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4

2024-09-03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6

【自考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五、副詞

副詞是對動作行爲或者某種性質狀態進行修飾限制的一類詞。它可以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

一、副詞的來源

副詞絕大部分是從動詞、形容詞、名詞、代詞等演化而來的。由於副詞表示的意義比動詞、形容詞、名詞等要虛一些,所以從動詞、形容詞、名詞等向副詞演化的過程是一種虛化過程。如:

“向”,作動詞時有接近的意義,後面可以接表示時間的賓語。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陶潛《歲暮和張常侍》)

當表示接近意義的動詞“向”出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等謂語前時,便虛化爲副詞,表示將近的意思。例:

清明前夜炊飯,雞向鳴下熟飯於甕中,以向滿爲限。(賈思勰《齊民要術》)

又表示將要的意思,例:

木欣欣以向榮,泉水涓涓而始流。(陶潛《歸去來兮辭》)

再如:信,作爲形容詞,是言語真實的意思。例:

子以爲我爲不信,我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國策?楚策》)

後來虛化爲副詞,是確實、的確的意思。例:

大王信行臣之言。(《戰國策?秦策》)

二、副詞的語法功能

副詞的基本語法功能是作句子的狀語,但有些謂語性的副詞有時也可以作謂語或者補語。作謂語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在一般的陳述句或者疑問句中作謂語,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另一種是在對話中或者複句中單獨成句,例:

公聞其期,曰“可矣。”(《左傳?隱公元年》)

副詞作補語的情況例如:

可謂富貴極矣!(《史記?李斯列傳》)

三、副詞的分類

有關副詞的分類各家說法不一,本書採取常見的分法,將副詞按照其用法分爲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和謙敬副詞六類。下面我們分別予以介紹:

(一)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性質狀態、數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達的意義可以分爲三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大(十分、很)∕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殊、特、尤(特別、非常)∕甚∕良

“最、至、極、絕”等幾個副詞可以表示最高度。例: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戰國策?趙策》)

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才,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沈括《夢溪筆談》)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爲太子取婦。(《史記?伍子胥列傳》)

“大”表示程度深,可以翻譯爲“很、十分、大大地”等意思,例: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晁錯《削藩傳》)

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即“過分”的意思。例: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匆。(杜甫《新婚別》)

“殊、特、尤”可以理解爲“特別、非常”的意思。例: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曹操《求賢令》)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歐陽修《醉翁亭記》)

“良”作爲副詞,在漢代主要與“久”連用,“良久”就是“很久”的意思。例:

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爲老,弗許,良久乃許之。(《史記?李將軍列傳》)

六朝以後,良可以修是其他詞語,有“的確”的意思。例:

清榮俊茂,良多趣味。(酈道元《水經注》)

諸將以爲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史記?趙世家》)

“甚”在六朝以前,既可以作狀語,又可以作謂語、主語,是一個形容詞。例:

甚於婦人。(《戰國策?趙策》)

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左傳?襄公十八年》)

苛政暴吏,甚於虎也。(王充《論衡》)

六朝以後,“甚”在接近於口語的文獻中,才專作狀語。例:

好讀書,不求甚解。(陶潛《五柳先生傳》)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少、略、微、稍、頗”等,他們都有“稍微、略微”的意思。先秦表示這類意義一般用“少”,漢代以後才用“略、微、頗”,唐宋以後“稍”才由表示“逐漸”意義的時間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例:

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

戰少利,陳餘複請兵。(《史記?項羽本紀》)

請略陳固陋。(司馬遷《報任安書》)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

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爲,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漢書?王莽傳》)

“稍”起初多爲“逐漸”意思,爲情態副詞。例:

項羽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史記?項羽本紀》

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

後來才由“稍微”的意思。例:

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魏泰《東軒筆錄》)

余稍爲修葺,使不上漏。(歸有光《項脊軒志》)

“頗”在古代有兩種意思:一是程度高,略近於今天的“很、甚、相當地”等。例:

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漢書?張騫傳》)

李翰以文章自名,爲此傳頗詳密。(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一是程度低,爲“稍微、略微”等意思,例: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深者觀蛟龍。(王充《論衡》)

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柳宗元《愚溪詩序》)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這類副詞一般用在形容詞或者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前而起修飾作用。有“更、加、愈、益、彌、滋”等詞,意思相當於“更加、越”等。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荀子《勸學》)

鄰國之民不加少,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先進》)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王安石《孤桐》)

以虧人逾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

(二)範圍副詞

範圍副詞用來表示動作行爲施加者的範圍、動作行爲所涉及的範圍或者事物的數量範圍。按照其意義可分爲兩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這一類副詞主要由“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例:

是故有天下七十二聖,其法皆不同。(《呂氏春秋?察今》)

