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9

2024-08-28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8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四章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1.陶潜,字渊明,又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在 彭泽令任上 辞官归隐。

2.陶渊明田园诗的情思内涵(内容)  

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意境朴茂生气

真实描写躬耕生活乐观心态

记叙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 往还

3.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冲淡之美: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自然却韵味淳厚,最具代表的 是 《饮酒》其五就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

②冲淡之美的原因: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 一是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纯净之美。他的诗句魅力,在 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

4.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②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③诗歌创作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5.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1)成就

①开拓了新的诗歌领域——田园诗

②创造了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 开千古平淡之宗

(2)作品

平和冲淡 —《饮酒》《归园田居》

金刚怒目 — 《咏荆轲》《读山海经》

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书》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6.《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散文,通过纪实手法描写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 了 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综述

诗风时 代 风 格代表个人风格其他
南 北 朝 诗 歌元 嘉 诗 坛 刘宋情 思 代 玄理 山 水 诗 萌 发谢灵运清水芙蓉重艺术特质 个性化抒情 形式技巧
鲍照雕 藻淫艳 倾炫 心魂
永 明 体 齐梁初重抒情 重娱乐永明体注重格律
谢朓清新明丽
宫 体 诗 梁 中 陈 末重声律 重辞采徐庾体雕饰绮艳
北 朝北地三才温子昇 邢邵 魏 收重政教 尚写实 崇朴野
庾信南北诗风集大成
民歌北朝质 朴有 力 苍劲 豪迈
南朝鲜丽明快

1.元嘉诗歌新变        

①时间: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②内容: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 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山水题材进入诗歌创作。哲理化变为抒情化,抒发个性化的人生感慨

③人物:元嘉诗人成就最高是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2.元嘉三大家      

①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山水诗成就最高

②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

③鲍照:追求热烈明畅的浓艳之美乐府诗最为著名,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3.东晋文人孙绰《游天台山赋》成为后世山水游记之祖

4.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①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登游缘起、路线+具体描写局部景物+议论、感 慨;

局部景物特写: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 情思 韵味, 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③对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追求清水美蓉之美。 如: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

5.鲍照 最著名的诗作为乐府诗

南朝诗人成就最高, “ 才秀人微 ” 。

②主要内容:社会不公平现象、边塞征戍、游子思妇

③代表作《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诗歌节奏铿锵顿挫。

④乐府诗特色抒情与构辞融为一体。抒情外露、强烈、 流畅、节奏急速。注 重锤炼字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6.鲍照诗歌语言特点:  

①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

②吸收民间口语,平易流畅。

③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

7.永明体      

①永明体是南朝齐永明末由沈约、谢朓等人倡导的一种新体诗。

②它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

③永明体的特点在于它对诗歌声律有严格要求,讲求四声的配合。

8.竟陵八友      

又称文章八友,指的是永明时期的 8 位诗人,即谢朓、沈约、范云、陆倕[chuí]、 萧衍、萧琛[chēn]、王融、任昉[fǎng]。。

9.谢朓      

①世称“ 小谢 ” , 字玄晖

②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胸,情景交融

③风格清新明丽,圆美流转;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 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10.梁陈诗歌的三种类型        

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

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代表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 阴铿[kēng]等人。

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是宫体诗

11.宫体诗          

①宫体诗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重声律、词采 丽靡轻艳

发端齐梁之际,到 简文帝萧纲时达到全盛

尚娱乐、重 写实、是文学觉醒过程中一种极端的表现

④代表人物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又称为“ 徐庾体 ” ,徐陵编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 高峰期

名词解释:“徐庾体 ”:(1)指南北朝诗人徐陵与庾信的诗。(2)诗风绮艳。

12.北地三才          

①温子升:字鹏举,北魏成就最高,兼有北方的质真朴野和南方的婉转流丽之风

②邢劭[shào]:字子才,被称为“北间第一才士 ”,由魏入齐,慷慨悲凉,有魏 晋之风

③魏收:字伯起,多模仿南朝作品,偶有北方特色。

名词解释:“北地三才 ” 北地三才是北朝诗人,代表诗人是 温子升、邢劭、魏收。

13.庾信 (字:子山          

①庾信的诗歌以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②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自然。代表作是《奉和山池》

