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2024-09-03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6

【自考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汉字学是传统小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涉及到汉字的起源、形体、结构和沿革等方面。本课程拟对这些内容作较全面的介绍,侧重点是汉字的结构及《说文》部首。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可以从形体演变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图画性、符号性,笔画的块面形、线条形,圆转形,方折形,连笔、断笔,曲笔、直笔,等等。也可以从书法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上紧下松,内圆外方,画长撇短(如右),画短直长,撇捺宜伸(如本),上下呼应(如皇),左右避让(如妙),等等。也可以从造字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方式,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等。这里所谈的汉字结构是指汉字造字的结构。

汉字的形体和词的本义有密切的联系,分析汉字的结构,目的在于探求词的本义,以便根据本义以简驭繁地掌握词的引申义。

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所谓“六书”,就是古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尽管六书理论有缺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它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为至,它仍然是最具权威的理论,近代和现在有人曾提出三书说(如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书说),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接受。

一、六书名称的由来

“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后来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郑众的《周礼注》都曾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这三家使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各有所不用,兹对比如下: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后人经过研究,认为班固的排列顺序比较合理,而许慎的名称比较合理,于是便采用了班固的顺序,采用了许慎的名称和定义。这三家之中,许慎对六书的研究是最全面最深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六书的理论对九千多个篆文进行了分析归类,使六书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二、六书的内容

1.象形  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

      甲文:         金:         小篆:日 月

象形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构成字形的造字方法。因为所描画的是“物”,所以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又因为象形字不是图画而是文字符号,所以对事物的描摹不需要很细致,只要画出轮廓或某个突出的特征能与其他字形区别开来即可。又如:

斤:  甲   金斤篆 《说文》:“斫木也。”《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行:  甲 行小篆  《说文》:“人之步趋也。”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其:  甲    金   篆

文:文篆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豆:豆篆  《说文》:“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

而:而篆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  甲 干篆 《说文》:“犯也。从反入,从一。”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皿:皿篆  《说文》:“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弓:弓篆  《说文》:“以近穷远。象形。”

羽:  甲 羽篆  《说文》:“鸟长毛也。象形。”

自:  甲 自篆  《说文》:“鼻也。象鼻形。”

心:心篆  《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

止:  甲   金 止篆  《说文》:“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按:《说文》误,据甲文“止”象人脚形,本义是脚。《汉书?刑法志》:“当斩左右止者,笞五百。”

大:   甲 大篆 《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雨:   甲   金 雨篆  《说文》:“水从云下也。一象天,    象云,水    其间也。”

人:   甲 人篆  《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

子:   甲    金 子篆  《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

禾: 禾篆  《说文》:“嘉榖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来:  甲 来篆   《说文》:“周所受瑞麦。”

贝:  甲 贝篆   《说文》:“海介虫也。……象形。”

网:  甲   金 网篆  (同部字:罩、罟、罪、罗)

豕:  甲   金 豕篆  《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

牛:  甲   金 牛篆  《说文》:“大牲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

木:  甲 木篆   《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  ,下象其根。”

舟:  甲 舟篆  《说文》:“船也。……象形。”

云:  甲 云篆  《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雲回转形。”

电:  甲 电篆  《说文》:“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按:据甲文电象闪电之形。

水:  甲 水篆  《说文》:“准也。……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山:  金 山篆  《说文》:“宣也。……象形。”

鸟:  甲 鸟篆  《说文》:“长尾禽总名也。象形。”

羊:  甲   金 羊篆  《说文》:“祥也。从  ,象头、角、足、尾之形。”

马:  甲   金 马篆  《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龟:  甲 龟篆  《说文》:“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象足、甲、尾之形。”按:据甲文,龟象独体象形字。

鹿:  甲 鹿篆  《说文》:“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

田:田篆  《说文》:“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

鱼:  甲   金 鱼篆  《说文》:“水虫也。象形。”

永:永篆  《说文》:“长也。象水坙理之长。”

虎:虎篆  《说文》:“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

角:角篆  《说文》:“兽角也。象形。”

象:象篆   《说文》:“长鼻牙,南越大兽。……        象耳、牙、四足之形。”

