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二部分 训诂学的产生和发展
◆ 模块一 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知识点一 训诂的萌芽期——先秦
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先秦的训诂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在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材料中, 训释词或解释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人明白被释词语的意义,同时也在阐明某种政治或哲学主张,甚至可以看作 是证明某种观点的证据。(止戈为武)
知识点二 训诂工作的大规模开展与古文经学的关系
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真正的 语言文字训诂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是由古文经学推动的。当时的古文经中多古字古言,要明经义,必先解决语言 文字上的疑难,因此古文经学偏重识字考据,究心名物训诂。经学、小学相互为用,经学家展开了广泛的语言文 字和训诂注释的研究工作, 积累了大批系统的训诂材料,使汉代的训诂工作空前兴盛。
知识点三 汉代的训诂成果
汉代的训诂成就很多:《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东汉的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的大成,著 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
由儒生缀集古代故训而成的《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 初才完备(前三篇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汇集常用词语及训释;尚未达到分析研究的学术深度)。
《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西汉杨雄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 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 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语转”)
东汉刘熙的《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第一部语源学专著。(揭示词语音译的来源, “义类”说,所揭示的名源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信的,系联意义关系时缺乏证据)
《说文解字》是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六书”理论为指导, 文字学的开山之作,藉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知识点四 训诂工作系统化期的特点
汉代经学的发达,推动了训诂工作的兴盛;汉代训诂大师的涌现,训诂体式的完备,条例谨严的经传注释和 研究词汇词义的语言学专著的问世, 标志着训诂工作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
◆ 模块二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发展的三个标志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训诂范围的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
知识点一 再度注释的出现
(一)再度注释及代表作
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补充说明两汉的注释没有说明的地方, 又要对汉代已经注解的地方用中古的语言与文化再次梳理,以便使当时的人对经书原文有更深刻的了解。再度注
释的代表作是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 对纂集类训诂材料加以再度注释的代表作有郭璞的《尔雅注》与《方 言注》。
(二)义疏类再度注释的主要局限
由于“疏不破注”,义疏类的再度注释往往在义解上难以出新,为了证实汉魏传注已有的结论,有时不惜曲 附牵合, 排斥异说,有一定的局限性。
知识点二 训诂范围的扩大
(一)史、子、集部注释的代表作及其作者
1.注释子部的代表作有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杨倞《荀 子注》。
2.注释集部的代表作有李善的《昭明文选注》 和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3.注释史部的代表作有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 书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
(二)李善《昭明文选注》的体例特点
1、 “征引”的训诂体式:征引文献典籍异常广博(文学作品的训诂:意蕴) 。
2、浓郁的文学色彩。
(三)集注、集解式训诂的特点及代表作
集解式的注释书将注解同一对象的不同训诂材料汇集到一起,往往还要评判得失,论断取舍,甚至加入注者 的发明。如裴骃的《史记集解》和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可以单独成书,也可以随文附列,集解训诂产生的前 提条件) 。
(四)音义的特点
在集解与集注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音义”书,它们把各种注音和各种解释都搜集起来, 按一定的体例 编纂成书(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佛经的翻译) 。
(五)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内容及训释对象
训释对象:随文摘录, 未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与“集解”、“雅书”不同)
内容:第一卷为序,其余卷依次集录十四部经典的音义材料,并加以取舍剪裁,间有增补。
(六)玄应与慧琳的两部《一切经音义》及其训释对象
玄应与慧琳的两部《一切经音义》是汇集梵汉双语研究成果的训诂专著(佛教徒运用汉语的文字训诂之学, 采取“音译”的方式替佛经加注)。
知识点三 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
(一)字书、韵书、雅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
