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学习方法

2024-09-03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36

【自考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古代汉语”是一门难度相对较大的课程,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

1.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左传?鲁庄公十四年》)

2.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韩非子?说林上》)

3.        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左传?昭公元年》)

4.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策一》)

5.        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6.        卫人平莒于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贫不学俭,卑不学恭。(《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8.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史记?周本纪》)

   如果不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下较大的功夫,不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能抱着一种过关的思想或把“古代汉语”作为敲门砖的思想去学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热爱古代汉语,这样才能认真去学。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掌握古代汉语,不仅对于加强我们个人的文化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于继承古代文化为今天的四化建设服务来说也是必须的。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习古代汉语,继承古代的优秀文化,对于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如果在津津乐道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时却对我们自己的历史、自己优秀的古代文化不甚了了,那就是数典忘祖了。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古代汉语。如果端正了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自然就会下功夫。所谓下功夫,就是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学好古代汉语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为课时所限老师讲授的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识和部分文选,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教材上所有的知识部分及文选全部讲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需要学员课外通过自学去完成的。另外,还有一定量的作业也是需要用课外时间去完成的。如果学员既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又能在课外挤时间将古代汉语教材上的内容全部学完并完成了所有的作业,这就算是下了较大的功夫,肯定能取得好的成绩。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听讲,对老师讲授以外的内容漠不关心,并且课后不复习,不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这就不能说是下了功夫,所取得的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学习态度端正,又肯下功夫,这是学好古代汉语课的基本保证,但是仅靠这两点还是不够的。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优异的成绩,还必须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关于古汉语的学习方法这里着重谈谈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学习与文选阅读并重,不可偏废

   前面谈到,“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的总结,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规律的掌握,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迅速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就是前人对大量语法事实总结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明白这一点,凡是遇到同类的句子,就知道如何去分析了。又如根据前人的研究,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也有表意的作用,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类推出一批形声字的基本意义。以“农”字为例,凡是以“农”作为声符的形声字,一般都含有“浓、厚、多”的意思,请看:

浓:《说文解字》:“露多也。”

襛:《说文解字》:“衣厚皃。”

醲:《说文解字》:“厚酒也。”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古代文选的阅读。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仅凭理论知识也是不行的。这就像只懂得游泳理论而没有下过水、只懂得军事理论而没有打过仗一样,注定不会取得成功。“古代汉语”课所介绍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些已被发现的最基本的部分,它没有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古汉语知识都包括进来,例如一些尚未被发现的规律不可能去介绍,一些例外现象或专家有不同看法的结论也不可能一一去介绍。这些问题都需要靠阅读去解决。读得多了,自然就能理解和把握,甚至会有新的发现。例如古代的入声字,如果仅凭辨识方法是很难记住的,但是只要多看入声字的材料,多读以入声字为脚韵字的古诗,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鉴于以上所述,学习古代汉语对理论知识和文选部分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有一种观念认为,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至于文选阅读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时间就可以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事实上,文选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短期的突击行为是不可能奏效的。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古文的阅读上,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如果理论讲得头头是通,给一篇古文却读不懂,不会标点和翻译,那就失去了学习理论知识的意义。凡是古代汉语课的考试都少不了要出至少一道古文标点翻译题,这道题的设置就是要考察学员阅读古文的能力和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学习古汉语知识要抓重点、找规律、辨异同、多练习

   所谓抓重点,含义有二:一是指对古代汉语这门课来说,哪些知识属于重点;一是指对于某一知识部分来说,哪些内容属于重点。一般来说,在古汉语知识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古书的注解、诗词格律等是重点。对于文字部分来说,六书理论、古今字、通假字、繁简字等是重点;对于音韵部分来说,三十六字母、上古韵部、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书的读音等是重点;对于词汇部分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伸义以及词的本义探求方法是重点;对于语法来说,词类的活用、古汉语的词序、判断句、被动表示法、副词、代词、语气词等是重点;对于修辞来说,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是重点;对于古书的注解来说,古注的类型、体例、术语是重点;对于诗词格律来说,近体诗的平仄、押韵是重点。从求知的角度来看,重点是就其实用性及难度而言的,应当首先掌握重点部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其他部分不重要。从考试的角度看,进入考题的内容就是重点。一般视为重点的内容多数会进入考题,一般视为非重点的内容也有可能进入考题。所以,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但要掌握好重点部分,同时也不能忽视非重点部分,这才是万全之策。《孙子兵法》上所说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学员一味抓重点、猜题或把宝押在老师的辅导上,结果考试成绩反而不理想,问题就出在这里。

所谓找规律,是指要找到并抓住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结论或方法,对于古代汉语课来说,教材上所介绍的知识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结论和方法,我们只需要把这些结论和方法用自己话表述出来并记住即可。例如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规律可以用以下三句话表述: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3)宾语前置,其后用代词(或称助词)“是”或“之”复指。

   这三句话简明易懂,记住它并能给每句话找到两三个典型的例句则宾语前置这一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就算基本上掌握了。对于有些需要记住的内容,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法去增强记忆,例如十三经的名称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一下子记住,我们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把它划分为四段去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第一段可以简称为《易》、《书》、《诗》,第二段可以简称为三礼,第三段可以简称为三传,第四段两头为比较熟悉的《论语》和《孟子》,中间为《孝经》和《尔雅》。经过这样处理,大约三五分种就能将十三经的书名背下来。

