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一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
二、指示代词
1、近指:“是”、“之”、“此”、“斯”、“兹”
2、远指:“夫”、“彼”、“其”
3、旁指:他(“佗”、“它”)
三、疑问代词
四、无定代词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2、是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五、特殊代词
1、者
“者”字词组的构成,有下述几种情况:
(1)“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的”、“……的人(事、物)”。
(2)“者”字位于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共同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
(3)“者”字位于名词之后,与这个名词组成“者”字词组,“者”字的作用是复指它前面的名词,同时也起到区别人或事物的作用。
(4)“者“字也可以位于数词后,与数词组成“者”字词组,数词是对上文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
2、所
(1)“所+动(或动词性词组)”
(2)“所+介+动(词组)”
第二节 副词 返回
一、程度副词
二、范围副词
三、时间副词
四、情态副词
五、否定副词
六、谦敬副词
第三节 介词
一、于(於)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3、介绍出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
4、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
二、以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用”、“拿”、“凭”。
2、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用”、“把”。
3、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因”、“因为”、“由于”。
4、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三、为
1、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被”。
2、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而发,“给”、“替”、“向”、“对”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原因或目的,“因为”、“由于”。
四、与
1、介绍职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跟”、“和”、“同”。
2、介绍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为”、“给”。
五、用 由 自 从
(一)用
1、介绍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手段。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
(二)由
1、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原因、凭借的条件、涉及的对象。
2、介绍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时间的起点,或空间上的起点。
(三)自
介绍出动作行为的起始点。可翻译为“从”。
(四)从
1、介绍处所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3、介绍所随的对象,可以译为“跟”“跟着”。
第四节 连词 返回
一、之
(一)加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偏正关系
1、领有关系,“的”。
2、同一关系,“这样”、“这些”或不译。
3、修饰关系,可译成“的”,但往往需要加上“比况性”的词语。
(二)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主谓关系。
1、充当单句中的主语、宾语。
2、充当复句中的分句。
(三)“主语+之+介宾词组”
1、充当分句
2、充当单句中的成分。
二、与 及
(一)连接词与词、词与词组、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和”、“以及”。
(二)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
1、“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影响原意的是介词,没有什么影响的是连词。
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
3、介于不同词类的词之间的是介词
三、以
(一)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二)连接时间或方位。
(三)连接两个形容词,并可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
(四)用法分辨
1、“以”是介词时,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果“以”字后面紧接着“上、下、往、来、内、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它一定是连词。
2、当介词“以”的宾语省略时,往往与连词“以”不易分辨。省略宾语的介词“以”后面往往紧接着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看“以”的前面是否是个动词。如果不是,“以”字就是介词;否则,“以”就是连词。
四、而
(一)用在单句中。所连接的两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者是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的词组。
1、联合关系。一般充当谓语。“而且”、“并且”、“就”、“又”。
2、偏正关系。一般是状语和谓语的关系。
3、主谓关系。
(二)用在复句中,可以连接多种多样的复句。
1、并列复句
2、连贯复句
3、递进复句
4、因果复句
5、转折复句
五、则
1、关列关系。往往形成“……则……,……则……”的格式,不能译出。
2、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3、转折关系。“却”。
4、条件关系。“就”。
5、假设关系。“就”。
六、虽 然 虽然 然而 然则
(一)虽
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即使”、“纵然”。
(二)然
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却”
1、连接段与段,表示上一层与下层之间的转折关系。
2、用在分句与分句之间,表示复句中的转折关系。
(三)虽然
这个结构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与现代汉的“虽然……但是……”中的“虽然”含义不同。
(四)然而
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组合,一般是“这样(如此),而……”的意思。
(五)然则
“然”是指示代词,用来肯定上文所说的情况;“则”是转折连词,用来转入下文。是“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
七、如 若 苟 使 令 藉 即 为 微
这一组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往往用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条件的分句中。其中“微”的意思是“假如没有”,其他几个词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
第五节 语气词
一、也
1、判断句句尾的“也”,作用是帮助判断,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使听者或读者对判断深信不疑。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这种用法的“也”字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对应的词。一般可以不译出。
2、陈述句句尾的“也”,加强陈述语气,使读者或听者坚信所陈述的内容。可译成“啊”或“呢”,或不译出。
3、因果或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句尾的“也”,含有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语气的作用。
4、祈使句和感叹句尾的“也”,使祈使、感叹语气更加坚决、肯定和强烈。可译成“吧”或“啊”。
5、疑问句句尾的“也”,仍然表示确认的语气。由于“也”字的使用,就便得这种疑问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往往是对已经确认的某种事实提出的疑问。
6、句中的“也”字表示顿宕,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这种“也”字往往用在句中的主语、状语后,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和隔断,对上文是强调,对下文是提示。
二、矣
(一)叙述句句尾的“矣”,把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告诉别人,含有运动过程和时间因素,是个表示动态的直陈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矣”字所表示的动态有两种情况:
1、原来或从前就有这种情况,说话人把它当作一种新情况提出来加以陈述,或告知别人。
2、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断这种情况将必然出现,说话人也可以用“矣”字把这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
(二)祈使句句尾的“矣”,是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因为是希望实现或完成,所以都带有将然的性质。
(三)疑问句和感叹句句尾的“矣”,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是靠别的手段来表示的。
三、乎
(一)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
1、询问
2、反问
3、推测
(二)感叹句句尾的“乎”多表示呼唤或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三)用在形容词后,做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
四、欤(与)
(一)表疑问语气
1、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可译为“吗”或“么”。
2、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可译为“呢”。
3、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
4、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二)表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五、哉
1、在句末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相当于今天的“啊”。
2、“哉”跟它前面的谓语一起提到句首,所表示的感叹语气就更为强烈。
3、“哉”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祈使语气,并略带感叹意味,可译作“啊”或“吧”。
4、“哉”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
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1、“也已”、“也夫”、“也哉”、“也乎”、“也乎哉”。连用的语气词,各自分别表达不同的语气,同时全句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2、“矣夫”、“矣哉”、“矣乎”,“矣”仍然表示叙述语气,语气的重点也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3、“乎哉”连用,表示比较复杂的语气。
七、夫 唯 其
(一)“夫”
1、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
2、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表示疑问测度语气,可译“啊”、“吧”或“吗”。
(二)“唯”(惟、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引出主语或强调时间,一般可以不译出。
“唯”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祈求、希望,可译为“希望”、“请”等。
句中的“唯”(惟、维)往往用来帮助加强判断,有的可译为“是”。
(三)“其”
用于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多种语气。
1、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也许”、“或许”、“恐怕”等。
2、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3、用于祈使句中,使劝告、祈使、命令的语气变得委婉、含蓄些。一般可以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