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
第 一 章 建 安 诗 歌
1.概述一:建安诗坛。
(1)建安诗坛: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
(2)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概述二:“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 【简答题考纲;1610/2010单选】
(1)社会:连年战乱,经济萧条,人口剧减,民生凋敝。
①动乱激发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
②给士人带来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2)思想:儒学传统地位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转向非功利的抒情,情苦难
(3)诗歌形式:五言诗成熟,追求辞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情之所至色彩缤纷。
(4)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 刘桢)和女诗人蔡 琰。 以 曹操、曹植成就为最高。
3.建安风骨:【1510/0904名词一重点名词】
(1)“汉魏风骨”: 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2) 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
第 一 节首开风气的曹操
一、曹操生平概述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安徽毫州)人.父亲夏侯嵩.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2.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位您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诗歌中.形成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 艺术风格。[2204单选]
二、曹操对诗歌的开创表现——简述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0204简答/1304简答一重点简答】 1.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1) 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对酒》。
(2) 借古题以写新事。如《薤露》《蒿里》 .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蒿里行》,写汉末动乱,前叙董卓焚烧洛京迁民西入关,后写诸侯起兵伐董卓 而内讧.再现当时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1)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 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2)代表作品《短歌行》,后人评:“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 建安时期《步出夏门行 · 观沧海》是我国第一首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 「2110单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第二节建安之杰曹植
一 、曹植生平概述
1.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1)曹植身为藩王却生活得不得意,在忧愤中死去。
(2)超凡的才华与不羁的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
(3)诗歌创作分期:以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4)他的作品,今存九十多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
(5)影响与评价:曹植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钟嵘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认为他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
二、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选择/简答】
(1)前期:多抒发其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
如《白马篇》写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抒写志向与抱负的同时,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如《送应氏》。
(2)后期:多表现 自己壮志难酬. 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赠白马王彪》。 后期诗作如《野田黄雀行》、《吁嗟篇》都是这种沉重压抑下的慷慨悲歌。《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悲苦之辞、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情。原野何萧条,白日忽 通 指 是 这 界 袜 指 徽 房 羽 翼k1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用比喻的手法指斥谗佞鄙毒的小人包围 蛊惑曹丕陷害诸王,也微言讥刺了曹丕对诸弟的迫害。
(3)曹植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 (4)诗歌内容丰富充实: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赠答酬酢、抒情述志。作品中既有采桑美女、名都少年,也有征夫思妇、壮士仙人;有立业之志,也有忧生之叹;有秋兰 长坂、朱华绿池,也有震雷时雨、高树悲风。
(5)曹植用他的诗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三、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一)简述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0604简答一次重点简答】
1.形成了华丽绮焕且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
(1)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2)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 形成了华丽绮焕且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即所谓 华丽壮大.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3)诗歌“壮大”指诗歌雄健豪放的特点。语言华美: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2.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 之句。“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用“惊、飘、忽然、归”数字,令人警醒。
3.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两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 险恶,对全诗的悲怆情调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二)简析曹植诗歌雄健豪放风格的成因及表现。【2104简答】
(1)曹植生活在战争年代.成长于戎马佐您 kǒng zǒng 之中.抱负远大。才干杰出、胸襟宽广. 即 使 后期受到猜忌压抑,诗中抒发的也是英雄失路的慷慨悲凉之气,而非小儿女恩怨尔汝的细语呻吟。
如《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2)诗中多出现广阔的意象、大幅度的动作和巨大的数目。 如“伊洛广且深”、“修坂造云日” “长驭蹈匈奴”、“厉马登高堤”、“万里犹比邻”、“美酒斗十千”等。
第三节其他建安诗人
一、曹丕
(一)曹丕生平及其情感特点【选择/简答】
(1)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时期的诗人。 【1204单选】
(2)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 情的体会与抒发。
(二)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选择/简答;2110/1904单选】
(1)曹不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逵撑乐一新纪迓指
(2)至曹不始形成纯粹前此的七言,或为杂言诗中之部分句子,或如张衡《四愁诗》首句夹有“兮”字。
(3)还是逐句押韵的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后经南朝鲍照改为隔句押韵后.为唐代歌行体的兴盛 打下了基础。
(三)简述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2204简答】
(1)创造了七言诗的一种新形式。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 ) 语 言绮丽工练.抒 情深婉细腻. 形成 一 种姬 pián 娟婉约的 纤丽清新风格。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 乡怀远之情。代表作《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既吸收了乐府民歌清新真挚 的特点,又加之以个人艺术化的藻饰,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3) 述怀之作写 得清峻悲凉。追求悲凉之美是建安诗人的共同倾向 .在曹丕的这类诗也明显体现出来。 如《善哉行》:“飞鸟翻翔舞,悲鸣举北林。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如《杂诗》:“漫漫秋夜长, 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二 、建安七子
(一)建安七子【0404名词一重点名词】
(1)指建安时期七位文学创作成就卓著的文人。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
(2)建安七子的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 发忧国忧民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3 )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二)王粲一王粲诗歌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选择/简答】
1.王粲:字仲宣,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刘勰《文心雕龙》称“七子之冠冕”。
“仲宣溢才 .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2.王粲诗歌的内容:
(1)前期: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代表作《七哀诗》。
《七哀诗》其二:“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久客思归的乡愁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交织。
《七哀诗》其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2)后期: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代表作《从军诗》五首。 3.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 【选择/简答】
(1) 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2310单选】
《从军诗》“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七哀诗》“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2)取景开阔宏大,具 有豪放之美。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三)建安七子— 其他诗人【选择/简答;1304/1504多选】
1.刘桢:诗中充满磊落不平之气.文辞不事雕琢。代表作《 赠从弟》三首:也轻妙秀丽。
2.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吸收乐府民歌写实精神,用对话表现劳动人民苦难,沉痛悲切。
3.阮瑀:《咏史》 (燕丹喜勇士)写荆轲,壮怀激烈,高亢悲凉。
(1)乐府诗《驾出北郭门行》,写孤儿受后母虐待,受汉乐府民歌《孤儿行》的影响。
(2) 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4.徐干: 《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排恻。抒情婉曲,辞气平和,被曹丕称为“怀文抱质”
5.孔融:《离合郡姓名诗》速通类概字谜的婆季游戏信:《兴告诗》《临终诗》亦无特色。
6.应场:存诗六首,多为公宴之诗。其《斗 鸡》一诗除形象生动,余无足观。
三、蔡琰
1.蔡琰:字文姬,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
2.五言《悲愤诗》的内容:
(1)反映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再现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540字。 【2008单选】
(2)开头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之后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败归时又不 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别子一段,通过孩子的童稚口吻、观者的欷歔呜咽、同辈的绝望 哀鸣,写出一幅惨不忍睹的惨景。
3.简述蔡琰《悲愤诗》的艺术成就。 【1810简答/1007/1207简答;2210多选】
(1)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的刻画真实、细腻、复 杂、微妙。如“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2)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
(3) 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字字血泪,真实生动,深切地反映了汉末动乱年代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 有史诗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