文字类的纂集编排仍受《说文解字》的影响,但以不限篆以前的文字,如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 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统一书法、规正文字的字书,如隋曹宪等著《桂苑珠丛》、颜师古的《字样》、 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张参的《五经文字》、唐玄度的《九经字样》等。
音韵学也是魏晋以后兴起的一门与训诂有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反切注音法、声韵专书)。李登的《声类》, 陆法言的《切韵》。
雅书本身的发展并不大。这一时期除了郭璞等为《尔雅》作注或作音义外,纂集式的词书就只有《小尔雅》 《广雅》。
(二)训诂深入与扩展期的特点
魏晋至隋唐间, 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 展时期。
◆ 模块三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知识点一 宋代的疑古和创新
(一)宋元明是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魏晋至隋唐的训诂虽然扩大了范围,但主要还是沿着汉代训诂的路子在走,实质上改变不大; 宋元明时期的 训诂对汉唐经学充满怀疑, 因而力求摆脱汉唐的影响, 纷纷另创新说。
(二)宋代疑古风气产生的原因
一是宋明理学的需要。理学家为了阐述他们的主张,不断从古代经典中寻找根据,又以理说经,横发议论, 这样就势必冲破汉唐注疏的束缚(存天理,去人欲; 周敦颐等)。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钟鼎彝器的陆续出土及 其铭文的研究, 导致了古文字学的发端;吴棫取古代韵文研究古音,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三)理学与训诂创新的关系
宋代疑古创新表现在经学训诂上,是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理学说教。表现 在字学训诂上, 则不信《说文解字》 ,而常用自己的“理据”来说解文字(王安石的《字说》、王圣美的“右文 说”)。
(四)右文说的创说者、流传及其内容
王圣美的“右文说”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是指“凡字,其类在左, 其义在右”的文字现象。如“戔” 有小义,“浅”为水之小, “贱”为贝之小, “钱”为金之小。“右文说”揭示了音义相关的部分规律,对训诂 学产生过很大影响。
(五)朱熹的训诂学著作及其成就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经学训诂专家。他的注释著作有《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 注》、《孟子集注》等。朱熹重视字词句本身的训诂, 主张以训诂说经; 同时它不排斥创新,寓创新于自己的注 释中;他的注释简洁明了,可读性强。朱熹还能利用当时发现的古文字学材料,开创出以出土文献证传世文献的 训诂新方法。
知识点六 明末训诂进展
(一) 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
梅膺祚《字汇》与张自烈《正字通》继承了《说文解字》等字书的传统,而在编排和解释方面又都大有改进。
朱谋㙔《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专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 是一部类书性质的词典;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则是方言俗语研究的成果。
黄生的《字诂》与《义府》则是综合性的训诂成果,对清代的考据学有直接的影响。(或阐发义理,据古音 以求古义,或考证本义,依引申规律探求词义系统)
(二) 宋元明的史子集部注释的代表作和作者及其成就
史部文献:姚宏和鲍彪的《战国策》(注重校勘, 补正旧说; 吴师道) ,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地名以 及州县郡制的沿革的考释) 。
集部:洪兴祖的《楚辞补注》。
(三)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特点
疑古创新是主要特色,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否定和割断了汉唐朴学的传统, 训诂学在某些方面呈衰落趋 势。勇于创新的精神与传统的求实态度的结合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 模块四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清代的学术直接受晚明复古学派的影响,他们以“复古”为旗号,提倡汉学,主张经世致用,为训诂学的兴 盛打下了基础。清政府积极提倡儒学,鼓励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 同时大兴文字狱,禁止知识分子议论指责时 政,致使大量学人潜心古籍,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知识点一 顾炎武
(一)顾炎武的学术成就与方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生兼涉经史百家,著述颇丰, 著名的有《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音学五书》、《左传杜解补正》、《明季实录》等。顾炎武治学力戒凿空虚浮, 提倡实事求是, 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由此开启了清代优良的学风。
(二)顾炎武对清代学风的影响
把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 求古义, 从而奠定了有清一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
知识点二 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训诂学
(一)乾嘉学派及其学风特点
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 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 乾嘉学派的学风:立义必凭证据、援据以古为尚,孤证不为定说, 隐匿或曲解证据 为不德, 剿袭旧说为不德, 文体贵朴实简洁,辩诘不避本师,不出本题,词旨务笃实温厚等。
(二)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治学方法
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治学有独特风格,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以考据通义理。戴震注重以形证义, 以音求义, 在实践中发展了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思想(文字、音韵、训诂的结合, 近代语言文字学的先河) 。他与 训诂学有关的著作有《转语二十章》、《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研究方法、内容与贡献
