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

2024-09-02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819

【自考课程名称】训诂学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一部分   绪论

◆ 模块一   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知识点一   “训诂”一词的来源

(一)克服不同年代阅读障碍的前提

克服困难的前提是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只有突破了语言文字这一关,才能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的思 想内容。在汉代,就开始了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这种工作古人 成为训诂。

(二)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出现的年代

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知识点二   孔颖达对训诂的解释

唐代的训诂家孔颖达认为, “诂”与“训”是解释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法则:“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 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 “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 象的描绘、说明。训诂两字连用,可以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思,即解释。

知识点三   马瑞辰、黄侃等对训诂的不同理解

对“训”“诂”两字的含义,人们的理解并不尽相同。马瑞辰(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认为“单词则为诂, 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明显与孔颖达不同。而近代学者黄侃认为“诂”就是“故”、 “本来”的意思,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含义, 体现了词义分本义、引申义的系统观点。

知识点四   训诂的定义

训诂就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知识点五   如何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在解释词义时,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追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 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 模块二   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训诂是一种工作, 这种工作所产生的成果就叫训诂材料,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密不可分。

知识点一   训诂工作的内容及分类

(一)训诂工作的含义

训诂工作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二)训诂工作的分类 1.注释工作

(1)含义

注释工作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最早从事这种 工作的是经学家,目的是通过注经来传经。

(2)分类

   注释工作主要分为两类:文意训示和词义训释。

   文艺训释和词意训释的区别不在于注释的单位,而在于注释的要点。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而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 2.纂集工作

攥集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目的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编纂宗旨上,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 些材料而编纂; 二是集中在某些材料之外, 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3.考证工作。

考证工作是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1)考释

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 的使用义,并用这个词义来疏通文意。

(2)证明

证明则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任何词义考证工作都是边考边证的, 因为考释的每一步 都需要足够的证据。

任何词义考证工作都是边靠边证的, 因为考释的每一步都需要足够的证据,证据在考释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 了,只有在考据有了结果后,需要一一罗列出来, 以说服别人。考与证并不是两个绝然分开的过程, 而实际上也 是很难分割的, 只是在对考证结果进行表述时分开阐述而已。

知识点二   训诂材料

(一)含义

训诂材料指注释、纂集、考证等训诂工作的成果。训诂材料分为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纂集类训诂专书,考 证材料。

(二)分类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训诂材料先于系统的训诂工作产生。注释类训诂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附在文件正文后的注释。前人所称 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 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材料

纂集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诂资料集或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 字》、《释名》、《方言》等。

3、  考证材料的存在形式与代表作

早期以二度注释的形式存在,例如唐代孔颖达等的《五经正义》中就包含了不少考证;清代的考据大多是以   笔记与杂记的形式存在,一些大家的考证已经汇集成专书,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高邮王氏父子的《读书杂志》 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心录》与《二十二史考异》等。

◆ 模块三   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知识点一   训诂体例

(一)含义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二)分类

传统训诂学中训诂体例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自觉的体例和自然的体例。

1、 自觉的体例

自觉的体例是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 用语。这种体例的目的明确,对训诂材料的归纳是有系统的,其格式和用语可以起到对相应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类 的作用。自觉的体例的举例: 《说文解字》及《毛诗诂训传》。

2、 自然的体例

自然训的诂体例缺乏理论的一贯性,是训诂学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 语言格式。自然的体例的举例: 《尔雅》等。自然的训诂体例不适于直接用来进行理论归纳,而必须排除那些表 面的格式和用语的干扰,来归纳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内在条例。

知识点二   训诂原理

(一)含义

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 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 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二)作用

要想使训诂学从纯经验性的技艺走向具有系统理论的科学,就必须进行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有了训诂原  理的指导,训诂实践将会变得更加科学,有利于澄清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糊涂认识(“反训”问题,《方言》“苦, 快也”的训释, “臭(xiu)兼香、臭(chou)二义”)。

