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0

2024-08-27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8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一节秦代散文和李斯


一、秦代散文

(一)概述: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简答题考纲】

1.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他的作品主要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

2.进入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

(1)两汉的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政 论文的主流文风,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2)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大体说来,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 向等的平实沉稳、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文章的行文造语也在东汉后期向着骈俪方向发展。

(3)两汉时期数量不多的抒情、叙事、杂论散文,往往情感浓郁,饶有文采。

(二)《吕氏春秋》概况

1. 《吕氏春秋》【1207名词】

(1)《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编撰

(2)该书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3)该书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2.《吕氏春秋》的文学特征【简答】

(1)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2)从文学的角度看.它的最大成就。是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3 )它在阐述某个道理或思想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如《察今》,连续编写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 地、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思想,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 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四溢。


二、李

( )李斯  1.李斯生平:

李斯(?一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曾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秦统一后,为丞相。设立郡县,统一文字和度用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

2.《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入秦十年(前237),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 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3.《谏逐客书》的创作特点

(1)《上书谏逐客》(《谏逐客书》 ) . 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 国并使之国富兵强项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

(2)其次胪lú 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却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 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3)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大肆铺排秦王喜好外国珍宝、玩好、美色、音乐的事实.敷陈谐偶. 颇 具纵横家法。

4.简述李斯创作的基本情况及特点。【1410简答;2310多选一重点简答

(1)李斯的创作包括奏议和刻石文;

(2) 《谏逐客书》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

(3)刻石文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四言为句,三句为韵,文采不足。 【2310多选】

5.秦刻石文的特点。【选择/简答】

(1) 秦刻石文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之作。

(2)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只有《琅邪台刻石》是二句为韵),比较独特。

(3) 往往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或许是限于刻石体制。文采显得不足。《文心雕龙 ·封禅》评说:“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吕氏春秋》而外,留存下来的秦代散文,只有一部分奏议和刻石文。奏议以李斯所作较具文学色彩, 刻石文也多出于李斯之手。


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概述: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落导文化背票指导t 简答题考纲】

(1)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

(2)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 一方面,革除秦朝的严刑峻法、繁重赋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反思秦亡教训,为新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

(3)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或反思秦鉴,或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质实畅达。受战国策士影响, 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简述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特色。【1610简答一重点简答】

(1)在汉初众多政论散文家中,  贾谊和晁错最具代表性。

(2)其文章切近现实 .长于分析和对策 .情感浓郁 .纵横驰骋。成为“大汉鸿文”的标志。


、贾

( )贾谊

(1)贾谊:因吴公举荐,文帝召为博士,擢太中大夫。年轻气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议,遭到老臣嫉恨。

(2)今存贾谊《新书》 . 篇目足58之数。 《吊屈原赋》《鹏鸟赋》《旱云赋》。

(二)简述贾谊散文(政论散文)的创作特点。【1704简答/2104简答-高频大题】

( 1 ) 贾谊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贾谊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他的文章指出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 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治安策》(《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2)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铺饰排比,渲染淋漓。如《过秦论》。

(三)贾谊作品:《论积贮疏》【选择/简答】

(1)《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首先说明蓄积的重要.继而指出当世生聚者少而靡费者 多、蓄积严重不足的堪忧状况,最后提出劝农的对策。

(2)文章写得紧凑严密,说理透辟,不容置辩,不事含蓄。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jué!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 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占diàn    危者若是而上不 惊者?”—— 《论积贮疏》【小蒋说:此处为了解写作风格】

(3 ) 作 者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融贯其中,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

(四)贾谊作品:《过秦论》【0504名词;简答题考点】

(1) 《  过 秦 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

(2 )文章的核心是:它深刻分析秦亡原因. 归结为“仁义不施”。文章纵论自秦孝公到子婴一百五十  余年间秦国由强盛走向衰亡的历史,重点铺夸孝公、惠王、武王、秦始皇执政时期秦国的强大和秦始  皇、秦二世的残暴寡仁,以充分说明“才能不及中人”的陈涉所以能够“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 奋起攻秦而“天下云集响应”的原因。

(3) 文 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之风神。


、晁

( )晁错

1《汉书 · 艺文志》法家类著录晁错文31 篇。

2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①《上书言兵事》 ②《言守边备塞、劝农力考速通指熹务文事过指导等劝表琉》或《贤良文学对策》)

3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 (《论贵粟疏》)。

(二)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1.简述晁错政论散文的主要特色。【0904简答/1604简答;2304简答】

(1)  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具体对策。 如《论贵粟疏》,论述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如《上书言兵事》,讲述用兵要领,分析与匈奴军备、能力之长短优劣,提出对策。

(2) 排比铺叙.也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贾谊、晁错散文的共同特点是:排比铺叙。 【2310单选】

2.简述晁错散文《论贵粟疏》的主要写作特点。【1204简答】

(1) 切实中肯.擅长分析。以事实为根据.准确地剖析时弊.通过对常理、人情的细致分析提炼结论。 他首先说明务农、贵粟对于国泰民安至关重要,再列举事实指出当世农民疲于赋役又不得温饱,而商  贾却坐收巨利的现状,最后提出“以粟为赏罚”的劝农、贵粟的具体对策。

(2) 排比铺叙,驰骋纵横、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第三节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概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简答题考纲】

(1)从汉武帝即位(前141)到西汉末年,是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

(2)武帝初年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提倡在政治运作中“以儒术缘饰吏事”,经学开 始与政治联姻;到西汉后期,经学更成为言政论事的依据。

(3)政治、文化新的发展趋势,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新特点。文风 转向平实沉稳,极少感情波澜。

(4) 司马迁、杨恽yùn 的个别散文以及桓huán宽编纂的《盐铁论》,或叙写个人情志和社会生活 感受,情感浓郁,或直接议论政事而不轻言经籍灾异,与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主流不甚相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必考名词解释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