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副词
(四)情態副詞
表示動作行爲進行的方式、速度或者表示一定的情態、語氣。根據情況可分爲三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這一類副詞常見的有“俱、並”(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市)、“間、微、竊”(表示秘密的、暗中做某事)、“故”(表示故意做某事)、“固”(表示堅決做某事)。例:
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良亡,間行歸漢王。(《史記?留侯世家》)
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侯生下見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客語。(《史記?信陵君列傳》)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齊策》)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這類副詞主要有“趣、亟、疾、速、遽、遄”(表示快速)、“漸、浸、稍”(表示逐漸進行)、“卒、猝、忽、溘、乍、暴、頓”(表示倉促、突兀)。(按:有的教材把這類副詞看成時間副詞,也有的教材把“暫、旋”等副詞視爲情態副詞,表示動作行爲的速度。)例:
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史記?項羽本紀》)
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
人而無止,胡不遄死。(《詩經?衛風?相鼠》)
我問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左傳?襄公三十三年》)
3、表示一定的語氣(按:有的教材將這類副詞稱作語氣副詞。)
按照所表達的語氣可分爲五類:
A、表確認語氣
主要用於判斷句或表示說理的敍述句,表示確認語氣。主要有“乃、即、必、定、誠、信、果”等。例: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子皙信美矣。(《左傳?昭公元年》)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中庸》)
B、表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主要有“其、蓋、殆”等,意思相當於“大概、恐怕”。例: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殆有甚矣。(《孟子?梁惠王上》)
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主要有“曾”,多與“不”連用,表示不相信或出自意外或加強否定的疑問語氣。例: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其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
D、表示祈使語氣
主要是“其”,本來是表示委婉、測度語氣的詞,測度即含有不確定的成分,用於祈使句,就帶有了希望、請求、勸勉的語氣。例: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僖公四年》)
吾子其無廢先王之功。(《左傳?隱公三年》)
E、表示反詰語氣
這類副詞主要表示反問語氣,有“其、豈、庸、巨(詎)、寧”等詞,意義相當於“難道、哪里、怎麽”。例: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詎能入乎?(《漢書?高帝紀》)
(六)謙敬副詞
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和自謙,多由動詞、形容詞虛化而來。可分爲兩類:
1、表示自謙
通過對自己的謙卑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主要有“敢、竊、忝、猥”等。例:
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爲過矣。(李斯《諫逐客疏》)
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廟最宜稱。(《漢書?文帝紀》)
2、表示尊敬
這類副詞主要是表示對別人的尊敬。有“請、敬、謹、幸、惠、辱”等。例:
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策?趙策》)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秦策》)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傳?僖公四年》)
除以上所述的副詞之外,還有兩個副詞的用法比較特殊,我們稱之爲指示性的副詞。他們是“相”和“見”,都可以用在及物動詞前作狀語,並且其後不跟賓語。下面簡單予以說明:
相,本位相互之意,爲互指,其主語往往不是單一的,表示雙方施行同一動作行爲,又同時受到對方的支配或影響。後來由雙方的行爲變成其中一方發出行爲,另外一方只是接受。“相”指動作行爲的受事者,而不含施事者。例: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始吾與公爲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時時爲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見”原來爲助動詞,用於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爲晉南北朝時又演變爲副詞,用於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動作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爲“我”或“自己”。例:
凡舉事,無爲親厚者所痛,而爲見仇者所快。(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家屬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陶潛《歸去來兮辭序》
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附:古代漢語常用副詞簡表
類別 意義 例詞
程度副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最、至、極、絕∕大、太∕殊、特、尤∕甚∕良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少、略、微、稍、頗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更、加、愈、益、彌、滋
範圍副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
時間副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 鄉、向、既、已、業、嘗、曾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方、正、適、會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行、且、將、垂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長、久、永、素、常∕俄、暫、姑、尋、旋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始、甫∕竟、卒、終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數、屢、累、亟、驟∕重、複、又、亦、再
情態副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俱、並∕間、微、竊∕故∕固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趣、亟、疾、速、遽、遄∕漸、浸、稍∕卒、猝、忽、溘、乍、暴、頓
3、表示一定的語氣 A、表示確認語氣 乃、即、必、定、誠、信、果
B、表示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其、蓋、殆
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曾
D、表示祈使語氣 其
E、表示反詰語氣 其、豈、庸、巨、寧
否定副詞
1、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不、弗、未、莫、罔、亡(無)、無、微、非、匪、否
2、表示禁阻性的否定 無、勿、毋、莫、休
謙敬副詞
1、表示自謙 敢、竊、忝、猥
2、表示尊敬 請、敬、謹、幸、惠、辱
指示性副詞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爲 相
表示動作行爲的承受者 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