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1

2024-09-03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6

【自考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所谓古体诗,一般是指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作品。汉魏六朝的诗歌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诗作。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指唐初形成的格律诗。唐代及唐以后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外,也写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

一、古体诗

古体诗的特点有三:

(一)不限句数、字数,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

四言诗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五言古诗也称五古,如陶潜的《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言古诗也称七古,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杂言诗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甚至七言以上。如李白的《蜀道难》:

噫吁嘻!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

       还如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静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二)押韵要求较宽,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可以隔句押韵,也可句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也可以临韵相押。例如:

                               《燕歌行》(句句为韵)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阳),草木摇落露为霜(阳)。

                       群燕辞归雁难翔(阳),廿君客游思短肠(阳)。

                       慊慊思归恋故乡(阳),君何淹留寄他方(阳)。

                       贱妾茕茕守空房(阳),忧来思君不能忘(漾)。

                       不觉泪下沾衣裳(阳),授琴鸣弦发清商(阳)。

                       短歌微吟不能长(阳),明月皎皎照卧床(阳)。

                       星汉西流夜未央(阳),牵牛织女遥相望(漾)。

                       尔独何辜限河梁(阳)?

                               《琵琶行》(中途换韵)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陌),枫叶荻花秋瑟瑟(栉)。

                       主人下马客在船(仙),举酒欲饮无管铉(先)。

                       醉不成欢惨将别(薛),别时茫茫江浸月(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月)。

(三)平仄比较自由。例如: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

       第一句用三平调,第三、八、十句用三仄调,整首诗失对失粘。

       (四)对仗十分随意,例如上例,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对仗,以下各句都不用对仗。

二、近体诗

(一)近体诗的分类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大类。律诗指七律和五律,绝句指七绝和五绝。绝句由律诗截取而成,故名。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延长。排律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排律的句数在八句以上),其具体情况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40字。五绝——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绝——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排律——句数超过八句,每句字数为五字或七字。

(二)近体诗的结构

近体诗中的律诗共八句,其中一、二句称作首联,三、四句称作颔联,五、六句称作颈联,七、八句称作尾联。每联的第一句称作出句,第二句称作对句。绝句是截取律句的一半,所截部分的结构与律诗相同。此举律诗五言、七言各一例: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首联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颔联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颈联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尾联

浑欲不胜簪。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首联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颔联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颈联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尾联

故垒萧萧芦荻秋。

三、近体诗的用韵

近体诗的用韵特点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近体诗的用韵合于平水韵。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隋唐时通用的韵书,分韵为193韵(唐时王仁昫的《刊缪补缺切韵》增加到195韵),因分韵太细,所以唐时就由官方规定某些读音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到了宋代,由官方组织对《切韵》重修,重修后的《切韵》改称《广韵》,分韵为206韵,比《切韵》更细,但同时又明确规定某些相近的韵可以同用。例如:

一东独用                二冬钟同用                三钟                四江独用

五支脂之同用        六脂                        七之

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将《广韵》中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合并为一韵,成了一○七韵。在此以前,金人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韵略》,根据同样的原则将《广韵》合并为一○六韵,此后出现的各种诗韵,分韵都是一○六韵,简称“平水韵”。平水韵的分韵情况是: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中平声的韵目是:

上平声

一东                                二冬(钟)                        三江                                四支(脂之)

五微                                六鱼                                七虞(模)                        八齐

九佳(皆)                        十灰(咍)                        十一真(谆臻)                十二文(欣)

十三元(魂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删(山)

下平声

一先(仙)                        二萧(宵)                        三肴                                四豪

五歌(戈)                        六麻                                七阳(唐)                        八庚(耕清)

九青                                十蒸(登)                        十一尤(侯幽)                十二侵

十三覃(谈)                        十四盐(添严)                十五咸(衔凡)

“平水韵”虽出现在南宋,但它的分韵符合唐人用韵的实际情况。例如:

李商隐《无题》        东韵(平水韵)

昨夜星辰昨夜风,(东)画楼西畔桂堂东。(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东)

隔座送鉤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东)

嗟尔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东)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支韵(平水韵)

流落征南将,        曾驱十万师。(脂)

罢归无旧业,        老去恋明时。(之)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支)

茫茫江汉上,        日暮欲何之?(之)

朱庆馀《宫词》        元韵(平水韵)

寂寂花时闭院门,(魂)美人相并立琼轩。(元)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元)

李商隐《登乐游原》        元韵(平水韵)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元)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魂)

       

2.用韵的位置

近体诗用韵的位置规定在二、四、六、八句的末一字。第一句的末字可用韵亦可不用,没有严格的限制。从习惯上说,五言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韵,七言的第一句一般用韵。

3.一韵到底,中途不许换韵

以下两首诗,从句数、字数、对仗看很像律诗,但由于中途换韵,平仄也不合律,故数古风(古诗):

王勃《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语),

―――△――△

佩玉鸣鸾罢歌舞(麌)。

△△――△―△

画栋朝飞南浦云(麌),

△△―――△―

珠帘暮捲西山雨(麌)。

――△△――△

闲云潭影日悠悠(尤),

―――△△――

物换星移几度秋(尤)。

△△――△△―

阁中帝子今何在,

△―△△――△

槛外长江空自流(尤)。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元),

―△――△△―

渔梁渡头争渡喧(元)。

――△――△―

人随沙岸向江村(元),

―――△△――

余亦乘舟归鹿门(元)。

―△―――△―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御)。

△△―――△△

岩扉松径长寂寥,

―――△―△―

唯有幽人独来去(御)。

―△――△―△

4.用平声韵

律诗都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或平仄不合律,就不是律诗。例如:

(1)古绝

古绝不收律诗格律的束缚,属古体诗的一种,例如:

李绅古风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一二句后三字都用了仄声,第二首“谁知”一句连用五个平声,此外两首诗均用了仄声韵。

五言古绝很常见,七言古绝则比较少见,例如:

杜甫《三绝句》

其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

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狼虎,

食人更肯留妻子。

其二

二十一家同入蜀,

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

回头却向秦云哭。

其三

殿前兵马虽骁雄,

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

妇女多在官军中。

一二首诗都用的是仄声韵。第一首前二句的前二拍的平仄没有交替,后三字全为仄声。第二首第二句的后三字全为仄声。另外一二首诗的上下二联均失粘。

(2)古风式的律诗

古风式的律诗有意与近体诗相区别,其特点主要有:

a.有意多用拗句,少用律句,造成失粘失对。

b.常用三平调、三仄调及“平仄平”、“仄平仄”式。

尽管古风式的律诗与近体诗有这些不同,但由于其押韵、对仗同于律师,且多数句子的节拍叔平仄相间,故仍算做律诗。例如: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田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

风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

―――△――△

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

△△―――△△

长安不见使人愁。

――△△△――

这种诗体开始是律诗尚未定型时的产物,后来一些诗人也模仿这种诗体,但为数很少。



古代汉语自考资料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标点题、阅读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翻译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背诵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虚词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实词、短语与句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音韵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知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老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礼记》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语》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詞類活用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戰國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左传》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新語》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說苑》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列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今詞義異同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学习方法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8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