虫(huì):虫篆   《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

女:  甲 女篆  《说文》:“妇人也。象形。”

犬:  甲 犬篆  《说文》:“狗之有县蹏tí者也。象形。”

少数象形字有辅助性符号,例如:

葉:  甲 叶篆   甲文不但画出树叶,还画出树的枝干作为辅助性符号。

眉:  甲 眉篆   甲文突出眉,“目”作为辅助性符号。

瓜:  甲  甲文突出  (瓜形),爪象瓜藤,为辅助性符号。

齿    甲    甲文突出齿,口象口,辅助性符号。

知道了象形字的本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以象形字作为义符的形声字的意义范畴,例如:

欠:欠篆  《说文》:“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据此可知,凡是以欠作为意符的形声字都和呵气有关,例如:

吹  歇   欢   欣   歌  歎  欷

隹:  甲 隹篆 《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以隹作为意符的形声字如:

雞  雉   雕  雀  雅  離  雄

阜:  甲 阜篆   《说文》:“大陆山无石者。象形。”阜作为形声字的义符写作“阝”,在字的左方,这类形声字的字义都和山、土或高有关,例如:

    陵  陆  隅  阿  階  阼  陽  陰  陂  险  阻  陜

厂hàn    金 厂篆  《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本义是山厓边。以“厂”作为意符的字如:

          厓(山边)  厝(厉石也)  厲(旱石也)  氐zhǐ(柔石也)    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

广yǎn :   甲 广篆  《说文》:“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象依山而建的高屋。以广为意符的字如:

          府  庭  庖  库  廚  底(山居也)  廢(屋顿也)  廟  廊  廂  廁(清也)  序(东西墙也)  廣(殿之大屋也)  廄(马舍也)  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廉(仄也。堂室的侧边。从广,兼声)

页:  甲页篆   《说文》:“头也。从  (  shǒu ,头也,象形),从几,古文  首如此。以首为意符的字如:

         頭  颜  颅  题  额  颡  颠  颊  项  领  願(大头)

尸:  甲   金尸篆  《说文》:“陈也,象卧之形。”象人横卧之形,与人义同。以尸为意符的字如:

          居(蹲也)   展(转也)   届(行不便也)  尼(从后近之。从尸,匕声)  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

象形字的特点: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辅助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字形。

   (2)体现的是具体的物象。

   (3)无表音成分。

   总之,它是单纯的、具体的表意符号。

2、指事  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上下二字甲骨文作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许慎的解释是从认字的角度着眼的,且对指事字的界线概括得不够明确,与象形、会意字容易混淆。王筠在《文字蒙求》中指出:“视而可识近于象形,察而见意近于会意。”如果从造字的角度看,所谓指事,就是用指事性的符号表示一些不易用象形字直接描画的比较抽象、概括的事物。

指事字可以认为是象形字的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符号作用更加突出。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

一:  甲   金一篆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  甲   金二篆  《说文》:“地之数也。从偶一。”

三:  甲   金三篆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四:  甲四篆       《说文》:“阴数也。象四分之形。”

上:  甲   金上篆  《说文》:“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下:  甲   金下篆  《说文》:“底也。指事。”

(2)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

刃:刃篆    《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本:  金本篆 《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末:  金末篆 《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亦:  甲  金亦篆   “亦”是“腋”的古字。

寸:寸篆  《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 又象手,“一”指寸口,即中医试脉之处。

朱:   甲   金朱篆  《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牟:牟篆  《说文》:“牛鸣也。象其声气从口出。”厶指所出之气。

血:  甲血篆 《说文》:“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甘:  甲甘篆  《说文》:“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甘的本义是美味,“一”指口中的美味。

曰:  甲  金曰篆  《说文》:“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按:甲文中的“一”象指口中发出的言语。

尺:尺篆  《说文》:“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从尸,从乙,乙所识也。”篆文“  ”象指寸口至肘的部分。

