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9

2024-08-28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8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一节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质

一、杜甫其人

(一)杜甫的生平际遇、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1.杜 (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

2.人生阶段:

(1)十年壮游-35岁以前:读书漫游,南下吴越北游齐赵,遇高适李白, 《望岳》。

(2)十年困守长安-35-44岁:考试骗局,穷困潦倒,历尽辛酸,《兵车行》《丽人行》。

(3)陷贼和为官(安史之乱)时期-45-48岁:《春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等。

(4)漂泊西南-49-59多考    导登禽齐包过振疑典信首》szk¹《咏怀古迹五首》,《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岳阳楼》等。 3.杜甫的思想性格: 【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一忧国忧民】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思想受儒家影响较大,但与道教、佛教中人也多有来往一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杜诗的诗史性质

(一)试论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1210/1810简答;0704/0307论述一重点必背大题】

(1)杜甫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 史”之誉。 如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

(2)首先在于杜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重要历史事件在其诗中均有反映 提供了史的事实 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如《忆昔》描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如唐军陈陶斜大败,继 又败于青坂bǎn,  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

(3)杜诗提供了比历史事件更为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使人如临其境。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 个人、家庭的苦难遭遇及内心世界,反映普遍的社会心理从一个人、 一个家庭写起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和他们的遭遇、内心的悲酸。从诗中可以感受到其 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起初面貌说,这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如《无家别》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令人不忍卒读。“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二)“诗史”【1407/0707   名词】

(1)“诗史”指杜甫所写的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诗歌

(2) 以时事入诗,带有写实性质。      

(3) 借记事以抒情,充满爱国忧民精神

、杜诗的写实手法

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2204/1504论述;2110/1704简答—高频大题】

(1)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继承了《诗经》《离骚》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传统,创立了“即 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乐府古体诗,除了效法汉魏古乐府取题的用意以“行”诗写时事外,还能自立新题,独创格调。 如《兵车行》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在写法上,开头摹写送别惨状,是纪事;从“行人但云”以下为征夫的诉苦,为纪言,采用客观的纪 实描写手法,叙述者完全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

(2) 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于细微处见真实.用细节展示广阔的历史画面。如《北征》“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叙从凤翔行在往廊fū 州省家 的一路所见,写不起眼的平常细事,从一个视角展现广阔的历史画面。从概括描写走向具体事件的片 断,加强生活色彩。

(3)在写实中融入强烈的情感。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真实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叙述出来。如《哀江头》


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简述杜甫律诗的创作成就。 【简答/论述;2210简答一高频大题】

1.五律七律兼擅。

(1) 五律纯熟,运用自如,韵律精细,诗境浑成,富于变化。有意境壮阔忽转为凄凉的,有气象巍峨忽转为情景细致婉约的,不拘一格,如《月夜》。

(2) 七律境界阔大,感慨深沉,极尽变化,炉火纯青的地步。

   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创作了超过前人创作数量总和的七律。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把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 动词,加强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  气势。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七律创作的全盛期如《登高》 .被称其为古今七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以律诗写组诗。以律诗写组诗,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七律组诗最为成功

如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表现了他在秦州时的心境。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 .《秋兴八首》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秋兴八首》其一: ……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拗律与绝句。杜 打破固定的律诗谱式. 除了创为“连章体”的组诗外,杜甫还就律体的变格创为 “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

二、杜甫的“拗体”律诗【简答/论述,小蒋说:暂未考大题,但需重点掌握,可并入律诗成就】

(1) 甫打破固定的律诗谱式. 创为“连章体”的组诗外,杜甫还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 晚年七律拗体更多。

(2)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 整。如《暮归》。

(3)不过杜甫七律的拗句实无规律可循,有时是顺其自然而放弃声律规则,有时则是有意为之能律 则律,当拗则拗,体现了诗人 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

三、杜甫绝句的艺术特点【简答/论述:杜甫绝句暂未考大题,但仍为重点大题复习】

(1) 拗体杜甫的绝句诗里出现较多,尤以七绝为甚。杜甫写七绝较随便,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凡题材不足以构成长篇的,多半用七绝来表达,如《戏 为六绝句》是一种杂感式的谈艺论文的论诗诗,评古鉴今,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方式。【1407单选】

(2)入蜀后作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3)杜甫的绝句在声调上不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受民歌的影响,多   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杜甫的这类诗,既有联篇的吟唱. 单篇的短章:其妙处在于含 意 深速画誓调音包壁冀质类信:日多议论.改变了盛唐绝句蕴藉含蓄的清丽格调. 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一)沉郁顿挫【1704/1307/0807名词一高频名词】

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2.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 中的反映。入蜀后的十余年,是 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

3.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在十年困居长安期间形成的,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4.沉郁顿挫【1704/1307/0807名词;2304/2404名词一高频名词】

(1)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2) 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3) 悲慨是其感情基调.写深沉的忧思. 感回环往复.起伏顿挫.潜气内转


(二)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1710/1304论述;2310论述—高频大题】

(1)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心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悲慨满怀。

(2)感情深沉浑厚,回环往复潜气内转,起伏顿挫郁积于心头的悲慨涌到嘴边的时候,往往又一口咽了下去,使感情的流程变得深沉浑厚起来,但感情 的回环往复是在诗人的心中进行的,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3) 沉郁顿挫的风格成于杜甫晚年,他的诗写民生疾苦,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情深沉阔大。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写萧条异代的千秋洒泪,极为沉郁顿挫。如《秋兴八首》。

(4) 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 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二、杜诗的集大成        

《戏为六绝句》其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 杜诗的集大成体现在三个方面:【杜诗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1207—重点大题】

(1) 虚心学习前人的经营,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显然受到《诗经》和汉乐府的影响, 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  语词的直接运用和点化上。在五言古诗写作中,他接受了王粲、曹植、陶渊明等诗人的影响。

(2) 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杜甫擅长各种诗歌体裁,并能推陈出新。他的五言古诗穷极笔力. 充分扩充境界,由十韵扩展至五十韵,又再扩展为七十韵的巨制。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后来向 沉郁、老成发展,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如《倦 夜》“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以丽句写荒凉。

(3) 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他的诗歌里往往有非常美 丽或精警的句子。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


三、杜诗的地位和影响杜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简答/论述考纲】

1.杜诗以高度的艺术水平表现了自己对祖国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不仅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现实和时代精神,而且一直哺育着历代爱国诗人。从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来看,受其影响的诗人:学其写实精神、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以求新变的— 集大成的艺术范式。

2.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 能。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  韩愈、孟郊、李贺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 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

3.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的淳厚感情.为历 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必考名词解释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