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四、近体诗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与古体诗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句数、字数,也不是对仗和押韵,而是平仄。例如下面一首诗很像律诗,但实际上是一首古风: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清 溪 深 不 测,
― ― ― △ △
隐 处 惟 孤 云(文)。
△ △ ― ― ―
松 际 露 微 月,
― △ △ ― △
清 光 犹 为 君(文)。
― ― ― △ ―
茅 亭 宿 花 影,
― ― △ ― △
药 院 滋 苔 纹(文)。
△ △ ― ― ―
余 亦 谢 时 去,
― △ △ ― △
西 山 鸾 鹤 群(文)。
― ― ― △ ―
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五言,一韵到底,五六句对仗工整,这些都合乎律诗的要求,但是第二六句用了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形式,所以此诗不能算作律诗,而是古体诗,据此可见“平仄”是决定律诗性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通晓近体诗的制作规则,就必须首先掌握平仄的运用技巧。
1.什么叫平仄?
中古有四个声调,即平上去入。这四种声调的具体调值是什么,现在已无从得知,明真空的《玉钥匙门法歌诀》中描写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通过这种描写我们大体可以想象中古平声的调值是平直的,而上去入三声的调值则是短曲不平的。根据追求诗句音响效果的需要,古人将四声分为两类,其中平声为一类,其音色比较平直可以延长,古人把它称作“平”;上去入为一类,其音色有一个共同点,比较短,不可以延长,与平声相反,古人将此三声统称为“仄”。“仄”就是倾斜、不平的意思。“平仄”的概念是古人为了追求诗歌的音乐美而提出的。平仄在诗句中的交替使用,使诗句的音色避免了平直、呆板和单调,达到了起伏回环,抑扬顿挫的音响效果。
2.律句的节奏
节奏使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快慢现象。在律诗中,所谓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快慢现象就是通过平仄的交替使用来体现的。所谓平仄交替是以节拍为单位进行交替的而不是一单字为单位进行交替,如平平/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律句除句末一字外均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节拍,每个节拍即为一个交替单位。有的书上把节拍叫做音步。句子最后一个字一位在句尾,念完一句后需要停顿一下,差不多延长半拍,所以最后一个字独立为一拍。五言律诗共有三个节拍,即二二一,诗例如“白日—依山—尽”。七言律诗共有四个节拍,即二二二一,诗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组成节拍的两个字可以同是平声或仄声,也可以是平仄不同的两个字。节拍由平仄不同的两个字组成时,节拍的性质取决于后一字的声调,如“仄平”算平声拍,“平仄”算仄声拍,因为后一字是在节奏点上,起着定音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律诗对每一节拍中的二个字平仄的要求特别严格,其平仄不能变动,对第一字的要求则比较宽松,常常平也可,仄亦可。
律句的意义单位常与节奏单位保持一致,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但是也有意义单位不能与节奏单位保持一致的情况,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义单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节奏单位)
律句的意义单位常常会跨越两个节奏单位,又是节奏单位也会跨越意义单位,例如:
二十四桥——明月——夜。(意义单位)
二十——四桥——明月——夜。(意义单位)
相见时——难——别——亦难。(意义单位)
相见——时难——别亦——难。(意义单位)
尽管律句的意义单位有多种情况,但律句的节奏形式只有一个,在意义单位与节奏单位相吻合的情况下,应该尽量按照节奏单位去诵读。如意义单位与节奏单位发生矛盾,诵读是应让意义单位尽量服从节奏单位,例如“野火烧不尽”应读成:
野火——烧不——尽
“二十——四桥——明月——夜”应读成:
二十——四桥——明月——夜
有些教课书上把“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基本句式的节奏分别理解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还有些教材上认为近体诗的句式往往以三字结尾,最后三字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认为这三字的节奏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例如: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陆游《黄州》
