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0

2024-08-28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8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大历诗坛

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一、韦应物

1.韦应物:后担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后人称他为“韦苏州”。

2.韦应物诗歌创作分前后期;【选择/简答】

(1)早期作品:继承盛唐诗人关怀现实、追求理想的传统,有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气势壮大,明显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如《寄畅当》“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

(2)后期作品:韦应物后期诗歌的艺术特色。【选择/简答;2110/2010/1504单选】

①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代 之 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风格闲淡简远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 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 【寄至味于淡泊的冲和平淡】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将情谊深厚的 真挚情感,出之以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被誉为“化工笔”。

②许多诗都有这种韵味,在宁静的诗境中,有一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如其《咏声》诗所云:“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这种归结于静穆空寂的诗歌情调,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与其他大历诗人的创作是相同的。

3.韦应物后期诗歌一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韦应物的田园诗多作于出守地方州县时.将谢脁郡斋诗的表现方式 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 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2)他并不是一味恬淡忘怀世事的人.其田园诗中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观田家》“微雨众卉新.雷惊蛰始”。将田家苦引入了田园牧歌


、刘长卿

1.刘长卿:字文房。 五言诗写得最好.五古、五律、五绝多优秀作品。 “五言长城”

2.刘长卿的心态:因刚直犯上,负谤入狱,两遭谪贬,大部分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

3.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选择/简答】

(1)类型化写作倾向:抑郁寡欢,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平添惆怅衰飒的心绪,凄清悲凉。如《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层层递进,人生失意的凄凉之感,融入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中,由悲剧命运支   配的孤寂惆怅的生存体验,与特定时代的衰败萧索景象相结合,汇聚成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寥情调。

(2) 五言诗写得最好,早年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2008单选】后来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多意象省净而极富意味的优秀之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按照投宿的视角,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动静相间,透露出山居荒寒之感,及旅人静夜之多思; 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弥漫着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寥的情思,衰飒索寞之气。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一、“十才子”齐名

(一)“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选择/简答;0404单选】

1.重要原因:在于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所长亦各异。

2.不再像前辈盛唐诗人那样充满兼济理想,真正的兴趣不在政事,而是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 除应酬唱和之作外,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  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二)大历十才子【1604/2104名词】

(1)“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大历时期中唐诗人姚合编的《 极玄集》。

(2)代表人物钱起、李端、卢纶、司空曙

(3)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风格清雅闲淡。 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hóng、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tóng、耿津 wéi 、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钱起才能全面,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二、“十才子”诗歌的特色

简述“大历十才子”诗歌的特色。 【1904/1410简答;1107论述】

(1)大历十才子诗追求格律的工稳字句的炼饰,诗意的尖新.无论是体裁的选择。还是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炼

(2)词语色彩:诗歌语言往往选择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色彩的词语

(3)意象构成:大历十才子诗具有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其意象 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 落叶、灯影、蝉声、苍苔等组成,刻画极为精致细巧。还 描写前人没有写过的琐细幽美的自然物象和 生活情趣,开辟出新的诗境。钱起《湘灵鼓瑟》

(4)以写境界淡远、深冷、幽僻的山水诗 . 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勾勒出“诗中有画” 的优美诗境。 【追求 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三节顾况与李益

一、顾况

1.顾况:字逋翁。顾况留下来的诗中,乐府和古诗 多数。 【0407单选】

2.顾况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选择/简答;1604/2104多选】

(1) 古体、今体都受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真率自然《苔藓山歌》写黏苔藓作山水,和小儿一起观看的那种乐趣,朴实而妙趣横生。 顾况的绝句受民歌影响更为明显,如《江上》。

(2) 俗中有奇. 怪奇的想象、怪奇的比喻. 而且充满狂放之气。如《悲歌》。

(3) 章法结构也纵横有致出人意表。

3.顾况诗歌对元白、韩孟诗派的影响。 【选择/简答】

(1)他的诗已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

(2) 其通俗坦易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

(3) 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

1.李益:字君虞。诗各体皆工 . 以七绝为第一.边塞诗以七绝最为著名而流传于世。

2.李益七绝边塞诗的特点: 【选择/简答】

(1)边塞内 容 丰 富抒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情调感伤而不乏壮词。  《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都是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的作品。

(2) 写景抒情时 ,注重在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不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 描写,成功地表现了千百万士卒久戍思归的凄凉心境 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通过画外声来加强其悲怆情绪,韵味尤为深远。 (3 ) 质实明快 闺怨诗《江南曲》 . 平淡朴实.富有浓厚的民歌气息。如《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3.简述李益诗风的两重性。 【1007简答】

(1)李益的边塞诗表现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具有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带有盛唐余韵。[表现了 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是中唐的先声]

(2)李益诗具有感伤情调,带有大历时代的特点,为中唐的先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必考名词解释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