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
1、“者……也”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有些著作认为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王制》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王蠹》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万章下》
⑦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周易?乾第一》
⑧弦高者,郑商也。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⑨晋人者,晋子也。 《 榖 梁 传?僖公三十三年》
2、“者……”
主语之后加“者”,谓语之后不加“也”。例如: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
②屈完者何? 《公羊传?僖公四年》
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二十七章》
④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⑤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⑥栗者,民灾害所种。 晁错《论贵栗疏》
3、“……也”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例如:
①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乾第一》
⑤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说符》
⑥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同上)
⑦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⑧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战国策?秦第一?陈轸去楚之秦》
⑨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⑩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⑾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榖 梁传?僖公二年》
⑿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左传?成公二年》
⒀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
⒁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⒂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韩愈《答李翊书》
4、“……”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也不用“也”。例如:
①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风,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
④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⑤韩,天天之咽喉。 《战国策?秦策》
⑥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
②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 《左传?庄人八年》
③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⑤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⑦公非长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
⑨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向》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例如: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②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战国策?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
③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③)或“所”字结构(例④),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现象(例②)、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④),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断系词,所以,象“是”、“为”、“乃”、“即”、“则”、“维”(或惟)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可以按照判断系词“是”去翻译,但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例如: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
⑤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⑥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子丘。” 《论语?微子》
⑦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同上)
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子张》
⑨是乃狼也,其可畜手? 《左传?宣公四年》
⑩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 记?魏公子列传》
⑾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⑿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 《汉书?原涉传》
⒀此则寡人之罪也。 《国语?越语上》
⒁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汉书?贾谊传》
⒂我马维骐。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⒄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
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五年》
例①—④中的“是”都是代词,义为“这”,在判断句中作主语。例⑤—⑧都不是判断句,其中的“为”均为动词,义为“叫做”或“称作”。例⑨—⒁中的“乃”、“即”、“则”都是副词,所起的作用是加强肯定语气。例⒂—⒅中的“维”、“惟”、都是句中语气词,所起的作用是增加一个音节,与其后的单音节谓语构成一个节奏单位。
“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史记?商君列传》
③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④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范缜《神灭论》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桃花源记》
⑥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 《世说新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