中:  甲中篆   《说文》:“内也。从口、一,上下通。  ,古文中。 籀文中。按:甲骨文“中”象一竖线的中央用圆圈指明中部所在。

指示字和象形字一样都具有较明显的直观性,可以从它们的古文字形体中体察出它们的本义。象形字的造字法是“画成其物”,但是有许多实物并不好描摹,一些抽象的概念更无法描画出来,指事造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指事字是为数很少的,因为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会意字去表示,如武、信、尖、林等;更可以用形声字去表示,如思、念、问、稍等。指事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指示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来。

(2)没有表音成分。

3、会意   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比,组合;类,指某一类属的字;谊,义的古字。许慎的意思是:将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从中体现出一个新的意义。例如:

武:  甲   金武篆  甲文上为戈,下为足,象拿上武器进行军事行动。《说文》:“楚庄王曰:‘夫武,安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说文》是用战国人希望制止战争的观念解释武字,故将“武”中的“止”解释成停止的止,这种解释与甲文字形不符。

信:  金信篆  《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

会意字和象形字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符号。所不同的是:象形字是独体的,会意字是复体的,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符号。最初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是本义,用图形表示;后起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则不一定是本义,可能是引申义。汉字隶化之后,会意字各构件不是通过图形而是通过符号体现其意义了。例如:

步:  甲步篆  《说文》:“行也。从止、 ,相背。”

逐:  甲逐篆   《说文》:“追也。从辵,从豚省。”

涉:  甲  金涉篆 《说文》:“徒行厉水也。从  ,从步。

即:   甲即篆   《说文》:“即食也。从皀,卩(jié)声。”从甲文看,“皀”象盛食品的簋(guǐ)、“卩”(jié)象跪坐的人,合起来表示去就食。

祝:  甲祝篆  《说文》:“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

牢:  甲  金 《说文》:“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

   臽:臽篆   象人掉入井内。《说文》:“小阱也。从人,在臼上。”

既:  甲既篆  《说文》:“小食也。从皀,卩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既。’”据甲文,既象人用餐毕转身离去。

飨:  甲  金飨篆   《说文》:“乡人饮酒也。从食,从乡,乡亦声。”“飨”是“饗“的古字,假借为向、乡。

莫:  甲莫篆 《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

表:表篆  《说文》:“从衣从毛。上衣也。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表的本义为外衣,毛朝外。

取:  甲取篆  《说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

休:休篆  《说文》:“息止也。从人,依木。”

鬥:  甲斗篆  《说文》:“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臭:臭篆  《说文》:“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

得:  甲得篆  《说文》:“行有所得也。”

   正:  甲   金  甲文口象人居住之城邑,止表示征伐。“正”是征的古字。《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

牧:  甲牧篆  《说文》:“养牛也。从攴,从牛。”

戒:戒篆  《说文》:“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兵:兵篆  《说文》:“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

折:  甲  金 折篆  《说文》:“断也。从斤、断艸。”

从:  甲  金从篆  《说文》:“相听也。从二人。”

比:比篆  《说文》:“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北:北篆  《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並:  甲  金  篆  《说文》:“併也。从二立。”

暴:暴篆  《说文》:“晞也。从日,从出,从廾,从米。”

寇:  金寇篆 《说文》:“暴也。从攴,从完。”按:据甲文寇字象盗入室以器击人形。

秉:秉篆  《说文》:“禾束也。从又,持禾。”

兼:兼篆  《说文》:“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寒:寒篆  《说文》:“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走:走篆  《说文》:“趋也。从夭、止。”

莽:莽篆  《说文》:“南昌谓犬善逐兔艸中为莽。从犬,从茻,茻亦声。”

孚:  、  甲孚篆  《说文》:“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

弄:  甲   金弄篆  《说文》:“玩也。从廾,持玉。”

興:  甲   象从手拱一物,或说是抬盘。  金文伪作  ,字作  《说文》:“兴,起也。”

:  甲   篆   甲文从又、从卩, 象以手压抑跪伏之人,制服之意。《说文》:“治也。”为引申义。

闲:   金  《说文》:“闲,闌也。从门,中有木。”“闌”是门中遮木。

毳cuì:   金  《说文》:“兽细毛也。从三毛。”