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应为这种划分,从形式上破坏了以两个字为一个单位的平仄交替原则,请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按照这种划分,第一、二个节拍全成了平声或仄声,这就谈不上平仄交替了。
3.律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律句的平仄的基本格式有四种,五言诗的基本格式是:
甲式:△△/――/△(仄起仄收式) 乙式:――/△△/―(平起平收式)
丙式:――/―△/△(平起仄收式) 丁式:△△/△―/―(仄起平收式)
其中甲、乙两式完全符合平仄交替的原则。丙、丁两式的前两个节拍平仄也是交替的,唯有后两个节拍没有做到平仄交替,这是不得已的。因为丙式的特点是“平起仄收”,第一个节拍是平,第二个节拍只能用仄才能与第一个节拍交替,第二节拍为仄,就只好与第三个必须是仄的节拍相重了。同理,丁式的特点是“仄起平收”,第一个节拍是仄,第二个节拍用平才能与之交替,第二个节拍用平,也就只能和第三个必须是平的节拍相重了。按说丙式的第二个节拍应为“仄仄”,但这样处理会造成句末三字全为仄声的现象。句末三字全用仄声是古风的常用句式,律句应尽量避免(也可以不避,唐人的律诗中有些是不避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平霞平出仄海仄署仄,梅柳渡江春”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山平中平一仄夜仄雨仄,树杪白重泉”等),所以将第二拍的第一个字改换成了平声,这样就成了“平平平仄仄”的句式。第二拍的第一字由于不在节奏点上,所以改换成平声并不影响该节拍的性质。丁式句的第二个节拍按说也可以用“平平”,但这样处理就会出现三平调(句末三字连用三个平声),三平调诗家大概以为其音色比较平直松弛,缺乏变化和力度,故规定应坚决避免 ,是所谓大忌。于是将第二拍的第一个字改换成仄声(同样因为该字不在节奏点上),这样既不影响第二个节拍的性质,同时又避免了三平调。
七言诗基本句式的排法与五言基本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平仄交替的原则在五言基本句式之前增加一个节拍而已。
甲式:――/△△/――/△(仄起仄收式) 乙式:△△/――/△△/―(平起平收式)
丙式:△△/――/―△/△(平起仄收式) 丁式:――/△△/△―/―(仄起平收式)
4.律诗平仄的排列法
以上讲的是一句律诗中平仄的排列规则,下面我们要讲的是一首律诗中的排列规则。弄明白了一句律诗中的平仄规则,一首律诗的平仄规则便很容易掌握。一首律诗的排列规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
(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2)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4)押韵句末字为平声,非押韵句末字为仄声。
所谓“一句之中平仄相间”,是指每一律句中个节拍之间要平仄交替,即前一节拍为仄声,后一节拍就要换用平声。反之,前一节拍用平声,后一节拍就要换用仄声。例如:
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仄平/平 (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一联之中平仄相对”,是指每一联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要构成对立关系。如果出句的第一个节拍为仄声,那么对句的第一个节拍便要使用平声。反之,出句的第一节拍为平声,对句的第一节拍便应使用仄声,例如:
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平/仄 (劝君更尽一杯酒)
仄仄/平平/仄仄/平 (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谓“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是指上联对句的第一节拍要与下联出句的第一节拍平仄相同,即前者为平声,后者亦为平声,前者为仄声,后者亦为仄声。例如: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所谓“押韵句末字为平声,非押韵句末字为仄声”,是指律诗的二、四、六、八句都是押韵句,末一字要用平声字,三、五、七句都是非押韵句,末一字要用仄声字。至于第一句,无论五言七言,入韵时用平声,不入韵时用仄声。例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
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
以上两首诗的第一句入韵,故末字用平声。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以上两首五言诗的第一句不入韵,故末字用仄声。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
韩愈《左迁至兰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
