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古代漢語的語序和現代漢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為:
〔狀語〕,(定語)主語 ‖〔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但是在古代漢語中也有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賓語前置、謂語後置等。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中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應放在謂語之前,主要情況有以下幾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
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惡、奚、安、焉”等,可用於問人、問事、問地點。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盜者孰謂?謂陽虎也。(《公羊傳?定公元年》)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戰國策?齊策》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天下父母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疑問代詞也應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的時候,也應放在介詞之前。例: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許子奚爲不自織?(《孟子?滕文公上》)
何以戰?(《左傳?莊公十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秦策》)
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格式,一直為後來寫古文的人沿用。例: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吾何以傳汝曹哉?(汪琬《傳是樓記》)
(二)否定句代詞作賓語
這種句式需要同時具有兩個條件:1、句子必須是否定句,必須有表示否定的副詞或代詞“不、未、無(毋)、莫”等。2、賓語必須是代詞。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
主賢明,能聽汝;不明,將不汝聽。(《韓非子?外儲說下》)
願,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左傳?昭公十二年》)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經?魏風?園有桃》)
舜喪於滄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禮記?檀弓上》)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代詞賓語也應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晉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國語?晉語》)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因而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代詞賓語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漢語中兩種格式都有出現。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聖人不愛己。(《荀子?正名》)
漢果不擊我。(《漢書?趙充國傳》)
漢代以後後置現象逐漸多了起來,但後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的情況,例: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故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寄傳》)
而狼未之知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三)賓語用代詞復指
古代漢語中爲了強調賓語,使賓語前置以後,還可以借助指示代詞“是、之”復指前置的賓語。句子格式為:賓語 + 是(之)+ 謂語動詞。例: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左傳?僖公十五年》)
秉國之均,四方是維。(《詩經?小雅?節南山》)
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於求之問。(《論語?先進》)
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左傳?僖公十五年》)
寡人其君是惡,其民何罪?(《國語?晉語》)
賓語用代詞復指的格式中,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唯(惟)”,形成“為……是(之)……”的固定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很明顯。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成公十三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列子?湯問》)
雞鳴而駕,塞井夷竃,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由疑問代詞“何”作定語的定中結構短語,那麽復指的指示代詞一般用“之”。例:
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國語?越語》)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列子?説符)
孔子曰:“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夫子居之,何厭之有?(《論語?子罕》)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代詞,有兩種方法:
1、沿用原來格式,復指的代詞只用“之”。例:
“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乎?(《左傳?宣公二年》)
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穀梁傳?僖公二年》)
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新語?資質》)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不用復指代詞,直接把代詞“是”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維葉莫莫,是刈是濩。(《詩經?周南?葛覃》)
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往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四)强调介词的宾语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外,古代漢語中再強調介詞的賓語時,也常把其賓語放在介詞的前面。尤其是介詞“以”的賓語。例: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軍喊殺聲震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
秋陽以暴之,江漢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上》)
若晉軍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左傳?昭公元年》)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諫逐客疏》)
除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詞有時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詩經?邶風?日月》)
其一二父兄懼墜宗主,私族於謀而立長親。(《左傳?昭公十九年》)
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墨子?非樂上》)
二、謂語後置
主語在前謂語在後是現代漢語的常規句式,但在古代漢語中有謂語後置的現象,主要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
(一)表示感嘆語氣。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敗矣,子所使求馬者!(《列子?說符》)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記?魯仲連列傳》)
大哉,堯之為君!(《論語?泰伯》)
宜乎,百姓之謂我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善哉,祁黃羊之輪也!(《呂氏春秋?去秋》)
(二)表示疑問語氣。例:
子也,言伐莒者?(《呂氏春秋?重言》)
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顏淵》)
何哉,君所謂踰者?(孟子?梁惠王上)
除了賓語前置、謂語前置的情況以外,古代漢語中還有定語後置等現象,我們在閲讀古代文獻時一定要注意,這裡我們不再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