   所谓辨异同,是指找出古今汉语的异同点,记住相异之处,对于相同之处则不必用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记忆的内容,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爱”字,在上古共有两个常用义,一是亲爱、疼爱,二是爱惜、吝啬。其中亲爱、疼爱这一义项一直延用到今天,古今相同,可以不管,只需要记住现代汉语中不用的“爱惜”、“吝啬”这一义项就可以了。又如诗律中的平仄声比较难掌握,问题主要出在古入声字的变化上。如果我将古今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找出其异同点,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古的平声字在北京话中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中古的上声在北京话中分化成了上声和去声,中古的去声在北京话中仍然是去声,中古的入声在北京话中分化成了阴、阳、上、去四声。诗律中将中古的平声叫“平”,将中古的上、去、入三声均称为“仄”。根据此图可以知道,北京话的上、去声在中古没有超出上、去、入三声的范围,这就是说,北京话的上、去声在中古肯定是仄声。因此,当我们遇到北京话的上、去声字时,无需多加考虑,按仄声处理就是了。所需要引起注意的只是阴平和阳平,因为这两个调类中都有一部分字在中古属于入声。

   所谓多练习,主要是指多做作业。最好是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教材上的练习题全部做完,因为这些作业都是根据重点、难点设计的。古汉语课的实践性很强,只有通过做作业才能迅速巩固学过的知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例如对于六书的理论,如果只看书,往往似懂非懂,模模糊糊,甚至张冠李戴,通过做作业才能真正搞清楚它们相互之间的区别。做作业看起来麻烦,实际上是终南捷径,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有些学员喜欢打听考试的题型,他们不知道考试的题型和作业的题型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有些试题就是取之于作业。

3、学习古汉语文选要多读、多背、多翻译

   文言文的时间跨度从先秦直到晚清。作为一门基础课,“古代汉语”对每一时代的典范作品都可能涉及,但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先秦两汉,特别是先秦。因为先秦两汉的作品是源头,且文字艰深,影响深远,学好先秦两汉的作品,可以溯源及流,一贯直下。怎样才能将教材所列的文选学好,实在没有捷径可走,这里提出三个比较实用的办法,即多读、多背、多翻译。

   所谓多读,一是指要多读教材中所列的文选,最好全部读完(即使全部读完也是远远不够的);二是指对每篇文章要多读几遍,其中一般的文章可以读八至十遍,重要的文章则应读十五至二十遍,像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样的文章不读他二十遍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前人云:“多读胸中有本。”这话千真万确。许多学习古汉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学一篇,会一篇;学十篇,会十篇;学百篇,会百篇。百篇之后,如果遇到新的文章仍然读不懂,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古文读得太少。百篇古文不为小数,但是对于浩如烟海的古籍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所谓多背,是指对一些名篇要多背诵。背诵比阅读的要求更高更难。许多学员在古汉语考试时不能按要求举出相应的例句,就是由于背诵的古文太少,功底不深。许多背得烂熟的文章,时日稍迁就会模糊不清,何况少背或不背呢?现在古汉语课的教学大纲对背诵多少古文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教学时对一些名篇、短篇都是要求背诵的。比如本教材上所列的《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侯使张骼致楚师》、《论语》各篇、《学记三则》、《博学》、《诚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大同》、《舜发于畎亩之中》、《老子》各篇、《运斤成风》、《曹商使秦》、《更法》、《宋人有酤酒者》、《原宪居鲁》、《陈情表》、《兰亭集序》、《五柳先生传》、《与韩荆州书》、《桐叶封弟辩》、《罢说》等文章即都在背诵之列。

   所谓多翻译,是指多动手翻译教材上的文选,包括作业中所涉及的古文,同时还应找一些课外的白文进行标点和翻译。教材上的文选一般借助注释都能看懂,但是能看懂不等于能翻译,而只有能翻译才说明真正领会了文章的意思。翻译文选时,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以注释代翻译,即将课文的注语原封不动地抄入译文,这样的翻译肯定是失败的。例如《巫山?巫峡》中的“良多趣味”一语,有的学员译作“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这是典型的以注语代翻译,显得拖沓、冗长,失去了原文明快、干净的特色。另一种倾向是翻译时不看注释,望文生义。例如有的学员把《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都城过百雉”一语译作“有一百只野鸡从首都的上空飞过”;把《荀子?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语译作“借用舟楫过河的人,不会游泳,掉进江河中付出了生命”;把《左传?泓之战》中的“天之弃商久矣”一语译作“皇上抛弃商业已经很久了”;把《史记?循吏列传》中的“丁壮号哭”一语译作“男子的哭声象雄壮的号角”等等。这些笑话的出现就是由于不看注语,自以为是,大而化之。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是,翻译者不懂古汉语语法,相当然地将一些虚词误译,例如有些书上将“陈胜者,阳城人也”一语译作“陈胜,阳城人啊!”“也”在古汉语中基本功能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译者不明白这一点,而把它当成感叹语气词了。对于白文的标点翻译来说其难度要比翻译课文更大。标点白文前最好多看几遍,然后标点。标点一般自前而后标,实在断不开时也可以根据语气词的标志或语意从后向前标。标点打好后,再开始翻译。译好后应体会一下上下文意是否合乎情理,如果不合乎情理,则说明标点可能有误,需再作调整。无论是翻译课文还是标点翻译白文,都应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即以直译为主,使字字落到实处;以意译为辅,不得已而为之。万不可离开原文漫无边际的发挥,肆意添枝加叶,使译文雍肿,离谱,


古代汉语自考资料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标点题、阅读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翻译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文背诵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选择题考点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近体诗律说略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虚词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实词、短语与句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音韵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知識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老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的詞序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礼记》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语》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漢語詞類活用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戰國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左传》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新語》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說苑》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列子》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古今詞義異同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词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学习方法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8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7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6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5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4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3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2 ☆ 古代汉全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