以上两首七言律诗的首句入韵,故末字用平声。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薊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春望》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
以上两首七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故末字用仄声。
古人对律诗中平仄的规定是有科学道理的,如果一句之中不要求平仄相间,既会出现一句全用平声字或全用仄声字的局面,例如:
“平平平平平” “仄仄仄仄仄”
这种诗句读起来显然平直、呆板、缺乏变化,没有音乐感。如果一联之中不要求平仄相对,既会出现对句与出句重复的现象。例如: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如果两联之间不要求平仄相粘,则会出现下联与上联重复的现象。例如:
△△――△
――△△―
△△――△
――△△―
只有根据上述规定去排列,才会使律诗中前四句的平仄没有任何重复的现象。减少重复,是律诗中的平仄极尽曲折变化之妙,以达到诗句音感上的抑扬顿挫的效果,这就是古人规定平仄规则的志趣所在。
掌握了以上几项规律,只要知道律诗第一句的平仄要求,既可顺利的排列出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
下面举几首五言、七言律诗的例子:
五言律诗
(1)仄起仄收式: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 ―△――△
闺中只独看。
――/△△/― ――△△―
遥怜小儿女,
――/―△/△ ――△―△
未解忆长安。
△△/△―/― △△△――
香雾云鬟湿,
△△/――/△ ―△――△
清辉玉臂寒。
――/△△/― ――△△―
何时倚虚幌,
――/―△/△ ――△―△
双照泪痕干。
△△/△―/― ―△△――
(2)平起平收式:
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
――/△△/― ――△△―
春去夏犹清。
△△/△―/― ―△△――
天意怜幽草,
△△/――/△ ―△――△
人间重晚晴。
――/△△/― ――△△―
併天高阁迥,
――/―△/△ △――△△
微注小窗明。
△△/△―/― ―△△――
越鸟巢干后,
△△/――/△ △△――△
归飞体更轻。
――/△△/― ――△△―
(3)平起仄收式:
王维《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
――/―△/△ ―――△△
天气晚来秋。
△△/△―/― ―△△――
明月松间照,
△△/――/△ ―△――△
清泉石上流。
――/△△/― ――△△―
竹喧归浣女,
――/―△/△ △――△△
莲动下渔舟。
△△/△―/― ―△△――
随意春芳歇,
△△/――/△ ―△――△
王孙自可流。
――/△△/― ――△△―
(4)仄起平收式:
杜甫《腋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 △△△――
边秋一雁声。
――/△△/― ――△△―
露从今夜白,
――/―△/△ △――△△
月是故乡明。
△△/△―/― △△△――
有弟皆分散,
△△/――/△ △△――△
无家问死生。
――/△△/― ――△△―
寄书常不达,
――/―△/△ △――△△
况乃未休兵。
△△/△―/― △△△――
七言律诗
(1)平起平收式
韩愈《左迁至兰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 △――△△――
夕贬潮州路八千。
△△/――/△△/― △△――△△―
欲为圣明除弊事,
△△/――/―△/△ △△△――△△
肯将衰朽惜残年。
――/△△/△―/― △――△△――
云横秦岭家何在,
――/△△/――/△ ―――△――△
雪拥兰关马不前。
△△/――/△△/― △△――△△―
知尔远来应有意,
△△/――/―△/△ ―△△――△△
好收吾骨瘴江边。
――/△△/△―/― △――△△――
(2)仄起仄收式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
(3)平起仄收式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
――/△△/――/△ △――△――△
今日花开又一年。
△△/――/△△/― ―△――△△―
世事茫茫难自料。
△△/――/―△/△ △△―――△△
春愁暗暗独成眠,
――/△△/△―/― ――△△△――
身多疾病思田里,
――/△△/――/△ ――△△―――
邑有流亡愧俸钱。
△△/――/△△/― △△――△△―
闻道欲来相闻讯,
△△/――/―△/△ ―△△――△△
西楼望月几回园。
――/△△/△―/― ――△△△――
(4)仄起平收式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 ―△――△△―
金陵王气黯然收。
――/△△/△―/― ―――△△――
千寻铁锁沉江底,
――/△△/――/△ ――△△――△
一片降幡出石头。
△△/――/△△/― △△――△△―
人世几回伤往事,
△△/――/―△/△ ―△△――△△
山形依旧枕寒流。
――/△△/△―/― ―――△△――
从今四海为家日,
――/△△/――/△ ――△△――△
故垒萧萧芦荻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