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老子》介绍】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该书用道(自然规律)来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正反两个对立的方面组成的,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在物质生活方面该书强调知足寡欲,在思想方法方面宣扬贵柔守雌,在政治方面由于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而主张“损有馀而补不足”,希望返回到古朴落后的“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老子》的作者并非老子本人,一般认为是老子的后学根据老子的遗说发挥补充而成,其成书年代一说在战国时期,一说在秦汉之间。关于老子其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楚国人,与孔子同时,姓李,名耳,字伯阳,即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东)人,曾作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也有人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人,如近人梁启超、今人冯友兰、范文澜即持这种看法。
《老子》的重要注本有魏王弼《老子注》(《四部备要》本、《诸子集成》本)、后人假托的“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丛刊》本)、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及今人任继愈《老子新译》(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等。
【题解】 本篇为《老子》第三章,前一部分以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为例,说明一切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反相成,失去一方则另一方即不会存在;后一部分根据相反相成的道理提出了以“无为”达到有为的政治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②,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⑤,生而不有⑥,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⑦。
【注 释】①天下二句: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话,这就说明有了丑的存在。斯:指示代词,这,这就。恶:丑。已:句末语气词,作用用“矣”。②有无相生:“有”和“无”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有”和“无”。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难”和“易”。相成,相互促成。③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长”和“短”。形,体现,显现。高下相倾:“高”和“下”相互依靠而显示出了“高”和“下”。倾,本指位置高的物体倾压在位置低的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依靠。④音声相和:“音”和“声”相互配合时而显示出了“音”和“声”。音、声,乐器发出者称“音”,人唱出者称“声”。一说“音”指声的组合,“声”指简单的发音,见任继愈《老子新译》。和:和协,配合。前后相随:“前”和“后”前后相连而显示出了前后。随,依随,连接。⑤处无句:以“无为”的态度去处事。处:对待,办理。无为:不做事,只是适应事物的发展。作:兴起,出现。不辞:不拒绝,即顺应客观的变化。焉:兼词:相当“于之”,其中“之”指世上。⑥生:指出现的事物。有:指据为已有。⑦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唯:连词,因为。不去:指功绩不会失去。
小国寡民
【题解】 本篇为《老子》第八十章,内容反映了老子向往古朴原始社会的政治理想。老子厌恶当时的社会现实,认为造成社会灾害的原因是文字、交通工具、兵器等,因而主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使这些东西派不上用场,并希望人们看重生命,自得其乐,不必远游。
小国寡民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③。使人复结绳而用之④。甘其食,美其服,安服居,乐其俗⑤。邻国相望,鸣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 释】①小、寡:均为使动用法,使……小,使……少。②什伯之器: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什:十倍。伯:通“佰”,百倍。重死:看重死亡。重,意动用法。③舆(yú):车子。所乘之:所字结构,乘坐的必要。所陈之:所字结构,陈放的地方。④结绳:传说在文字产生前用结绳来记事。用之:指记事。之,义较虚,作用在于凑足一个音节。⑤甘、美、安、乐: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鲁少儒 王先谦集解
【《庄子》介绍】 《庄子》,道家的经典之一,是庄周和其弟子、后学论说的总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原书五十二篇,现存郭象注本仅存三十三篇,分作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其弟子、后学所作。
庄周(约前369—286),战国中期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市)人,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看成了宇宙的本体,认为“道”无所不在,决定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该书同时宣扬了唯心主义的相对论和宿命论等思想。在政治上该书与《老子》一样否定社会进步和文明,认为圣人、智者及斗衡等工具都是社会动乱和灾难的根源,故主张“绝圣弃智”、“掊斗折衡”,恢复到古朴的原始社会去。
《庄子》全书使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其行文汪洋恣肆,变化多端。其语言生动深刻,含蓄幽默,长于比喻和讽刺,对后世文学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重要的注本有晋郭象《庄子注》、唐成玄英《庄子注疏》(《四库备要》本),清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今人的注本有刘武《庄子集解》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
【题解】 本篇选自《庄子?田子方》,文章通过寓言的形式揭露了多数号称儒者的人实际上都是些徒有虚名的不学无术之士,是经不起真正考验的。
庄子见鲁哀公。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成云方术也言鲁地鲜庄子无为之学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李云句方也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成云缓者五色条绳穿玉玦以饰佩也玦决也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此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於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