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20、發的义项与同义词: 【(1)把箭射出去 ,同“射”。(2)出發。同“行”。(3)派遣。同“遣”。(4) 征召。同“征”。(5)生长。同“生 ”。 (6)颁布。同“颁”。 (7)兴起。同“兴”。 (8)打开。同“启” 】。P102-103
21、同义词的应用 P110-112
(1)【连用】
昔秦人【負恃】其眾 ,貪於土地, 逐我諸戎。 召匠石曰:“【嘗試 】為寡人為之。 ”
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 荆人【尚猶】循表而導之中。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遲暮。
(2)对用
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 樂【設】飲。 親朋無【一】字 ,老病 有【孤】舟。
(3)同义构词
與【朋友】交而不 信乎? 不忘【恭敬 】 ,民之主也。
22、动词的用法 P135-139
(1)动宾关系
①【受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爲, 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 ,而宾 语则是动作行爲的承受者。 例 :四年 ,春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②【使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 ,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 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具有“使(宾 语)……”的含义。
例:莊公寤生,【驚姜氏】 ,故名曰寤 生 ,遂惡之。 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 生死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③【为动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爲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出的 ,动词对宾语 具有“为(宾语)… …”的含义。 例: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 ,盜蹠【死利】於東陵之上。
(2)【双宾语】
双宾语指一个谓语动词后边出现两个宾语。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 ,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 叫远宾语 ,也叫直接宾语。一般情 况下 ,间接宾语指人 ,直接宾语指物。
例:秦亦不以城予趙 ,趙亦終不 【予秦璧】。 取吾璧,不【予我 城】 ,奈何?
公【賜之食】,食 舍肉。 野人【與 之塊】。
公【語之故】,且【告 之悔】。 天生民而【立 之君】。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故天【予之時】,地【生 之財】。 管侯【飲趙盾 酒】 ,伏甲將攻之。
23、形容词的用法 P139-141
(1)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楚左尹項伯者 ,素【善】 留侯張良。 傾奪鄰國 ,而 【雄】諸侯。
②【形容词使动用法】。有“使(宾语)… … ”的含义。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其身 ,而亂大倫。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认为(宾语)… … ”的含义。 今先生儼然不【遠】千裏而庭 教之 ,願以異日。
是故明君【貴】五榖而【賤】金玉。
(2)形容词词尾
主要有【 “若”“然”“爾”“如”】等。都表示“……的样子”。
24、名词的用法 P141-145
(1)【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或处所,有“在 … … ”“到… …”或“ 由 … …”等意思】。例:鵬之徙 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②【表示动作进行时所用的工具或依据 ,有“用… … ”或“拿… … ”等意思】。例:家人【車】載欲 往就醫。
③【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例: 邑犬【群】吠兮 ,吠所怪也。
④【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有“把 ……当作 … … ”“像对待 ……一样的 ”等意思】。例:齊將田 忌善而【客】待之。例: 田單乃 起 ,引還 ,東鄉坐,【師】事之。
⑤【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 ,多用比喻的方式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有“像……一样 的 ”“像……似的 ”等意思】。 例:将不勝其忿而【蟻】附之。例 :睹此狀 ,大懼,【獸】伏而出。
⑥除普通名词外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在古汉语中也常作状语 ,用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趋向或 时间。例:魏有賢人可輿俱【西】 遊者乎?例:【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2)名词用作动词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例:范增数【 目】项王。例:方欲行 ,轉视積薪後 ,一狼【洞】其中。 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一般动词 ,表 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例:南之人不得【北】 ,北之人不得【 南】。
②【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后 ,使宾语成为该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 ,具有“使(宾语)… … ”的含义。例:奪之人者【臣】 諸侯 ,奪之與者【友】諸侯。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築室百堵, 【西南】其户。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后 ,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 ,具有“认为(宾 语) ……”的含义。例:孟嘗君【客】我。例:各【親】其親,各【 子】其子 ,货力焉己。例:諸侯之賨三:土地 ,人民 ,政事。【寶】 珠玉者,殃必及身。