③后期:多故国倾覆,军民罹难之感,感情沉痛真挚,代表作《拟咏怀》27 首。

14.庾信诗歌的艺术特点          

①总:庾信的诗风体现了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刚健诗风的融合。

②前: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 自然工巧。

③后:后期诗歌格调苍劲,技巧精工,集南北诗歌之大成。

15.南朝乐府民歌    

①南朝民歌: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数收入《杂曲歌辞》 《杂歌谣辞》。

②内容:表现男女之情。吴歌中《华山畿》最激切。

③艺术特色:格调鲜丽明快,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五言四句,语短情 长。

④艺术水平最高:《西洲曲》,篇幅最长。“ 钩句 ” 联结上下,一意贯通,回 环婉转。

16.北朝乐府民歌        

①北朝民歌: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②艺术特色:北朝民歌抒情率真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 如《敕 勒川》(鲜卑族)、《木兰诗》

③艺术水平最高《木兰诗》,《木兰诗》与《西洲曲》被视为南北朝诗歌双壁

17.《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篇幅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浅畅明快

顶真修辞运用巧妙;

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

④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⑤风格刚健清新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散文         ★

时期特 点代表人物
内容上形式上风格上
建安注重情怀 言之有物注 重 文 采 渐求骈俪重个性抒 发曹操,清峻简洁平易、曹植,豪情万丈,词采骈偶《求自试表》曹丕,词采骈偶,隽丽流畅《与吴质书》《与 繁钦书》
正始谈 论 玄 学 注重现实辞 采 瑰 丽 骈散相间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两晋重 形 式 技 巧西晋繁缛 绮丽东晋 淡化文采潘岳《哀永逝文》 陆机《演连珠》

辞赋          ★

时期人 物作 品特征风格
建安曹植《洛神赋》抒情性强;讲求辞藻和形式工齐之美; 韵律和谐。
王粲《登楼赋》
两晋大赋左思《三都赋》题材狭窄,感情更加细腻
抒情小赋潘安《悼亡赋》
山水赋郭璞 孙绰《游天台山赋》
南朝山水赋鲍照《芜城赋》赋的成熟期(齐梁以后)
抒情小赋江淹《恨赋》《别赋》
北朝庾信《恨赋》《别赋》南北赋风完美结合

1.骈文

①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有明显区别.

② 骈文的主要特征,诗讲求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2.南朝鲍照《芜城赋》被《南齐书 · 文学传论》评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2.3 3.刘勰《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批评专著,思想体系基本是儒家

4.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

5.南朝骈文的优秀作品之一是《与陈伯之书》,梁代丘迟的作品,义正词达, 情文并茂。

6.《水经注》    

①作者是北魏郦道元

②属于地理著作也是山水散文

③记叙真实语言准确。

7.《洛阳伽 qié蓝记》    

①作者是北魏杨衒 xuàn

②描述洛阳佛寺建筑兴废。

③属历史笔记和写景状物散文,四六骈句,风格典丽清拔

8.庾信赋的特点:  

①庾信在南朝的赋作都是绮丽柔靡之作。

入北以后,庾信的赋作一改旧辙,虽精工不减,格调却苍凉悠远

③入北后创作出赋史上的千古绝唱《哀江南赋》抒情咏史,情深辞工,用典密 而切,音韵谐而畅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1.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①受巫师、方士神仙之说的影响。

②受佛经故事的影响。

③出现了《博物志》、《搜神记》、《幽明录》等志怪小说集。

2.志怪小说:  

①起于魏晋,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异域奇物及佛法灵异,大多宣扬宗教 鬼神思想, 其中也有些民间故事传说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搜神记》

②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 说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③还包括《续齐谐记》、张华的《博物志》

3.《搜神记》        

①思想内容积极意义的古神话、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 目的是宣扬鬼神真有, 反映 =人民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正义精神和智慧勇敢

②艺术风格结构完整,描写生动,初具短篇小说规模。故事离奇,想象浪漫, 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笔华丽

③思想艺术特点

a.鞭挞恶势力,揭露官吏罪行

b.反映战乱灾难事件,向往美好生活

c.反映封建桎梏[gù ]对自由婚姻的摧残,追求美好爱情

d.赞扬斗争精神

e.解释自然现象, 表现战胜 自然灾害愿望。

4.志人小说    

①所谓“志人 ”,即记述 人物言行片段者。

②志人小说的兴盛原因是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尚 谈玄理而不谈政事, 清议品评人物的影响。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还保留下来的有《西 京杂记》、《笑林》开后世诽谐文学先河。

5.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受到汉末至六朝品评人物的影响。

②士族子弟有意学习名士言谈举止。

③文人学士以熟悉故事为学问。

6.《世说新语》 定义:  

①《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刘义庆,它是志人小说的 代表作品

②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 详 于士族人物的玄虚清淡。通过此书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大致面貌

7.《世说新语》的艺术特点:    

语言精炼,简约 含蓄,隽永传神。

②既有典雅的词句,又有生动的口语,且富于 哲理

③善用一言一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必考名词解释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