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6

2024-09-03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6

【自考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六、代詞

代詞是代替名詞以及其他實詞或詞組的詞。主要作用在於行文時避免重復,以求文章簡潔。古代漢語的代詞主要有以下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及無定代詞四類。

一、人稱代詞

根據人稱代詞所表示的物件,可以將其分爲三種人稱:

1、第一人稱代詞

主要代稱說話者本人。常用的有“我、吾、予、余”等,均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例: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莊子?逍遙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知我者,謂我心憂。(《詩經?王風?黍離》)

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左傳?成公二年》)

爾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孫醜上》)

需要注意的是,“吾”在上古漢語的肯定句中一般不作賓語,在否定句中可以,但應該前置。例: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子皮曰:“厚,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表示第一人稱的代詞還有“卬、朕、某、儂”等。“朕”先秦可用於所有人,秦始皇以後,只用于皇帝。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卬”的用例不多,主要作主語,不作定語,少作賓語。例: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2、第二人稱代詞

主要代稱說話的對方。常用的有“女、汝、爾、若、而、乃”等。根據用法可以分爲兩類:“女、汝、爾、若”爲一類,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例: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衛風?碩鼠》)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衛風?碩鼠》)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列子?湯問》)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今爾出於涯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莊子?秋水》)

爾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左傳?襄公十五年》)

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

“而、乃”爲一類,一般作定語,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例: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二年》)

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史記?吳太伯世家》)

朕心朕德惟乃知。(《尚書?康誥》)

就産生時代上看,“汝、乃”等産生較早,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甲文作“女”);“爾”始見於西周文獻(《尚書》、《詩經?大雅》等);“若”不見於《詩》、《書》,多見於西周金文,也當爲西周出現;“而”春秋戰國文獻開始出現。現代常用的“你”,出現在中古以後,可以看成“爾”的繼承形式,在中古以後的口語中逐漸成爲第二人稱代詞的唯一形式。

3、第三人稱代詞

上古漢語中沒有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多用“其”“之”“彼”等表示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

“之”表示第三人稱時,多用於賓語。例: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隱公元年》)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柳宗元《黔之驢》)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戰國策?趙策》)

“之”有時也可用於指代說話者自己,例: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其”一般只用於定語的位置,有時也可用於兼語句,表示兼語部分的主語語。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又北二十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山海經?北山經》)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彼”也可指代第三人稱,例: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

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作主語,需要作主語時,古代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重復前邊出現的名詞,一是省略主語。例:

比較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是中古早期才出現的,有“他”“渠”“伊”等。例:

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後也耶?(《晉書?張天錫傳》)

雖與府吏邀,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伊書還。(韋莊《謁金門》)

在上古漢語中,沒有專門表示複數的代詞,需要表示複數時,可以用人稱代詞表示複數,例: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史記?項羽本紀》)

還可以在代詞後加“儕、輩、屬、等、曹”等一些表示領屬的詞。例: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避燥濕寒暑。(《左傳?襄公十七年》)

吾屬今爲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小兒輩大破賊。(《世說新語?雅量》)

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世說新語?德行》)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漢書?馬援傳》)

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史記?平原君列傳》)

古代漢語中還有一些詞,在對話時用於表示自謙和尊敬,表示第一人稱的有“小人、臣、仆、不才、小子”等,表示第二人稱的有“先生、君、卿、足下、閣下”等,這些詞有人看成人稱代詞,有人看成名詞。我們將其看成名詞,不看成代詞。

二、指示代詞

根據指代物件的遠近,可以將其分爲近指、遠指兩大類。

1、近指

表示近指的代詞主要要“此、是、斯、茲、然、之、時”等,相當於現代的“這、這些”。例:

天其承我命於茲新邑。(《尚書?盤庚》)

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

是鳥也,海運將徙于南溟。(《莊子?逍遙遊》)

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滕文公上》)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左傳?宣公十五年》)

向吾不爲斯役,則久以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之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遊》)

時日何喪,予及汝偕亡。(《尚書?梓材》)

厥初生民,時維薑嫄。(《詩經?大雅?生民》)

2、遠指

表示遠指的代詞有“彼、夫、他”等,意思相當於現代的“那、那個、那些”等。例: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魏風?碩鼠》)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傳?僖公三十年》)

“彼、夫”也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具有指示兼稱代作用。“彼”既可以指事物又可以指人,“夫”常用於指人。例:

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經?周南?汝墳》)

“其”可以表示特指。例: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史記?滑稽列傳》)

“厥、伊”也用於遠指。例: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詩經?大雅?大明》)

亦悔於厥心。(《左傳?成公三十年》)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我之懷矣,自詒伊阻。(《詩經?邶風?雄雉》)



古代汉语自考资料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标点题、阅读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翻译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背诵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虚词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实词、短语与句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音韵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知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老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礼记》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语》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詞類活用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戰國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左传》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新語》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說苑》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列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今詞義異同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学习方法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8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