(三)训诂原理在实践的运用

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介绍,二是发展。不管从哪方面说,训诂研究的重 心应当转移到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上来。

1.介绍工作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介绍既往的训诂材料

②介绍训诂发展历史

③介绍前人已经发现和阐述过的训诂原理。

2.发展方面工作的内容:

①进行新的训诂工作, 积累新的训诂材料。

②探讨新的理论课题, 使训诂理论不断更新、加深、系统化。

知识点三   同源通假字与同音通假字的问题表现

同源通用字是产生于同源词分化时推动时孳乳造字过程中,因分化未成熟、分工未严格而形成的源字与孳乳 字的自然混用现象,它表现在汉字书写上,实际是反映的是词汇发展问题; 同音借用字则是在书面语与口语交替 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为换字书写,是汉字音化符号的使用,属于文字问题。将这些不同的语言现象混用通和同 去指称, 很容易造成认识和理解上的混乱。

知识点四     训诂学研究调例的目的

训诂学研究调例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发掘理论原理。黄季刚先生所说的论其法式, 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 之系统与根源, 就是要从体例的归纳起步, 达到阐明理论原理的目的。

知识点五   训诂材料学的任务

只归纳体例,不阐明理论原理,是训诂材料学的任务, 而没有进入理论训诂学。

◆ 模块四   训诂学

知识点一   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

(一)训诂学的含义

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二)训诂与训诂学的联系与差别

训诂学与训诂密不可分:因为有了训诂,才会有训诂学。训诂学与训诂又不是一回事: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 言的工作与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三)   训诂学的范围

训诂学的范围, 从传统训诂学到现代训诂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早期训诂学

它包括一切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不但文字,音韵杂糅在其中,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也都 包含在其中,它几乎是文献语言学或者古代汉语语言学的全部。这段时间从汉代开始, 一直延续到明代。

2、 晚期训诂学

训诂与文字、音韵分立, 偏重研究语义,范围进一步确定了。但是字、词、句、段、章都有意义问题,语法、 逻辑、修辞、章句仍包含其中,不过,它已把词义当成重点和基础来研究了, 这一时期主要是清代到近代。

3、  现代训诂学

现代训诂学把自己的理论研究范围确定在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词义方面,与历史语义学衔接,在此 基础上, 借助相邻学科的成果,再去探讨综合的应用法则,从而建立现代的科学训诂学。

知识点二   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训诂学的学科定位

1.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 小学时中国语言文学学的前身,这是从章太炎先生确定后就不存在异 议的。

2.训诂学就其时代特点及其任务来说,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又是不能等同的。 3.训诂学就其原有的应用价值来说, 本来就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和古代文化传播的任务。

(二)训诂学为什么应当与汉语词汇和当代语言学衔接

因为训诂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词义方面,训诂学所涉及的文字、音韵、语法、修 辞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为释义这一主要目的服务的。

(三)王力语义学和训诂学的衔接关系

王力说:语言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是语言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第三是语义之学。这样,所谓的 语义学的范围, 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更确切地,大致和旧训诂学范围相当的是历史语义学。

(四)训诂学与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关系

训诂学理论建设应当大量借鉴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已有成果,而从训诂学中挖掘、概括出的理论原理, 也必然 是对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充实,结果会使这两门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甚至使其现有的体系发生重要的变化。 (五)训诂学同文字学和音韵学之间的关系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知识点三   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

(一)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的含义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二)理论训诂学与应用训诂学的关系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而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二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 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训诂学要想走向现代, 就必须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在强调理论建设的同 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应用,应用是训诂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例如,从理论上阐明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的差 别,对于正确运用训诂材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从理论上澄清造意和实义的区别,可以更好地指导形训这一训诂 方法的应用。

◆ 模块五   训诂学的学习方法

知识点一   训诂学的学习方法

(一)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

(二)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

(三)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