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3

2024-09-02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819

【自考课程名称】训诂学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三部分   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

◆ 模块一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

知识点一   传注类

(一)传注类训诂材料的代表作及其作者

传注类的注释书有《尚书大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毛诗诂训传》、郑 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颜师古《汉书注》等。

(二)   传、笺、注的含义和特点

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意, 因而沟通古今语言也称作传。传一般不注重对 具体字词含义的解释。笺是指在原有的注释旁附记自己的意见。笺注重补充和识正。注的本义为灌,注书一般由 灌注之义引申而来(自注, 补注)。

知识点二   章句类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的注释融在句子的直译中。其优点是 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

章句类的代表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

知识点三   义疏类

疏是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其义,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种体式。这种体式的特点是既注释典籍原文, 又解释前人有关原文的传注。

义疏类的代表作有黄侃的《论语义疏》、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等。义疏类注释被称为“二度注释”, 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 一般不违背原注的基本意思。

知识点四   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也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 间出己意。这种体式的特点是博采 众家之长。

现存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何晏的《论语集解》。有些注释书虽然不用集解作书名,但是内容和体例属于集解 类注释,如孙诒让的《墨子间诂》; 有的注释书虽然以集解为书名,但命名之意不在兼采众家注释,如杜预的《春 秋左传集解》是集《春秋经》和《左氏传》而加以注解,因而从训诂体式上不能归入这一类。

知识点五   征引类

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 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 成熟的 体式自唐李善《文选注》始(《昭明文选》)  。

知识点六   音义类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这类注释书的产生是与对汉语音义关系的认识与反切注 音方法的使用有密切关系的。部分音义书也具有集注的性质,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 模块二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

(一)训诂学的基础

训诂学是以解释词义为基础工作的。对古代文献进行注解,首先遇到的是文字问题。明确字词关系是正确解 读文献的基础。

(二) 说明文字现象是随文注释的重要内容

对古代文献进行注解,首先遇到的是文字问题,弄清某个字记录的是某个词,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词义和句意, 所以说明文献用字现象是随文注释的重要内容。

(三)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的目的

在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 目的是明确字词关系,而不是直接释义。字词关系一明确,词义往往也 就清楚了,不需要再作解释;如果明确了字符所记的词,而该词意义隐晦,就再进一步解释词义。可见明确词关 系是正确理解文献的基础。

知识点一   说明用字现象注释内容的方式分类

说明用字现象注释内容的方式分类:使用训释用语的;不使用训释用语的。

(一)使用训释用语的

1.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表示借字和本字(或为另一借字)共记一词,应该按其中表词明确的字来理解词义。 《周礼•天官•小宰》: “以时颁其衣裘。”郑玄注:“颁读为班,班, 布也。”

2.假借字、通:表示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 这里的“假借”不同于六书的“假借”,指的是用字上的通假。 《周礼•冬官•考工记》:“宽缓以茶。”郑玄注: “茶,古文舒假借字。郑司农云‘茶读为舒’。”

《荀子•非十二子》:“成名况乎诸侯。”王先谦《荀子集解》:“成与盛通。” 3.同、即: 说明异体字关系。

《周礼•天官•冢宰》: “共其财用之币齎。”郑玄注: “齎、资同耳。其字以齎次为声,从贝变易。”

4.古字、今字、古今字:多用来说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用字不同的现象,这些不同时代的用字虽然字各不同, 却“同物同音”,也就是记词功能相同。

《礼记•曲礼》:“曰予一人。”郑玄注: “《觐礼》曰:‘伯父实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

《礼记•礼运》: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郑玄注: “耐,古‘能’字,传书世异,古字时有存焉,则 亦有今误矣。”

5.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用来说明用字不当现象,指出应该按某个正字来理解其词义。 《周礼•天官•冢宰》: “以五气养之。”郑玄注: “五气当为五谷,字之误也。”

《周礼•夏官•司马》: “诵四方之傳道。”郑玄注:“故书傳为傅”,杜子春云“傅当作傳,书亦或为傳。”

上述训释用语有的不是说明字际关系专用的。也有些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偶尔也用于沟通字际关系。例如: 读如、读若:有时用于纯粹的注音,并不揭示字际关系。之言:主要用于训释词源意义或沟通同源词,有时却是 说明用字关系。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二)不使用训释用语的说明用字现象

