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5.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关于律句平仄排列规则的简明说法。这是对七言诗而言的,对五言诗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是指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即可用平字亦可用仄声字,因为这些字都不在节奏点上。所谓“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诗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严格掌握,不能随便变更,因为这些字都在每一节拍的节奏点上,决定一个节拍的性质。记住这两句话可以较迅速的掌握律句平仄的排列规则,但是这两句话并不全面,他没有将古人对律句平仄的一些特殊规定包括进去。这些特殊规定有二:一不能“犯孤平” ;二不能出现“三平调”。“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诗家的大忌。
(1)犯孤平
“犯孤平”是指“――△△―”或“△△――△△―”式变成了“△―△△―”或“△△△―△△―”式。这种形式除韵脚字为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其余都成了仄声字,平仄声失去平衡,故叫做“犯孤平”。
(2)三平调
“三平调”是指“△△△――”或“――△△△――”式变成了“△△―――”或“――△△―――”这种形式,最后三字都用了平声字。上文已经提到,“三平调”是诗家的大忌,要极力避免。
根据以上两点,检查律句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就会发现,有些第一字或第三字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许变动的:
甲式: ○△ △/○――/△ ○――/○△△/○――/△
乙式: ――/○△△/― ○△△/――/○△△/―
丙式: ○――/○―△/△ ○△△/○――/○―△/△
丁式: ○△△/△―/― ○――/○△△/△―/―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乙式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不能由平声换为仄声字,否则就会“犯孤平”。丁式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仄声不能换为平声字,否则就会出现三平调。所以在使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种说法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两种例外的情况。
6.关于拗救
所谓拗,是指律句中某字的声调不合平仄的规定,即应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或改用仄声而用了平声字。所谓救,是指律句的平仄发生“拗”时,在另外某个用平的地方用了仄,或用仄的地方用了平,以求做到使平仄的字数保持平衡。拗救地使用是为了扩大诗人选字范围所采取的变通方法,这样做不至于使诗人因声夺义,可以保留在意义上比较合适的字眼。需要指出的是,拗救的使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定的,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甲式句的拗救(对句相救)
甲式句的格式为△△――△。甲式句的第四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对句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其格式是:
△△――△ 变为 △△―△△
――△△― ―――△―
这样的变动使对句多了一个平声,但其平仄相间的格局并未改变。例如:
白居易《草》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祖咏《终南望余雪》
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
―――△―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
△△―△△
青山空复晴。
―――△―
刘长卿《听弹琴》
古调虽自爱,
△△―△△
今人多不弹。
―――△―
孟浩然《与诸君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
△――△―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
驱车登古原。
―――△―
苏州拙政园对联
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
△――△―
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
△―△△△△△
双鬓向人无再青。
―△△――△―
杜牧《润州》二首(其一)
青苔寺里无马迹,
――△△―△△
绿水桥边多酒楼。
△△―――△―
甲式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按说不需救,但诗人们也往往在对句相救,即将对句的第三字换用平声字,因此在唐人律诗中“―――△―”或“△△―――△―”这种句式很普遍。例如: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
―△△―△
风流天下闻。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
韦应物《滁州西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横。
△△―――△―
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雁几时到,
―△△―△
江湖秋水多。
―――△―
杜甫《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正因为甲式句的第三字用仄声字后不需救,所以诗人们有时救,有时不救。例如: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 对句未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 对句相救
(2)乙式句的拗救(本句自救)
乙式句的格式是:――△△―或△△――△△―。如五言诗第一字用了仄声,或七言诗第三字用了仄声,即犯了孤平。相救的办法是将五言的第三字由仄声换用平声字,七言的第五字由仄声换为平声字,这样就成了如下格式:
――△△― 变为: △――△―
△△――△△― 变为: △△△――△―
补救过的形式其平仄字数仍然与原格式保持相同。用例如下:
李商隐《蝉》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
刘昚虚《阙题》
时有落花至,
―△△――
远随流水香。
△――△―
孟浩然《与诸君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
△――△―
司空曙《喜外弟卢编见宿》
以我独沈久,
△△△―△
愧君相见频。
△――△―
张籍《设蕃故人》
蕃汉断消息,
―△△―△
死生长别离。
△――△―
温庭筠《送人东游》
荒戍落荒叶,
―△△―△
浩然离故关。
△――△―
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
―△△△△
小园花乱飞。
△――△―
杜荀鹤《春宫怨》
凤暖鸟声碎,
―△△―△
日高花影重。
△――△―
苏轼《新城道中》
野桃含笑竹篱短,
△――△△―△
溪柳自摇沙水清。
―△△――△―
3.丙式句的拗救(本句自救)
丙式句的格式是:―――△△或△△―――△△。如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的第六字用了平声字,补救的方法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由平声换为仄声字,其形势如下:
―――△△ 变为: ――△―△
△△―――△△ 变为: △△――△―△
改变后的格式起音感特色比原来的形式更佳,使人们喜欢将这种格式用于尾联的出句。例如:
王维《辋川闲居》
寒山转苍翠,
――△―△
秋水日潺湲。
―△△――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
日暮客愁新。
△△△――
李商隐《落花》
芳心向春尽,
――△―△
所得是沾衣。
△△△――
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
君子意如何。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秦韬玉《贫女》
苦恨年年压金线,
△△――△―△
为他人作嫁衣裳。
△――△△――
有人认为“一句之中,四声递用”乃是艺术的最高峰。即尽可能在一句之中具备平上去入四声,而且相间的应用。清人董文涣《声调四谱》举杜审言诗(《汉语诗律学》120页):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入上去平平 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平平入上去 平上去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入去平平上 平平上入去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入平平上去 平去入平平
清人朱彝尊认为四声递用是指奇数句之脚字必上去入俱全。(原话:老杜律诗单句之脚必上去入俱全)。例如:
杜甫《曲江》
一片花飞减却春(平),风吹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引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出句之脚宜上去入俱全,特别要避免临近两联出句的句脚声调相同,否则为“上尾”。临近两联出句之脚声调相同是小病,三句相同是大病,四句相同为严重的上尾。例如:
储光義《石甕亭》
遥山起真宇(上),西向尽花林。
下见宫殿小(上),上看廊庑深。
苑花落池水(上),天语闻松音。
君子又知我(上),焚香期化心。
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
古木无人地(去),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去),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去),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去),何处化丹砂?
到了宋代,四声递用的形式大约不为一般人所知,故上尾之病尤多。例如:
王安石《金陵怀古》
天兵南下此桥江 ,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豪雄空复在(去),君王神武自难双。
留连落日频回首(去),想象遗墟独倚窗。
却怪夏阳才一苇(去),汉家何事费罂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