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论语》介绍】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纂而成,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初期,即公元前四百年左右。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孝经》等书在汉文帝时即被立于学官,置博士讲授。到了唐代,《论语》被列入经部。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为一书并为之作注,称作《四书章句集注》。其后《论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为一般人通经致仕的入门书。
《论语》全书共分二十篇,内容涉及到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观念及处世原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资料。
汉代初年流传的《论语》有三种本子,即《鲁论》、《齐论》和《古论》。《鲁论》为鲁人所传,《齐论》为齐人所传,《古论》由古文字写成,出自孔子旧宅壁中。东汉时郑玄曾以《鲁论》为基础为《论语》作注。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论语》注本是魏何晏的《论语集解》,这部书汇集了魏以前各家对《论语》的注释。唐以后影响较大的《论语》注本有宋人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和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
【题解】 本篇选自《论语?学而》,内容反映了孔子对待生活、处世和学习的态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 释】①子:《论语》中的“子”均指孔子。②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就有道:向有道的人学习。就,走向,靠拢。正:纠正自己的缺点。焉:兼词,相当“于之”,其中的“之”指君子。③也已:语气词连用。“也”表肯定语气,“已”的用法同“矣”,表示动作已经发生。
吾十有五志于学
【题解】 本篇选自《论语?为政》,文章反映了孔子在不同年龄段所达到的境界。宋邢昺疏:“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⑥。”
【注 释】①有:古汉语中整数与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加“有”,义同“又”。②立:指立身。或说指学成了礼。《泰伯篇》:“立于礼。”《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或说“立”指学成五经。刘宝楠正义:“《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且耕且养。三年而通一经,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③不惑:指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物所迷惑。朱熹集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刘宝楠正义:“四十不惑者,子曰:‘知者不惑。’《礼?中庸》云:‘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此即不惑之事。”④天命:邢昺疏:“命,天之所禀受者也。”刘宝楠正义:“天命者,《说文》云:‘命,使也。’言天使己如此也。”⑤耳顺:邢昺疏:“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刘宝楠正义:“焦氏循《补疏》:‘耳顺,……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⑥不踰矩:邢昺疏:“矩,法也。不踰越法度也。”
【题解】本篇选自《论语?泰伯》。其内容反映了儒家把实现仁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决心和毅力。宋邢昺疏:“此章明士行也。”
曾子曰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即曾参(shēn),春秋末鲁国人,字子與,以孝行见称。②士:有操守、有知识的人。弘:《说文》:“弘,弓声也。”引申为顽强;毅,坚定果断。任:担子,任务。③仁:指推行仁道、仁政。已:停止,结束。宋邢昺疏:“言士能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者,……言士能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者,复明任重道远之事也。言仁以为己任,人鲜克举之,是他物之重,莫重于此焉。他人行仁,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士则死而后已,是远莫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