注明字际关系并不一定都使用程式化语言,有时跟词义训释一样,只用单字对举, 这就需要辨析究竟是以词 训词,还是以字说字, 辨析的方法是看两个字之间有没有共同的义项, 有就是词训,没有就是字际关系的沟通。 《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亨传:“洒,纚也。”

知识点二     解释词义

(一)解释词义的重要性

解释词义时训诂学的核心工作,是阅读前人典籍的基础。

(二) 词义解释的要求

随文注释的词义解释必须准确,即所训之义既是该词本来就具有的, 又是符合该文特定语境的。阅读古籍时 形成理解障碍的往往是词的引申义、临时义,所以词义解释要据文定义,不仅要解释单个的词、固有的义, 还要 体会词语运用时的灵活性, 要研究多义词各项义之间的关系,甚至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周礼•地官•司稽》: “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 《诗经•王风•黍离》: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三)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

1.谓之、曰、为: 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用于在属中求别,也用于同义词的辨析。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诗经•风•凯风》: “凯风自南, 吹彼棘心。”

《诗经•风•谷风》; “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

2.谓:多用来解释词的具体指向,说解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或者点明被释词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论语学而》:“子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主要用来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前者即所谓"义隔而通”,指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贮存状态并无同义近义关系,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由于某-方面的联系而彼此相通;后者即以今语释古语,指用后代通俗的词语解释因时代变迁而变得难懂的前代词语。

《左传庄公二十五年》:“非日月之眚, 不鼓。

《诗经魏风.葛履) :“纠纠葛履, 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汉书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 因伯自解于羽。"

4.之言:主要用音义相通而具有同源关系的词作为训释词,也有用本字解释通假字的。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裸享先王。

5.貌: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连绵词。

《诗经齐风.载驱》:“汶水汤汤, 行人彭彭。”

《诗经小雅.楚茨》: "楚楚者茨, 言抽其棘。

知识点三 解精 句意

(一)解释句意的内容

解释句意包括串讲句意和说明句子的言外之意,而分析句读是解释句意的前提。

(二)解释句意的前提

解释句意的前提是分析句读。中国最早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里曾提到古代的国学考核学生"-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离析、断开文章的句读;辨志,就是理解典籍的思想内容。可见句读是当时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训诂学者也把分析句读作为注释古书时解词解句的先行工作。

(三)句读准确, 才能正确解释句意

句读准确,才能正确解释句意。解释句意是章句这-训诂体式的主要内容,也常见于其他传注中。常见的训释用语是“谓”“言” ,"言” 更多用于点明言外之意.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 以敖以游。‘

《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

知识点四讲解语法现象

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研究的第-部专著, 但训诂学者对于语法现象的注意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

讲解语法现象包括:对虚词的认识与解释;讲解实词的特殊用法;分析句式。

(一)对虚词的认识和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常以“词”来表示虚词,尽管划分实词、虚词是后代的事情,但说明许慎已认识到这些词有别于其他表名物、表性状的词。

《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 王辰,雉门及两观灾。"

(二)讲解实词的特殊用法

除了虚词的运用,汉语还通过实词的种种特殊用法来表示语法意义。注释家对这些用法心领神会,因而能准确地理解文意。他们在注释中又通过串讲把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

《左传●成公二年》:“顷公之婆人芦蒲就魁门焉。 "

(三)分析句式

先秦汉语式与后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上,常见的有所谓宾语前置,“主语后置。等现象。此外,历代作品中也有因表达需要而改变正常语序的情况。因此训诂材料中对式的分析,常表现为通过串讲使语序恢复正常。

我们所说的“正常",即是指符合注释者生活时代的语言习惯。

知识点五   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

(一)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 《汉书•黔布传》:“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

(二)省文

两个或几个相关词语本应在语句中同时出现,但由于协调音节、行文简约等原因仅出现一个或部分词语,略  去的词语便被称之为“省文”,理解时可以补出。这种情况也可以看做把省去的词语的意义包含在出现的词语里, 即所谓“并言之”。

《左传•襄公二年》: “赂夙沙卫以索马牛, 皆百匹。”

(三)连文

连文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相类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连类而及”。连用的两个词语意义 上相关或相类, 但其中只有一个词语是应该用的, 另一个词语与整个语句的意义不相符合, 理解时应该排除。

《左传•召公十三年》:“郑,  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 惧弗给也。”