段玉裁是戴震的学生,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等。《说文解字注》直接继承戴震形音义互求 的方法,用古音十七部理论施于《说文解字》研究,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相得益彰。段注对文献词义 和词汇规律有深刻的揭示,善于辩析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异,根据音义相关的理论和文字孳乳现象,进一步揭示了 词汇中的同源规律。
(四)王氏父子著作、研究方法、及贡献
王念孙也是戴震的学生,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释大》等,其子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等。
王氏父子的成就主要表现:通过分析声义关系,广泛地联系同义词群和同源字族, 并进而建立起揭示同源词 “源义素”的“义类”理论和关于意义变化的“义通”理论,对词语的孳乳规律和词义的演变途径作了深入的探 讨。注重研究复音词,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结构作了深入分析,并从训诂角度,分出了其中具有同义语素的一类 (“连语”)。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 在虚词训诂方面创获很大。
乾嘉学术以段、王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从经传单字单义的训诂上升到语言文字内部规律的系统探求。
知识点三 晚清的实派训诂学
(一) 晚清的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气转变的关系
晚清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日益加剧, 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考据训诂学,转而提倡经世 致用之实学,或以经术作政论,或借小学治专业, 形成了晚清的实学派训诂。
(二)晚清实学派的两种倾向及其主张
一类以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为代表,把学术与政治结合起来,发掘经典的微言大义,为救世改革服务;另 一类注重考实, 研究某一专门领域内的词语及名物源流。
(三)《历代刑法考》对传统训诂学的贡献
1、与乾嘉训诂学以考名为目的不同,沈家本以考名为手段,达到考实的目的,增强了训诂的实用性;
2、沈家本考察的文献范围较乾嘉的只重先秦要宽,把训诂与史学结合起来;
3、刑法书较经书与现实生活更接近,因此沈家本更注意到口语与专业用语的考辩。
知识点四 清代对训诂学的发展
清代训诂学除上述诸家各派在治学方法和训诂理论上总前人之大成,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之外,另一方面的 重要成就是大规模地整理注释古籍,汇纂各类训诂材料,从训诂实践上卓有成效地总结了传统训诂学。主要表现: (一)其一 ,仿前代训诂专书体式汇集编纂训诂材料, 为文献训诂工作提供方便。
如洪亮吉《比雅》, 吴玉搢《别雅》, 夏味堂《拾雅》, 史梦兰《叠雅》等, 皆为仿《尔雅》而作的类别词 典;
杭世骏《续方言》, 程先甲《广续方言》, 钱大昭《迩言》, 翟灏《通俗编》等, 都是方言俗语的纂集;张 玉书等《康熙字典》远绍《说文》;
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专训虚词;戴震《转语》程瑶田《果蠃转语记》, 王念孙《释大》, 阮元《释门》、《释矢》等专寻语源;
还有综合汇集故训的阮元的《经籍纂诂》、《诗书古训》和综合汇集词藻典故的《佩文韵府》、《骈字类编》 等。
(二)其二,重新整理和疏解古代的训诂专茗及经史子集等文献。
1、为训诂专书作注解的
尔雅类——钱坫《尔雅古义》, 严元照《尔雅匡名》; 方言类——戴震《方言疏证》,钱绎《方言笺疏》;
释名类——毕沅《释名疏证乡,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力》;
说文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2、为文献作注疏的有
经部:惠栋的《周易述》; 张惠言《周易虞氏义》等 史部:汪远孙《国语发正》,董增龄《国语正义》
子部: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等
集部:戴震《屈原赋注》、孙志祖《文选李注补正》 (三)清代训诂学的特点
清代训诂学一方面在治学方法上和训诂理论上总前人之大成,使其条理化,系统化; 同时又大规模地整理注 释古籍, 汇纂各种训诂材料,从训诂实践上卓有成效地发展了传统训诂学。
◆ 模块五 训诂学科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
知识点一 清末训诂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国门被迫洞开,中西文化大规模交流, 知识分子出国讲学和留学(“西学东渐”的环境)。
知识点二 章太炎的语言文字学著作及其贡献
章太炎使传统小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在《国故论衡》、《文 始》、《小学答问》、《新方言》等著作中,章先生对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三个 方面的语言理论问题)
知识点三 黄侃的训诂学著作及其贡献
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训诂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是章太炎的学生黄侃。黄侃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 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对这门学科的多种理论问题作了明确系统的阐述。黄侃的侄子黄焯整理了他的一些讲义 和读书札记, 已经出版的有《尔雅声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等多种。(训诂的方式方 法,词义系统的论述)
知识点四 训诂学走向现代
章黄之后对训诂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学者及其著作: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 沈兼士《声训论》、《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何仲英《训诂学引论》,杨树达《训诂学讲义》、 《积微居小学述林》、《词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