④【名词的为动用法】 ,即名词用作动词时 ,后面的宾语并不是动作的直接受事者 ,而是动作间接 涉及的对象。例:父曰:“【履】 我 。 ”
25、数词的用法 P153-157
(1)基数
整数百、千、万前通常不加“一 ”。例: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
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不用“零 ”补位,有时中间会加“有”或“又 ”。例:【十有二】年 ,必獲此土。
“再 ”在古代汉语中既可表示整数二 ,又可表示序数“第二 ”。“再 ”表示动作发生了两次或第二次。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序数
【直接使用基数词】。例:五行: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用“第 ”放在基数词前。例: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 ,攻城掠地, 功最多 ,宜【第一】。 表示序数的基数词一般是在年、月、 日之 前。例:【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后面有语气词“也 ”】。例:不祀 ,一也。耆酒 ,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 ,三也。虐我伯姬, 四也。傷其君目 ,五也。
用“ 甲、首、冠、太上(大上)”等表示第一,第二以下用“次”“次之”“次者”或“其次”等表示 。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用“伯(孟)仲叔季 ”或天干、地支等表示。其中,【 “伯(孟)仲叔季 ”主要用于兄弟姐妹之间的长幼 排行】。例:高辛氏有才子八人, 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3)分数
古代汉语分数最完整的表示法是【 “分母+分 +名词+之+分子” 】。例:方今大王之衆,不能【十分 吴楚之一】。
省略“分”“名词”或“之”的一些简略表示法 ,省作焉“分母+名词+(之) ”“分母+之一(或之二) ”“分母+分+之一(或之二)”“分母 +分+分子 ”等形式。例: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
当分母是十(什)或百以上整数 ,而分子是个位数时,分母和分子中间不用“分”或“之”,而用“分母 +分子”这一形式。例:【什一】,去關市之徵,今兹未能。例:齊得【十二】焉。
(4)倍数
用数词直接表示。其中两倍称“倍 ”,五倍称“蓰 ”。“蓰”常与“倍 ”连用 ,表示不定的多数。例:其文辭學術 ,當【倍蓰】於昔 人。
直接说出倍数的数位或在数位后加“倍 ”。例:利不【百】 ,不變法。例 :嘗以【什倍】 之地 ,百萬之衆 ,叩關而攻秦。 数词后面带宾语“之 ”“此 ”等表示倍数。例:棗栗千石 者【 三之】。例:況莫大諸侯,權力且【十此】者乎!
如果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 ,一般采用【 “倍数+基数” 】的形式。例:有神人【 二八】 ,連臂 ,為帝 司夜於此野。
(5)约数
连用两个相邻或相近的基数表示约数。例: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兩三】人。
在数词或量词前后添加【 “将、且、可、约、所、余、许、数 ”】等词 ,表示接近或超过某个确定的 数量。例: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
(6)虚数
表示极多的虚数常用基数词【 “三”“五”“七 ”“九”及其倍数(如“十二”“三十二”“七十二 ”等)或“十、百、千、万”等整 数】表示。例:【 三】過其門而不入。例:軍書【十二】卷 ,卷卷 有爺名。例:劍一人敵 ,不足學 ,學【萬】人敵。
可以用【 “一”“一二 ”】表示数量极少。例:楊子取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26、名量表示法 P157
(1)【数词+名词】。例:此車【一人】殿之 ,可以集事。
(2)【名词+数词】。例:【吏二】縛一人詣王。
(3)【数词+量词+名词】。例:今之爲仁者 ,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4)【名词+数词+量词】。例:我持【白璧一雙】 ,欲獻項王;【玉斗一雙】 ,欲與亞父。
27、动量表示法 P158
(1)数词+动词。例:吾日【三省】吾身。
(2)动词+数词+量词。例:【诵三遍】而请习之。
(3)有时为了强调动作的数量,可以把表示动量的数词放在句尾,并在数词前面用“者 ”字。这样【“ 者”字词组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 放在句尾的数词成了全句的谓语】。例:范增數目項王,【舉所 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8、【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副词主要有【最、極、殊、甚、尤、絕、 良】等。表示程度加深 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彌、加、 滋】等。表示程度较轻或渐变的副词主要有【略、少、稍、頗】 。 P164
29、【范围副词】: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主要有【皆、盡、咸、悉、畢、舉、具】等。表示限定的范 围副词主要有【唯、獨、直、僅、 特、徒、但】等。 P165
30、【时间副词】: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業、曾、嘗】等。表示动作 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副词有 【方、適、會】等。表示动作即将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將、且、 行】等。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終、竟、卒】等。表示 动作行为时间短暂或长久的时 间副词有【俄、姑、素、常】等。表示动作行为的速度和频率的时间副词有【立、即、亟、數、屢、 復】 等。 P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