(四)互文

互文是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左传•隐公元年》: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知识点六   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一)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是训诂内容的原因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范围很广,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 后人对这些常识往往知之甚少。各种体式的 注释书不仅解释词语、解释章句, 而且要为完整正确地理解文意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 因此,说明古代文化常识 成为一项重要的训诂内容。

(二)前人的训诂贡献

前人的训诂不仅解决了古籍阅读的问题,而且有文化传承的功用,为语言文字的研究也提供了参考。

(三)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还包括校勘文字、讲解篇章结构、发凡起例等。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是注释 的对象。

◆ 模块三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解读

(一)解读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 1.掌握有关基本概念;

2.弄清注文详细体例; 3.客观对待古注;

4.适当加以补充。

知识点一   掌握有关基本概念

原文指被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

(一)原文、 注文

原文是指备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原文可以不要注文而独立存在, 注文一般不能离开原 文而独立存在(除非整理为别的形式)。

注文指注释家附在原文下面(或后面) 的注释文字,为注者所写。注文可以泛指所有注释性文字,也可以特 指一个注点后面的注释文字。注文有时简称注,古注即指古代文献中夹带的注文。

(二) 注家(注者)

对原文进行注释,或对注文进行再注释的人。注家作注时可以引用或汇集别的注家的注文或观点

(三)注点

注点指加注的地方。古注通常用书写格式显示(如双行小字), 今注一般用注释序号标明。

(四)注释对象(被注释项)

注释对象是指被注释的语言单位, 可以是字、词,  可以是语句,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篇章。一个注点可以  只有一个注释对象,也可以具有几个注释对象。注释对象往往会用某种方式加以明确。注释对象也叫做被注释项。

(五)注释内容

根据需要对被注释项进行的注释。包括标注字音、分析字形、解释词义、考辨名物、沟通字际关系、探求音 义来源、阐述语句大意、概括章纸篇旨、说明语法现象、指出修辞方式、交代历史背景、介绍有关知识等等。

(六)注释语(注释项)

注释语是表述注释内容的词句或语段。注释语也叫做注释项。

(七)注释用语(训释用语)

注释用语(训释用语) 指常用于注释语中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含义或功能的程式化词语,如“读为”“谓之” “犹”“之言”“通”“假借字”“古今字”等。 一般把这类注释用语成为“训诂术语”

(八)训条(一条注释)

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一段注文可以包含若干个训条,训条中的被注释 项(注释对象) 有时可以承接原文而在注文中不明确出现。

知识点二   弄清注文详细体例

(一)注家情况

注家是谁,有几个注家,各位注家的前后时代,相互之间的注引关系。

(二)注文情况

注文有几个层次,针对哪些注释对象,注释对象是原文还是前代注文。根据注释对象将某个注点后的注文分 解为训条,使每个训条的注释对象跟它的注释内容互相对应,进而读懂每条注释的本意, 明确每条注释所要解决 的具体问题。

知识点三   客观对待古注

(一)客观对待古注的两层含义

1.充分认识古注的价值,不随意否定古注。

2.正视古注存在的问题,对古注做必要的评判。

(二)决定古人做的文献注释可信度比较高的两个优势条件

1.去古未远,对文献原文的语感和历史文化背景比较熟悉。

2.注家大都为小学和经学鸿儒,具备理解和传授经文的素质。所以我们不要随便怀疑和排斥古注,应该首先 立足于读懂注文,并利用注文读懂原文, 同时也可以利用注文进行训诂和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或者利用 注释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积累文化知识。

(三) 古注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代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局限,古人注释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思想观念上有的可能带有封建主义色  彩;在注释态度上有的太重师说守家法,墨守成训,讲求疏不破注;在注释形式上有些注疏广征博引,堆砌材料, 过于繁琐;在注释结论上,往往众说并存,良莠不齐,甚至有一些不妥当,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地方,所以对待古  注也不宜盲从,而应该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评判,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择善从之,对确实有问题的训释加以  纠正。

知识点四   适当加以补充

(一)适当加以补充的原因

古注所解释的是当时人所不懂的问题,当时人懂因而注家不注的问题令人读起来可能不懂;再者,注文本身 到现在也成了"古汉语 " ,今人也会有读不懂的地方。这些虽然不是古注的责任,但会造成我们阅读古注的困难。 所以读古书光依赖古注也是不够的,对读了古注还不懂得地方, 就需要我们自己动手,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 料加以补充注释,以达到真正读懂古注及原文的目的。

(二)对古代随文注释材料解读的例文

《孟子章句·滕文公下》、《春秋左传正义·成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