县:  金县篆  《说文》:“系也。从系,持  。”臣铉等曰:“此本是悬挂之縣,借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别作懸,义无所取。”按:金文字形象一人头倒挂在树上。

印:印篆   《说文》:“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按:字形象一人用手按另一人。

辵:辵篆    《说文》:“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按:据甲文“彳”实为“行”的半边。止即足,义为人走在路上。

及:及篆  《说文》:“逮也。从又,从人。”

集:集篆  《说文》:“群鸟在木上也。从隹,从木。”

冠:冠篆  《说文》:“  也。所以  发弁冕之总名也。从  ,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按:冖,帽子。冠字从冖、元、寸,本义是帽子或戴帽子。

役:  甲役篆  《说文》:“戍边也。从殳,从彳。”

杳:  甲杳篆   《说文》:“冥也。从日,在木下。”

刑:  甲  金  金文误为刀。《说文》:“刭也。从刀,幵声。”

左:  甲左篆   《说文》:“手相左助也。从  、工。”臣铉等曰:“今俗别作佐。”按:《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

右:  甲右篆   《说文》:“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臣铉等曰:“今俗别作佑。”

监:  甲监篆   《说文》:“临下也。从卧, 省声。按:甲文象人在盆水中照面。许氏误。

林:林篆  《说文》:“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

引:引篆   《说文》:“开弓也。从弓、|。”徐铉等曰:“象引弓之形。”按:“|”为箭形。

旨:  甲旨篆   《说文》:“美也。从甘,匕声。”按:甲文象以匙入口,表示味美。

字:字篆   《说文》:“生子,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受:  甲受篆  《说文》:“相付也。从  piào,舟省声。”甲文象一手将舟推给另一人。故此字有授、受两个义项。又来分化成两个字。

粪:  甲 粪篆  《说文》:“糞,弃除也。从廾,推  粪采也。”按:甲文从廾,从  、从小。廾象左右两手,  jī是“箕”的古字,“小”代表垃圾。本义是扫除垃圾。

企:企篆  《说文》:“举踵也,从人,止声。”段注:“按:此下本无‘声’。有‘声’非也。今正。止部曰‘止为足’。”

隻:  甲隻篆  《说文》:“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双。”按:“隻”是获的古字,甲文象一手抓获飞鸟。

伐:  甲伐篆   《说文》:“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甲文象用戈击人头,表杀伐。

围:  甲围篆   《说文》:“守也。从口,韦声。”甲文从口,从两止,口代表城邑,两止象征有人围着城邑,合起来表示包围,是“围”的古字。

毓:  甲毓篆  《说文》:“养子,使作善也。从  ,肉声。《虞书》曰‘教育子’。”徐锴曰:“  ,不顺子也。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按:“毓”是“育”的古字。从女(或从母,讹作“每”),从  ,“  ”象倒子,其下的点滴象分娩时流出的血水,合起来表示生育。

冓(遘):  甲冓篆  《说文》:“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按:“冓”是“遘”的古字。象两鱼相遇。许氏误。

朝:   甲朝篆  《说文》:“旦也。从倝gàn,舟声。”按:甲文从日,从月,从茻,合起来象日月处在草莽之中,表示太阳初升月亮未落之时。

有些会意字是后起字。如:

众  尘  籴  粜  忐  忑  尖  卡  明(篆文作  ),套 嬲(niǎo)

会意字的形体仔细观察可以分为异文会意、同文会意和对文会意,如:

异文会意:男:从田,从力。  见:从儿,从目。  半:从八,从牛。赤:南方色,从大,从火。鸣:从鸟、口。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同文会意:林  从  并  比   羴   鱻  犇   毳(cuì兽细毛)

对文会意:北  鬥

和指事字一样,会意也是补救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种造字方法。它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仅管如此,却不能把象形、指事和会意截然分成前后不同的三个阶段,这是应当说明的。会意字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两个以上的单字构成。

(2意字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

(3)没有表音成分。

会意造字法扩大了单纯表意符号的使用率,它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将象形、指事字组合成新字来记录语言中众多的词。因此,会意字大大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不过会意字也有较大的缺陷,它同样不表音,不能适应有声语言发展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形声字。

