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二、動詞
動詞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動作行爲、心理活動、發展變化以及其他活動現象的詞。
動詞可以分爲一般動詞和能願動詞兩大類。一般動詞又可根據是否經常帶賓語而分成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類。及物動詞可以跟賓語,在句子中多用作謂語。如: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國策?楚策》)
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覽冥訓)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僖公四年》)
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左傳?成公二年》)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衛風?氓》)
不及物動詞一般不能跟賓語,如:
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山海經?北山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山海經?海外北經》)
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淮南子?覽冥訓)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柳宗元《蝜蝂傳》)
能願動詞又叫作助動詞,它經常用在主要動詞前起輔助作用。但有時候能願動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古漢語中常見的能願動詞有“可、能、得、願、宜、敢、肯、欲、足”等。例: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非曰能之,願學焉。(《論語?先進》)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論語?季氏》)
今大王亦宜指齋戒五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孤將有大志於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國語?吳語》)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梁惠王上》)
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三、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人、地或事物的性質或形態的詞。
形容詞可分爲表性質和表狀態的兩大類。表性質的形容詞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棲波之鳥,水化之蟲,智吞愚,強捕小,號噪驚聒,紛牣其中。(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史記?滑稽列傳》)
表狀態的形容詞爲數最多,按其結構可分爲以下幾種:
1、單音節或多音節形容詞。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
小國寡民。(《老子》第八十章)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陶潛《桃花源記》)
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2、疊音形容詞——用疊字的方式組成的形容詞。《詩經》中使用了大量的疊音形容詞,使得語音節奏感極強。如: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詩經?周南?葛覃》)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詩經?周南?桃夭》)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詩經?周南?兔罝》)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詩經?召南?草蟲》)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詩經?周南?關雎》)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詩經?鄭風?風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秦風?蒹葭》)
奈何以區區漁陽而結怨天子?(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日初出,滄滄涼涼。(《列子?湯問》)
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范仲淹《岳陽樓記》)
堂堂大國,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為之邪?(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慘鬱鬱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屈原《哀郢》)
3、加词头或词尾構成的形容詞。用作词头的主要是“有”“其”,例: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诗经?周南?桃夭》)
彤管有炜,說懌女美。(《詩經?邶風?靜女》)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诗经?齐风?南山》)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詩經?邶風?靜女》)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诗经?卫风?硕人》)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诗经?豳风?东山》)
用作词尾的主要有“乎、如、若、爾、然”等,如: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論語?泰伯》)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論語?乡党》)
屯如亶如,乘馬班如。(《周易?屯卦》)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潛《桃花源記》)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莊子?養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