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3

2024-09-11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6

【自考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31、【情态副词】:表示肯定的情态副词有【固、必、誠、乃、果】等。表示猜度的情态副词有【 蓋、殆】。表示反问的情态副词有 【豈、寜、獨、庸】等。 P167

32、【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 P168-169

33、【谦敬副词】:表示尊敬别人的副词有【请、敬、謹、幸、惠、辱】等。表示自谦的副词有【 敢、竊、伏、忝】等。 P169-170

34、第一人称代词有【台(yí)、卬(áng)、朕、吾、我、予、余】等;第二人称代词有【爾、女(汝)、 若、而、乃】;第三人称代词有 【之、其厥】等。 P179-180

35、指示代词【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彼、夫、其】等表示 远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还有【他、然、爾、焉、諸】等。 P182-183

36、【疑问代词】可分为指代人、事物或处所等几类 ,常见的有【誰、孰、何、曷、胡、安、惡、 焉、奚】。 P183

37、【者、所】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代词。这种特殊体现在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必须和 其他词(词组)构成“者 ”字词组、“所 ”字词组 ,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P185

38、【无定代词】主要有【或、莫】。“或 ”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莫 ”是【否定性】的无定 代词。 P187-188

39、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特点 P196-197

(1)【介词宾语省略】。古代汉语的介词宾语在介词位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时有时可以省略。如:項羽 大怒, 曰:“旦日饗士卒,【為】 擊破沛公軍!”介词“為”省略宾语“我”。

(2)【介词宾语前置】。古代汉语有少数介词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有时放在介词的前面。如:君若 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 水以】爲池 ,雖衆,無所用之。

(3)一些介词结构的位置较灵活。有些介词如“ 因、为、舆、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位于谓语前 充当状语 ,但介词“以”“于”组 成的介宾结构 ,位置可以在动词谓语后 ,也可以在动词谓语前。

40、介词“于(於、乎) ”的用法 P197-198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 ,可译为“在”“從”“ 向”“到”“在……方面”。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给”或“對於”。

(3)【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 ,引进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 比……更… …”。

(4)【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41、介词“ 以”的用法P198-199

(1)【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 ,可译为“用 ”“拿”“慿”“根據”。

(2)【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介绍 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时 ,常有“率 领”的意思。

(3)【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 ,可译为“ 因为”。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可译为“在 ”。

42、介词【為】的用法 P201-202

(1)介绍动作行为关系的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或向谁(什么事物)所发。“為 ”表示动作 行为为谁而发 ,可译为【 “给 ” “替”“帮” 】。“為”表示动作行为向谁发出,可译为【 “ 向”“ 对”】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為”可译为【 “ 因為” 】。介绍原因的“為” 可译为【 “為”“為了” 】

(3)在被动句里位于动词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 “被”】

43、介词【與】的用法 P202-203

(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涉及的对方 ,说明动作行为是与谁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和”“ 同”“ 跟” 】等。

(2)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 “为”“替”“给” 】

(3)介绍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 “跟……相比”“对……来说” 】

44、连词【而】的用法 P210-212

(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 ,两项之间的关系为并列或递进关系。【 “而”连接并列关系可以译为“ 又”或不译 ,连接递进关系可以译 为“并且 ”“而且” 】

(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 ,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原因、条件、 目 的等关系】

(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 ,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状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 ,相反的,“而 ” 带有表转折的意味】

(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可以不译】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关系】

45、连词【與】的用法 P215

(1)连接名词性词语,【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和 ”】

(2)和“不如”“宁”“孰若”等词连用 ,构成【“与……不如……”“与……宁……”“与其……孰若 ……”等格式,连接分句和分 句 ,表示选择关系】

46、连词【则】的用法 P216-218

(1)连接两个谓词性词语或分句 ,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关系 ,往往前面的动作行为与后面的动作行为在 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存在假设或条 件关系,可译为【 “那么”“就” 】

(2)用在并列的分句里 ,表示对各种情况的列举和对比。这类“则 ”今译时一般不必译出。

(3)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 ,表示后一项情况的出现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所未料到的,“则 ”有表示发现  的意味 ,可译为【 “原来已经 ”“竟然” 】