4、形声  许慎对形声字的解释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物。名,即字,这里指形符(即意符)。譬,指与所要造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全句的意思是:根据词所要表示的事物立个义符,再取一个表示读音的字作为声符与义符相结合,就形成了形声字,例如“江”、“河”二字就属于这样的字。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由于它既可以表意又可以表音,无论是表示具体实物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用这种造字法去解决其书写问题,所以在六书中,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甲骨文中的形声字约占20%左右,《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约占80%以上,在现存的汉字中形声字约占90%左右。下面试举一些形体或读音都有变化的形声字进行说明:

更:更篆   改变。从攴,丙声。

端:端篆   站得直。从立,耑声。

临(臨):  金临篆   俯视。从卧,品声。

岁(歲):岁篆  木星。从步,戌声。

题:题篆   头额。 从页,是声。

叔:叔篆   拾取。 从又,尗声。

脩:  篆   干肉。从肉,攸声。

造:造篆   前往。从辵,告声。

都:都篆   《说文》:“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

道:道篆   所行道。从辵,从首。或从辵,首声。

发(發):發篆  发射。 从弓, 声。

復:复篆  往来,返回。从彳,复声。

廉:廉篆  仄也。堂屋的侧边。从广,兼声。

所:所篆  伐木声。从斤,户声。

斯:斯篆  析也。将木柴劈开。从斤,其声。

勝:勝篆   任也。胜任。从力,朕声。

術:术篆  邑中道。从行,术声。

里(裏)里篆 《说文》:“衣内也,从衣,里声。

身:  金身篆  象人之身,从人,  声。

物:  甲物篆  杂色牛。《说文》:“万牛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陜xiá   篆  《说文》:“隘也。从阜,夹声。”徐铉等曰:“今俗从山,非是。”

陝shǎn :陕篆  《说文》:“弘农陕也。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从阜,声。”

陽:阳篆 《说文》:“高明也。从阜,昜声。”  

形声字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

(2)形符表示意义范畴。这种意义是模糊的,只能表示出形声字本义的范围,而不能准确表示出形声字的本义,更不能表示出形声字的引申义,例如“氿”、“轸”、“鞅”、“靷”等。

(3)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声符表示的读音有些和形声字的读音是一致的,有些是近似的。由于发生历史音变的原因,形声字的声符许多已不能起到准确标音的作用。例如“絻”、“坡”、“寐”、“恤”、“诒”等。

关于形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省声字  省声字是指为了书写的方便或构形的美观,在造字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部分,例如:

秋:秋篆   《说文》:“禾榖孰也。从禾,  省声。  籀文不省。”

家:家篆   《说文》:“居也。从宀,豭省声。”

恬:恬篆   《说文》:“安也,从心,甛(甜)省声。”

疫:疫篆   《说文》:“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

珊:珊篆   《说文》:“珊瑚色,宀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从玉,删省声。”

荣:荣篆    《说文》:“桐木也。从木,荧省声。一曰屋梠之两头起者为荣。”

夜:夜篆   《说文》:“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

纣:纣篆   《说文》:“马緧也。从系,肘省声。”

狄:狄篆    《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2)省形字  所谓省形字是指构形时将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例如:

寐:寐篆  《说文》:“卧也。从  省,未声。”

弑:弑篆  《说文》:“臣弑君也。《易》曰:‘臣弑其君。’从殺省,式声。”

亭:亭篆  《说文》:“老也。从老省,丂声。”

屦:屦篆  《说文》:“履也。从履省,娄声。一曰鞮也。”

屐:屐篆  《说文》:“屩也。从履省,支声。

(3)亦声字  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这种字的特点是: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但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故又是形声字。例如:

授:授篆  《说文》:“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

娶:娶篆  《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婚:婚篆  《说文》:“妇家也。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礼:礼篆  《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琀:琀篆  《说文》:“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

忘:忘篆  《说文》:“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下面谈谈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即声符和意符的结合形式,其中多数都容易辨别,也有少数较难区别。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1)左形右声:江 棋  詁  超  訪  任  飽  通  握  沱  除  松  賜  結  理  越

