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二节“铄古切今,惊采绝艳”的《离骚》
一、《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一)《离骚》题义—— 《离骚》题义辨析
简述汉人和今人对《离骚》题旨的解释。【0404简答】
(1)司马迁《史记 · 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
(2)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3)王逸《楚辞章句 · 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班固、王逸分而言之]
(4)近人游国恩:《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揭示《离骚》题义,较前人显然更为深入;但在释义方面,似不如马、班之 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二)《离骚》创作时间辨析
(1)屈原一生可能被放逐两次。 一次在楚怀王时,流放汉北。另一次 在顷襄王时,流放江南。
(2)《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屈原大约生于楚宣王末年(前340年前后),至顷襄王(前298年即位)初年再被流放时,屈原 年近50,合乎诗作“老冉冉其将至”之意;顷襄王流放屈原于江南,合乎诗作中出现的江南地名和求 索路线;屈原这次被放后,再没有返回朝廷,一直到死,这也符合作品中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三)《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离骚》【1910名词】:
(1) 《离骚》 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的品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2)情感浓烈,想象奇幻。
(3) 对《离骚》和屈原的评价:
1西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离骚序》引)
2《史记·屈原列传》照录这段话,并且说:“上称帝喾kù, 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 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这些评价,兼屈原之高尚人格和政治理想而言,是比较恰切的。
3《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 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
二、《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
1. 试述屈原《离骚》的思想
(1)“ 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2)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 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①屈原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独立强盛、兴旺发达。他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 君臣和谐的境界。
②遭际的不平并没有销蚀屈原深厚的爱国情感,最终决定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 挚的爱国情感。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①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痛加指斥,无情抨击。
②屈原仍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写他上 天下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述。他反复抒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 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正是他坚定地追 寻理想、九死不悔精神的表白。
③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屈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对于那些害人利己、贪佞误国 的群小,他更是愤词厉句予以痛斥“世溷hùn 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三、《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1510/2210论述—高频大题】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1)《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 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
(2)《离骚》 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 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 异想象的特色。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 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3) 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相结合,营造恢弘、恣肆、杳渺的诗境,更深沉地展示了诗人理想幻灭 的心路历程。当诗人彻底绝望,决定“将远逝以自疏”的那段文字,把将要远逝而又不忍离去的复杂 心绪,全借壮丽的想象、非人间所有的境界表现出来。火一般的激情、深厚的故国情怀,经过这样壮 丽奇幻的描写,更显得真挚执著,美丽感人。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 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2)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更多地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之中。
他一心报国,却不断地被谗害、被疏放,但是诗人非但没有放弃理想,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美好品质的 修养:“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 质其犹未亏。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 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屡遭迫害打击,而九死未悔;忠贞爱国反受其难,却初衷不改;理想终于 破灭,便以死殉国。
(3)《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1)《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王逸《楚辞章句》指出《离 骚》博比广譬的特点。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2)但是《离骚》对比兴的开拓,不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丰富的喻象,也不仅因为它把《诗经》 片断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 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3)《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 的托寓传统,影响极为深远。
(四)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1704/1710论述一重点大题】
《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
1.结构上: 刘熙载:“《离骚》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1)变:它从历史到现实,从人间到仙界,从自然到社会,天风海雨,纷至沓来,加之以反复的诉说, 复沓的抒情,显得端绪纷繁。
(2)不变: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结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全诗都围绕这个中心谋篇布局。
(3)诗作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后半部分是对理想之实现的追索。前半主要是实写,后半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 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 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2.形式上:
(1)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 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 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
(2)他开始构创长篇巨制。这样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便于奔腾澎湃之激情的 尽情抒发。
(3)《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情思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这个形制特点对后来汉赋的 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3.语言上:
(1)《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它们既丰富了诗歌的境界. 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2)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若/些/只/羌、谇、寨、纷-楚语也”这类用语,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试述《离骚》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1704/1710论述题答案】
《离骚》在形式方面的特点:
(1)既采用民歌的形式,亦汲取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
(2) 构创长篇巨制,既有利于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便于奔腾澎湃之激情的尽情抒发。
(3)诗歌的后半部分往往采取主客问答,铺排描写,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离骚》的语言特色:
(1) 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既丰富了诗歌的境界,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2) 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地域特色。
【2210/1510论述题答案】试论《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持膺指是公形象过指导+铑宾手法的拓展。(4)在结构上,围绕中意谍需希局论前实糖虚,微使艺术境界层进层新,思想感情得到尽情挥洒。(5)在形式和语言特色上,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吸 收方言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