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其妻子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孟子?離婁下》)

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蘭亭集序》)

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戰國策?齊策》)

其人一一爲具言所聞。(陶潛《桃花源記》)

於是天月明淨,都無纖翳。(《世說新語?言語》)

“率”表示總括,意思相當於“大都、大致”。例:

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月、弄花草而已。(白居易《與元九書》)

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漢書?藝文志序》)

“凡”意義有二,一是用在整個句子前面表示規律性的歸納,意思是“凡是、大凡”。例:

固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孟子?告子上》)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書?壹言》)

二是用在數詞前面表示總括事物的數量或動作的數量,相當於“總共、共”例:

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二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馬遷《報任安書》)

陳勝王,凡六月。(《史記?陳涉世家》)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這類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裁”等,都有“只有、僅僅”等意思。尤其是“但、特、只、直、止、第、獨、徒”等詞古音相近,意義也相近。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名濺濺。(《木蘭辭》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陸遊《示兒》)

然則人之所以爲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此特匹夫之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君第重射,吾能令君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

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左傳?隱公十一年》)

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史記?張儀列傳》)

“僅”在古漢語中有兩種意思,一言其多,意思是“接近、幾乎、差不多”。例:

凡枉贈答詩僅百篇。(白居易《與元九書》)

後居南海,僅四十年。(李朝威《柳毅傳》)

二言其少,意思是“只、才、剛剛”等。例: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齊策》)

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史記?樂毅列傳》)

(三)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表示情況出現和動作進行的時間。按照其時態可以分爲五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已然語氣。主要有“鄉、向、既、已、業、嘗、曾”等。

“鄉、向”主要表示過去較早的時間,即先前、從前。例:

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固以得汝矣。(《莊子?庚桑楚》)

也可以表示過去較近的時間,即剛才。例: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論語?顔淵》)

“既、已、業”等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已經完成,相當於已經。往往表示兩事並列,前事完結以後,又出現另一事實或情況。例:

即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

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列傳》)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嘗、曾”主要表示過去作過某事,先秦只用“嘗”,例: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杞上。(《史記?留侯列傳》)

“曾”在先秦漢語中主要表示加強不相信的語氣,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以君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

老臣病族,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趙策》)

“曾”表示“曾經”主要出現在漢代以後,例: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然語氣。主要有“方、正、適、會”等。

“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例: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史記?項羽本紀》)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戰國策?燕策》)

“適、會”可以用於動詞性詞語前,也可以用在主語前。例: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戰國策?趙策》)

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史記?商君列傳》)

“正”的用法語現代漢語一致。例: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將然語氣。可以翻譯爲將要、快要、就要等意思,主要有“行、且、將、垂”等。例:

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史記?李將軍列傳》)

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史記?龜策列傳》)

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潛《歸去來兮辭》)

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患不克?(《資治通鑒?肥水之戰》)

巨是凡人,偏在遠方,行將爲人所並。(《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長短。表示持續時間長的有“長、久、永、素、常”等,有“平素、永遠”等意義;例:

李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鄴三老、廷掾,常歲暮賦斂百姓。(《史記?滑稽列傳》)

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於此乎?(《漢書?韓信傳》)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杜甫《蜀相》)

匪報也,永以爲好也。(《詩經?衛風?木瓜》)

表示持續時間短的有“俄、暫、姑、尋、旋”等,有“不久、立即、暫且”等意義。例:

俄見一門洞開,生降車而入。(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駕鶴上漢,參鸞騰天;暫遊萬里,少別千年。(江淹《別賦》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陶潛《桃花源記》)

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蕩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史記?扁鵲蒼公列傳》)

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開始與最末階段。表示開始的主要有“始、甫”等,例:

其始播百穀。(《詩經?豳風?七月》)

虹始見,萍始生。(《淮南子?時則》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王勃《滕王閣序》)

表示結尾的主要有“竟、卒、終”等,例:

陳涉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史記?陳涉世家》)

卒成帝業。(《史記?李斯列傳》)

騰蛇乘霧,終爲土灰。(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的頻數或行爲動作重復出現。表示頻數的主要有“數、屢、累、亟、驟”等,意義相當於現在的“多次、屢次”。例: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官兵加討,屢爲所敗。(《舊唐書?黃巢傳》)

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三國志?華佗傳》)

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宣子驟諫,公患之。(《左傳?宣公二年》)

表示重復出現的主要有“重、複、又、再”等,例:

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再遊玄都觀》)

“複”多用於行爲動作再次進行。例:

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再”古代漢語中表示“第二次”的意思。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古代汉语自考资料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标点题、阅读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翻译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背诵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虚词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实词、短语与句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音韵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知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老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礼记》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语》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詞類活用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戰國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左传》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新語》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說苑》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列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今詞義異同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学习方法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8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