(2)右形左声:攻  期  胡  邵  頂  敵  雞  難 雛 甌  救  壯

(3)上形下声:空  箕  罟  苔  草  房  霧  簡  茅  耄

(4)下形上声:汞  基  辜  照  背  架  翁  更  裳  恐  姿

(5)内形外声:辯  哀  問  閩  鳳  讎  岡

(6)外形内声:閣  國  固  裹  術  匱  街  衷

(7)形占一角:勝  栽  聖  荊  穀  雜  賴  條  脩  穎  務  佞  疆

(8)声占一角:徒  寶  旗  從  寐

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反常,例如:

齋:从 示,齊声。

游:《说文》:“旌旗之流也。从, 声。”

随:《说文》:“从也。从辵,  省声。”

戚:《说文》:“戉也。从戉,尗shū声。”

重:《说文》:“厚也。从壬(tǐn g),东声。”

5、转注  许慎给转注的解释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个解释过于简略,又加上《说文》中没有具体注明某字为转注,所以后来人们对转注的解释颇为分歧,例如清代比较重要的几种解释各不相同:

(1)江声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说文》每一部首下所说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指“同意相受”。

(2)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说文》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互训的例子。

(3)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转注的定义,以词义引申为转注,而且更换了转注的例字。按照朱骏声的说法,某词由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字,就是转注。他认为令(《说文》:“发号也。”朱氏认为国君之令、天子之令、县令之令为转注,即引申)、长(《说文》:“久远也。”朱氏认为长短之长、长久之长、长幼之长、君长之长为转注)二字不是假借,而是转注,即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

江声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按照江声的说法,《说文》中的所有字都成转注字了。

戴震、段氏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互训和造字无关,同义之间就可以互训,不需要建类一首。

朱骏声的说法同样不能成立,朱氏把词义引申看作是转注,并明确说“体不改造”,即字形不改变,这就是说没有造成新字。既然没有造成新字,就和造字法无关了。

直到目前为至,对转注的解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任何一家的解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转注究竟是怎样一种造字法,目前尚没有研究出结果。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无论转注是怎样的造字法,转注字的形体肯定没有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字的结构范围,因此有些观点干脆认为转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还有些观点认为转注是指词义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同根词,例如老、考二字)现象。

6、假借  许慎给假借的解释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某词本来没有字,而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长”就是这样的字。不给新出现的词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为新词的书写符号,没有造字而解决了词的书写问题,这是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

许慎认为县令的“令”和命令的“令”是不同的词,用命令的“令”去记录县令的“令”,则县令的“令”就是假借字。同理,长者的“长”和长短的“长”也不是相同的词,用长短的“长”去记录“长者”的“长”,长者的“长”就是假借字。许慎的定义没错,而他举的这两个例字却是有问题的。命令的“令”和县令的“令”实属一个词,属于词义的引申。同样,长短的“长”和长者的“长”也属于同一个词,属于词义引申现象。因此后人多对许慎的例字不够满意,在说明这个问题时重新举例。词义引申,字形并不改变,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没有联系,例如:

东:  甲    象囊橐之形,借为东方之“东”。

易:  金    象有脚之蛇,即蜥蜴,借为难易之“易”。

離:《说文》:“黄仓庚也,鸣则蚕生。”借为分离之“离”。

其:  甲  篆   甲文象畚箕之形,即“箕”的古字,借为虚词。

何:  甲    本义是负荷,担,借为代词。

莫:  甲 莫篆  《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借为虚词。

笑:本义不明,借为喜笑之笑。

然:本义为燃烧。《说文》:“烧也。从火,肰声。”借为虚词。

汝:本义水名。借为人称代词。

我:   甲《说文》:“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  。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甲文字形象兵器。借为人称代词。

以上介绍完了六书,由于转注和假借都没有造出新字,所以有些教材和文字书上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两类。所谓四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结构类型;所谓二用是指转注和假借,属用字的方法而不是造字的方法。


古代汉语自考资料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标点题、阅读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翻译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背诵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虚词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实词、短语与句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音韵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知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老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礼记》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语》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詞類活用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戰國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左传》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新語》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說苑》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列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今詞義異同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学习方法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8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