(4)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 ,前后两项含有转折意味,可译为【 “却”】

(5)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 “倒是” 】

(6)连接谓词性词语分句,表示假设和结果关系 ,可译为【 “如果” 】

47、连词【之】的用法 P218

(1)连接定语和名词中心语 ,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可译为【 “的”或不译】

(2)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在句子中充当 主语、宾语、状语和判断句谓语, 或是充当复句的分句。

48、连词“虽然 ”“然而 ”“然则 ”:“虽然 ”意思相当于【 “虽然如此 ,… … ” ,其作用是在让步 复句里充当偏句 ,以引起后面正 句的转折】。“然而 ”的意思大致是【 “虽然如此 ,但是… … ”“这 样却” 】。然则”意思相当于【“既然如此,那么(就)……”】。 P220-221

49、句尾语气词 P234-242

(1)陈述句的句尾语气词:【也、矣、焉、尔、爾】

(2)疑问句的句尾语气词:【乎、與(歟)、邪(耶)、哉】

(3)反问句的句尾语气词:【乎、與(歟)、邪(耶)、哉】

50、句首句中语气词:【夫、惟(維、唯)、蓋、其、也】。 P243-245

51、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P258-259

(1)表示【领属关系或等同关系】 ,即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谓语所表达人或事物的同 类 ,或与之具有同一的关系。 例:君義, 臣行 ,父慈 ,子孝 ,兄愛 ,弟敬 ,所謂六順也。

(2)表示【比喻关系】 ,即用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比喻主语。可 译为“好比是……”。 例:君子之德 ,風;小人之德 ,草。

(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即在叙述某件事情和观点后 ,用判断句说明原因。 例 :良庖歲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 辑关系】。 例:夫战 ,勇气也。

52、我国的目录学是西汉成帝至哀帝时刘向、刘歆父子首创的 ,经由两晋的发展 ,至唐代正式确立 了四部分类法 ,即将众多的文献典 籍分为【经、史、子、集】 四部。刘向的【《别录》】是最早对

我国图书进行目录分类的一次尝试。刘歆【《七略》】是最早对我国 所有文献进行分类编目的一部 书。《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P297-298

53、古注的类别 P302-304

(1)【传注类】最早是指对儒家经书中的文字作的古注 ,给经作传。例:【《毛诗故训传》、孔安国 的《尚书传》】

(2)【章句类】是指用分章析句的方式来解释古书的一种古注类型。它与传注类不同的是 ,传注类以 解释词义为主 ,而章句类除了释词 外 ,还要串讲文意 ,指明一章的主题意旨。例:【东汉赵岐的《 孟子章句》】

(3)【音义类】就是指对古书中文字进行辨音释义的注释类型。陈隋之际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就是 一部音义型的注释专书。例:【陆 德明《经典释文》】

(4)【羲疏类】是指既解释经文又给前人的注作解释的一种古注类型。“义疏”又称“义注”“正义 ”“义证”。例:【唐代孔颖达等 奉诏撰定的“五经正义 ”】

(5)【补注类】是指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而加以补充修订的一种古注类型 ,它与疏具有相似之处 ,就 是不仅注释经文 ,同时也疏通前人 的注义。例:【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清代王先谦《汉书 补注》】

(6)【集解类】是指彙集各家注解合成一书 ,或者説把各家的注解选集在一起 ,再加上自己的注解这 样一种古注类型 ,又称“集注 ”。 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54、古人给古书中的疑难生僻字注音主要有【读若、譬况、直音和反切】 四种。 P304

55、【婉曲】 :中国古代社会重礼仪 ,讲修身 ,尤其在专制的王权制度下 ,説话不便、不宜或愿过 于直白 ,时常用迂曲的表达来陈述 己意。P321

56、【互文】 ,又叫【 “互辞 ”“互言 ”】 ,一般是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 义。 P321

57、【变文】 ,是指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 ,以避免用词的重复啰嗦、单调乏味。 P322

58、【连类而及】也省称为“连及 ” ,是指两事物同类或相关 ,行文取用一事物时 ,将另一事物也连带提出 ,连带提及的事物在文中并无实际表意作用 ,这种辞例 ,就称为连类而及。 P322

59、【用典】是指旧典故实为后代袭用而具有典面之外的内在含义的典例故实。 P323


古代汉语自考资料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标点题、阅读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翻译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背诵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虚词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实词、短语与句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音韵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知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老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礼记》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语》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詞類活用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戰國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左传》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新語》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說苑》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列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今詞義異同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学习方法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8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