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1

2024-08-27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8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

(一)董仲舒:

1.董仲舒:广川(河北)人,活动于景武时期。《春秋》公羊学派大师,景帝时任博士。

2.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选择/简答】

(1)董仲舒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尤其是今文经术贡献甚大。

(2)他主要的散文作品:《 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董仲舒文章的特点: 推衍《春秋》天人相感、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 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

(4)董仲舒的阴阳灾异思想和文风的变化.对西汉中后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刘向:

1. 刘向: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政论文 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

2.刘向奏疏文的共同特点

(1) 结构严整。逻辑清晰。 [采用“正论一反证一总结一时事”的结构模式]往往先以正论开篇,继之以反证,然后总结观点,最后落脚在所针对的时事之上。如《条灾异封事》《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

(2)刘向的奏疏文大都引经据典,切实平妥.《 战国策叙录》则文气盛壮,颇具纵横之风,是一篇情 文俱佳的好文章。

(3)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它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校、名称等情况之后,重点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及纵横家应运 而生等历史情状。情感浓郁,气势纵横。

3.简述刘向《新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1307/1904简答;2310单选】

(1) 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 寓 含劝诫训教之 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

(2) 以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了《左传》的写人笔法;

(3) 故事有独立性,更具文学意味。

4.简述刘向《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1410简答;2310单选】

(1)  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以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 继承《左传》写人笔法,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中,成为独立的故事,有更多文学意味。

(2) 逸闻琐事成为独立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产生了影响。

二、西汉中后期情真意切的叙事、抒情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和杨恽《报孙会宗书》,均为叙写个人怀抱之作,以其真挚浓烈的感情撼人心魄。

( 一)《报任安书》——简述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1404简答】

(1)《报任安书》是叙写个人怀抱之作, 以其真挚浓烈的感情撼人心魄。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给朋友的回信。

(2) 信中抒写无辜而遭腐刑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愤懑.说明自己忍受耻辱以实现著史理想的夙愿。

(3) 叙写生动,情感真挚深沉. 感人至深。例如写受刑之后的心境:“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 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二)《报孙会宗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的特点。【选择/简答】

(1)《报孙会宗书》是杨恽给友人的回信。友人安定太守孙会宗来信相劝,杨恽yùn  遂复此信,对自 己的遭际愤愤不平,婉转而深沉地表达了退隐的决心。

( 2 ) 以自然流丽的文笔墓画回归田园的悠然自适,其中又深含苦中作乐的无奈和怨愤。

(三)《盐铁论》 ——桓宽《盐铁论》的特点。【选择/简答】

(1) 桓宽编纂的《盐铁论》 , 虽 是 政 论 ,但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典, 而往往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 政策, 与当时的主体文风不同。

(2)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 行 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第四节东汉散文的演变

概述:东汉散文发展大势

(1)西汉末年兴起的图谶之学,曾有力辅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巩固政权。

(2)东汉前期浮妄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激出一批士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桓谭、王充等作文追求真实, 力排虚妄。

(3)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社会腐败。一些士人清议时政,发愤指弊,他们的文章往往有 着求实的鲜明倾向,富于激情和文采,王符、仲长统就是代表。

(4)此外如冯衍、朱穆等,或抒写个人情事,或批评时俗浇薄,情真而辞切。

一、疾虚妄、崇实诚:东汉前期散文

( )桓谭

1.桓谭:活动于东、西汉之交。博学多通。著 《新论》29篇,保存最完整的是载于《后汉书》本传的 陈时政疏和《抑谶重赏疏》。

2.桓谭文章的特点。【选择/简答】

(1)《 陈时政疏》 :述说用贤纳言、赏罚公正、重农抑商之旨,无多新意;

(2)《 抑谶重赏疏》 :表现了鲜明的反图谶迷信思想,行文朴实无华[质朴无华],不唯开东汉士人抨 击虚妄之先河,也透露出文风趋向质实切直的消息。[2204单选]

(二)王充

1.王充:好博览,会通百家。《 论衡》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今存85篇(1篇有目无文)。 2.王充散文的创作特点。【选择/简答—次重点简答】

