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6

2024-08-27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8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一节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一、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概述: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简述五言诗起源的历程。【0607简答;1710多选】

(1) 五 言 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它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

(2)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偶见五言者。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这 标示着五言这种诗歌形式正在西汉酝酿,将要脱颖而出了。

( 3 ) 到东汉.乐府诗歌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芜》《长歌行》等。根据现存资料。有作者可考且信 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

(4) 应 亨赠四王冠诗》 :东汉明帝时人,他的诗是四个王姓妻弟行加冠礼时的贺词。 班 固咏 史》: 五 言 诗,歌咏孝女缇萦自请为婢以赎父罪的故事。这两首诗,从体制看,是完整的五言;只是它们的艺术表现平实呆板,质木无文,远未成熟。

(5)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张衡和秦嘉的 作 品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1910]

①张衡《同声歌》以新婚女子的口吻,表达她愿与丈夫永结情好的志愿。比兴含蓄,词采绮丽。[1810] ②秦喜《赠妇诗》三首,是秦嘉奉役离家.未能与妻子徐淑面别,而写给妻子的诗。摹形达意.缠绵 婉转,情思醇厚深挚,表现含蓄委婉,情味隽永,艺术表现已相当圆熟。

(6) 东 汉的文人五言诗.多不能确知作者.包括《古诗十九首》和其他一些古诗。这些作品艺术表现 更加圆熟,代表着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诗

一、《古诗十九首》及其情思内涵

1.《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 1. 《古诗十九首》【0204名词】

(1) 《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于《文选》 . 这是产生于东汉末年的 一组佚名文人五言诗

(2)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纯熟的艺术技巧及其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 一般认为, 它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东汉末期

(3) 基本的情思内涵 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 .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

(4)刘勰《文心雕龙》说《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0807单选/2404单选]

2.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二)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  【2204简答;0707/1307多选】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情感内涵。【1504简答/2204简答一高频大题】

(1)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具体表现为思乡怀人和闺思愁怨。

(2)士子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对人生的某些思考。

1.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具体表现为思乡怀人和闺思愁怨

(1)长久漂泊他乡,又无所成就,游子的思乡深情令他们寝寐难安

如《明月何皎皎》 思乡怀人月圆反衬亲人不能团聚.月圆情境表达思乡情感。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把思亲的情感聚焦在妻子身上,描述采摘象征纯 洁美好的芙蓉以寄送相思的雅丽缠绵的诗境。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 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 《明月何皎皎》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涉江采芙蓉》

(2) 思 妇的角度,抒发她们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

游子文士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对游子的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是诗歌的核心,如《迢迢牵牛星》。 思妇的歌唱同时也表现了她们复杂微妙的心理。如《行行重行行》。

2.是表现游子士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及 人生的某些观念

(1) 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 《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今日应宴会》“何不 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撼kǎn   轲长苦辛”。

(2) 世态炎凉的深刻感受: 《明月皎夜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翩。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3) 感到人生短暂、飘忽如寄: 《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今日良宴会》“人 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游子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如“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执著于现实 人生,看重当前生活的快乐:《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离乡背井,漂泊游宦,本是要追求功名,令社会 认可自己的价值。经历挫折和失落之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自腾速通播重轮存的逾措酵寸微粒种思想观念的产生是被迫无奈的,也身 麓 通 精 感 化 包 过 提 老 射 出 深 户 的社会内涵,又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富于 人生的哲理。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  【2010考期/1404多选】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1804简答/0307论述—高频重点大题】

(1)涵咏不尽,意味无穷。(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试以《行行重行行》、《回车驾言迈》、《迢迢牵牛星》为例,论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004

1.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涵咏不尽,意味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细加品味,它的含义,它的情  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也可以看做是游子之辞。而游子  想念妻子与思妇想念游子,其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可以产生不同的体会。其次,离别之情,不论 是游子、思妇或处于其他离别的情境,都会联系自身的经历,去感受、联想甚至补充这诗的情感内涵。 再次,诗句的每一句,都可以作更为丰富的体会。

艺术表现形成的特征:

(1)《古诗十九首》 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没有把所表达的情感写得十分具体,没有在字句上追求淋漓穷尽的表述,而采取含蓄的表达方式

(3)往往使用比兴手法。这些因素都为读者留下了作多种领会的可能,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特色。例如《庭中有奇树》。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1)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 感情醇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

(2)从艺术表现说,写境用语似乎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如《回车驾言迈》;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直抒时光流逝而功名不成的焦灼,感叹人生不永,非常真诚。前四句景物描写,随意 撼 zhí   取沿路所见,没有着力选择的痕迹。而荒凉的景象,灰暗的色调,春秋代序的季节变化,与作 者焦虑、凄凉的心境相互比衬,谐调一致,极真实又极自然。

(3) 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极擅传情达意,意味隽永。细加体味,含蕴丰富,表现了多层次的真挚情感,语言虽浅近,但不乏精警凝练。如“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行行里行行》),写相思令人憔悴;“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写恩爱相守重于一切;“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客从远方来》),写爱情的坚贞;以及“人 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 《 今 日 良 宴 会 》 )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写人生无常的悲慨等,都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简述《古诗十九首》在语言表现方面的艺术特色。【1107简答一重点大题】

( 1 ) 语 言浅近自然,通俗流畅,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2)  精警凝练,意味隽永,具 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3)  化 用 典 故,较多使用叠字,双关语的自然融入。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通 我 信 境 笃 橹 惠 常 锄 俗.往样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去者日已疏》抒发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思乡情感。如《明月何皎皎》。

① 《古诗十九首》描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得力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 枝”,写游子应当(或盼望)回归故乡。

②通篇使用比兴的例子,如《迢迢牵牛星》,全篇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 的离别情感融会了进去。每一句都不涉及自己的情事,其实处处又都是写自己的感受。

③ 《古诗十九首》也有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的作品,如《西北有高楼》,诗写楼的高美,曲 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三、东汉末年其他五言古诗

(一)旧题“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

(1)《古诗十九首》以外. 《文选》《玉台新咏》等总集中还收录了不少无主名的五言古诗.如苏李诗 《文选》旧题《李少卿与苏武诗》;《文选》旧题《苏子卿诗》。

(2)文 选》收录的“苏李诗”7首 ( 李 陵 3 首 . 苏 武 4 首 ) . 并不是苏武、李陵的作品。其中的两首 . 朋友、夫妻的离别.情感沉郁.叙事、写景浅近自然.与《古诗十九首》十分相似

(3)除“苏李诗”外,汉末还有其他一些五言古诗,这些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风格,与《古诗十首》大体相近,也应当是同时代的作品(东汉末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自考大纲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核心考点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必考名词解释汇总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选择题必背知识点汇总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1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0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9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6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5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4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3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2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全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