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7

2024-08-28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8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四章 两汉诗歌

一.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五言诗起源    

1.先秦民歌中有一些五言的片段。

《诗经》 “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 、楚国民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秦始皇时期民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

2.西汉的乐府和歌谣中具有更多的五言成分。

“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3.到东汉初期文人的诗歌中,就产生了成型的五言诗。    

班固的《咏史》是五言诗正式产生的标志;

班固的《咏史》和应亨的《赠四王冠诗》是最早可考的五言诗;

张衡的《同声歌》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渐趋成熟。 二.《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一)《古诗十九首》及其情思内涵    

1. 最初载于《文选》,产生于 东汉末年,基本是 游子思妇之辞。    

2.情思内涵: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朴实的情感的思绪。  

思:思乡和怀人。“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 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怨:闺思和愁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失:人生失意,游宦挫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    

①意蕴无穷: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最鲜明的特点)

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

②表现自然: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    

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③情景交融: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也得力于比兴手法的运用。)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 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 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二)其他五言诗

1.《文选》中所选的假托苏武和李陵的“ 苏李诗 ” 。 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    

①《古诗十九首》中《驱车上东门》、《明月皎夜光》等表现游子士人对生存状 的感受及其 人生观念。

②《古诗十九首》中《迥车驾言迈》感慨人生失意、功业迟滞

③《古诗十九首》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特色,如《庭中有奇树》:“馨香盈 怀袖,路远莫 致之 ”。

④“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陵上柏》。  

⑤“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出自《古诗十 九首》中《行行 重行行》。

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出自《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 三.两汉乐府民歌


(一)乐府释义及汉乐府概况

1乐府    

本义是指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机关整理、演唱的诗 歌 也成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汉代乐府诗歌 包括贵族、文人 的创 作和民歌。

2.分类    

最早对乐府诗进行分类的是蔡邕 yōng。

现在最受推重的乐府诗歌分类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 (最多)、 杂曲歌辞等 12 中。

3.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感情浓郁真挚,风格平实朴直


(二)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

1.题材的承变      

①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古歌》《战城南》  

讽刺达官贵人:《鸡鸣》《相逢行》

表现爱情婚姻:《江南》、《有所思》《上邪》《艳歌何尝行》(夫妇 生死相依)

④在婚恋诗中反映社会性的问题《陌上桑》《上山采蘼芜》

表现生活艰难和漂泊游荡:《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艳歌行》 《悲歌》

⑥表达人生哲理:《长歌行》《蒿里行》

2.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特色:    

与《诗经》一脉相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与周朝民歌相比,增加了叙事性情节,甚至有的刻画了人物形象。

《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战城南》

抒情真挚浓郁,风格平实朴直,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 地合,乃敢与君绝。

3.形式和语言方面      

突破《诗经》四言诗为主的格局,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成为后世五言诗的定 型。

没有沓。

语言浅近直白,多用口语对话,富于表现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必考名词解释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