(1)《论衡》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  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 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2)王充在《论衡》的《作对》《自纪》《艺增》《超奇》《佚文》等篇中,提出疾虚妄而立实诚、  反华伪而倡实用、斥模拟而贵独创、排晦涩而申通俗等写作主张。[反对“华而不实”和“实而不华”]  他自己的文章,就是这些主张的较好实践。如《艺增篇》批评世俗中言过其实的现象。

(3) 虽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并不反对把文章写得漂亮。在崇实的同时,也主张独创,并不反对文辞 的各具特色。【明白畅达-2210单选】如《自纪篇》表述了他崇贵独创的主张,流畅生动,句式谐偶,比喻迭出。

二、切中时弊、情感浓郁:东汉后期散文

( )王符

1.王符:性情耿介,不同流俗,故不得仕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 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

2.王符文章的特点。【选择/简答】

(1) 《潜夫论》指讦时短,讨谪zhé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

(2)王符的文章 .往往切中时弊。富于情感。【切中时弊。情感浓郁-2010单选】如《实贡篇》“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是故乱殷有三仁,小卫多君子。今以 大汉之广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正,而官无善吏,位无良臣”。

(3)《 考 绩 篇》直言朝廷用人“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

(二)仲长统

1.仲长统:性情倜傥,敢于直言,时人谓之“狂生”。因著论名曰《 昌言 》,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

2.仲长统散文的创作特点一《昌言》。【选择/简答】

(1)《昌言》思想比较庞杂、活跃.总的倾向崇尚实用,讦直深刻.充满变革的思想。[1804单选]

作者反对宦官、外威干政,反对社会不公。如《理乱篇》,揭露汉代世风败坏,智巧奸诈的小人 高官厚禄,而正道直行的君子则穷苦困窘。作者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指出,无论治世乱世,君子的命 运都不免困厄。而不能任用君子,则是人主最根本的错误。

(2)《昌言》的文风较为质朴。 而富于论辩色彩. 往往言辞激烈。如他抨击当时不好的士风。也受到 老庄思想的影响,文章潇洒美丽,如《乐志论》写自己理想的生活。

(三)简述东汉后期散文的一般特征。【1710简答】

(1)东汉后期散文创作以王符、仲长统为代表:

(2)其文章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切中时弊:富于激情和文采。


三、东汉其他散文

东汉时期,除经世致用的政论文外,还有少量文章或叙写个人情事,或讥刺世俗浇薄,情感浓厚。以 冯衍、朱穆成就较高。

(一)冯衍一冯衍文章的特点。【选择/简答;2104多选】

(1)《 与妇弟任武达书》是休妻信,胪诉其继室任氏“既无妇道,又无母仪”的种种恶行,排偶铺陈。  情感愤切。“衍以室家纷然之故,捐弃衣冠,侧身山野,绝交游之路,杜仕宦之门,阖门不出,心专耕耘, 以求衣食,何敢有功名之路哉!”任氏又虐待其前妻之子,视之如奴婢,还曾在冯豹夜里睡觉时,“欲 行毒害,豹逃走得免”。凡此种种,令冯衍异常激愤而决绝:“不去此妇,则家不宁;不去此妇,则 家不清:不去此妇,则事不成。 ”

(2)虽是诉说家事。但是足具真情实感,表达方式铺叙排偶。与当时往往据图谶以谈说的虚妄之文很不相同。[叙写个人情事]

(二)朱穆

1.朱穆:著有论、策、奏、书、诗、赋等20篇。 以崇厚论》《绝交论》等杂论著名。 2.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选择/简答】

(1)《 崇厚论》乃是“感时浇薄。慕尚敦笃”之作。朱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在儒家仁义、礼法遮掩下 的伪善的社会时俗,他的“崇厚”,是要隆崇道家的“道德”。[批评时俗浇薄-2110单选]

(2) 《绝交论》也是“矫时之作”。世人的交游.无不是蝇营狗苟、假公济私。他主张“绝交”.“世 之务交游也久矣,不敦于业,不忌于君,犯礼以追之,背公以从之”。

(3) 针对时俗而发. 于 阐明道理之 中 .蕴藏深沉的情感。文风  朴实无华. 辞不迫切而深刻达意,没 有 汉末文章骈俪化的倾向。【2304单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必考名词解释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