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3

2024-09-03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6

【自考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

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传?成公二年》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五种:

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②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④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

⑤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

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山木》

⑩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山传》

⑾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⑿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

2、“……为(名词、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   《盐铁论?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⑦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设。   《战国策?策燕三》

④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襄公十年》

⑥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衡?自纪》

3、“为(名词)所……”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其后加助词“所”(—说“所”为代词)强调动作与施事者的关系,构成“为……”式。这种格式产生于战国末,自汉代开始盛行。例如:

①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②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礼记?檀弓》

③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

⑤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⑥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⑦范雎为须贾所谗。   《论衡?变动》

⑧生为天下所咀嚼,死为海内所欢快。   《后汉书?吕强传》

这种句式中,介词“为”后的施事者有时可以承前省去,句意不变。例如: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②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  )所杀。   《汉书?王莽传中》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   《史记?刺客列传》

4、“……见(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词“见”表示被动。“见”本身不是介词,因为它不能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例如: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⑤尹文曰:“使若入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吕代春秋?正名》

⑥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

⑦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荀子?正论》

⑧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子》

5、“见……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於”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於”与引进的名词或各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②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    《商君书?更法》

③蔡泽见逐於赵。    《战国策?齐策》

④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说难》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    《史记?楚世家》

⑦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    《史记?李斯列传》

⑧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6、“……被(名词、动词)……”

“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义为“遭受”,例如:

①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一》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⑤七国之难,发怒於错,错卒以被戮。   《史记?酷吏列传》

⑥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汉书?食货志上》

⑦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汉书?贾谊传》

⑧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论衡?感虚篇》

⑨实孝而赐死,诚忠而被诛。    《论衡?感虚篇》

以上各例中的“被”其所以不宜看作介词,是因为它们都是直接加在动词之前的,“被”字后引进行为动作施事者的用例在先秦两汉很难找到,也就是说,在先秦两汉,“被”并没有引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以构成介词结构的功能。从魏晋开始,“被”才具有了带介词宾语的功能,故只能认为自魏晋以后“被”才真正转化成了介词。例如:

①今月十三,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②瑒、祯各被太祖辟。   《三国志?魏书?王桀传》

③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世说新语?政事》

④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   《世说新语?方正》

⑤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世说新语?言语》

⑥常被元帝所使。   《颜氏家训?杂艺》

⑦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   《晋书?谢安传?谢玄》

⑧全体(全身)如被刀刺。   《颜氏家训?归心篇》


古代汉语自考资料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标点题、阅读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翻译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背诵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虚词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实词、短语与句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音韵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知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老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礼记》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语》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詞類活用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戰國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左传》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新語》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說苑》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列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今詞義異同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学习方法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8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