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7

2024-09-02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819

【自考课程名称】训诂学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六部分   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

◆ 模块一   考释与证明综述

知识点一   考释与证明的含义

考指穷究根源,求反映事实本来真相的原始材料即证据;证指推断出正确的结论。考释指考求审核原始文献 资料,据以对已作出的或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或对原有的训释提出质疑,重新解释。证明则 是根据所找出的文献资料证据,论证说明, 得出结论。任何词义考证工作都是考释和证明相互伴随的。

知识点二   考证工作到清代达到巅峰的主要原因

汉代就出现了考证,但是到了清代才达到巅峰,主要是因为两个学术上的原因:

1.清人反思宋明理学的末流空谈义理的空疏,崇尚汉儒以实事求是阐明古义的精神; 2.受到宋代学术不迷信、敢于怀疑精神的影响。

知识点三   考证的步骤

指出考证对象, 提出问题, 说明进行考证的原因; 考求并列举文献材料;

论证(正面论述或驳论), 得出结论。

◆ 模块二   考证的两大类型

知识点一   考证的分类

(一)证实;

证实类考证的含义

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加以考察核实,证明其正确,均属于证实类。前者为初证, 后 者为复证。

1.初证指对初次发现的问题加以论证,这种考证事先没有已然确立的定论,一切从头开始。初证如果有直接 证据,可视为定论。但初证往往是先提出疑问,任何学者都会受到一定的时代的或个人见闻的限制,所以初证有 的可以当成定论,也有的是有待后人的复证。

2.复证是指对已经提出的问题补充证据或补充论证思路,进一步加以证实。

(二)反驳。

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属于反驳类。

◆ 模块三   考证的结构

一般的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知识点一   发疑

(一)发疑的概念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即是因疑而发,是有针对性的。

(二)证实类考证发疑的原因

   1、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或论证不详而发疑。

2、反驳类考证的产生,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或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 解、或违背语言规律, 或违背训释体例,或违背事理, 因而发展。

知识点二   取证

(一)含义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收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 称作取证。取证可以说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

(二)考证的证据种类

考证的证据分为主证和旁证两种。

1、主证

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为主证。

2、旁证

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旁证可 以是多方面的, 除了同源词中相关意义的旁证,还可以用整个意义系统中引申规律的比较互证。

知识点三   释理

(一)含义

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做释理。释理是考 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证据而无释理,是为堆砌,不可能有说服力。释理错误,则证据不能起证实结论的作 用。

(二)释理的种类

1.释语理指对语言规律的阐明;

2.释事理指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 模块四   考音与考义

知识点一   韵部和声纽

考证字词间的音同或音近关系,是因声求义的前提。字词古音的考求,可以利用今人著的各种工具书,直接 求得字词的古音古韵;也可以根据字的反切注音,根据一般公认的古音学结论,推出其上古读音;也可以根据谐 声关系推求古音。考求出古音之后, 根据前人排定的古韵表和古声表, 衡量字词间的声音远近。

考证古音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韵部和声纽。

古韵分部经过学者们数百年的研究, 已经有了比较可信的结论。如下表:

收喉阴 模
(鱼)(侯)(幽)(之)(萧)(支)
入 铎
(铎)(屋)(觉)(职)(药)(锡)
阳 唐
(阳)(东)(蒸)(冬)(耕)
收舌阴 歌 (歌) 入 曷 (月) 阳 寒 (元)灰 (微) 没 (物) 痕 (文)灰 (脂) 屑 (质) 先 (真)
收唇入 帖 (盍) 阳 添 (谈)合 (缉) 覃 (侵)

在韵表中, 同竖列的韵部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 相邻两列的韵部主要元音相近;同横行的韵部收尾辅音的发 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相同;同发音部位并且主要元音相同的韵部是阴阳入相配的关系。韵部相同的字叫叠韵字。韵

部相近则具有韵转关系:同竖列又同发音部位的称对转;同横行的称旁转;同横行相隔的称次旁转;同发音部位 不同行的韵部称旁对转;同竖列不同发音部位的称通转。

上古的声纽可以归纳为下列纽表:

塞音                                 鼻          边          塞擦音                                 擦音

清                         浊  音          音                  清                           浊          清          浊

不            送                                                 不              送

送气        气                                                 送气          气

喉    影                                                                                                                晓          匣

牙    见            溪         群         疑

舌    端            透         定         泥          来

齿                                                                        精              清          从          心

唇    帮            滂         並         明

在声纽表中,同横行的声纽发音部位相同;同竖列的声纽发音方法相同。声纽相同的字叫双声字。所谓声转, 就是用古声纽研究得到的声纽表作为衡量标准,解释训诂学所遇到的字词之间的古声母的远近关系: 同发音部位  的声纽之间的关系为旁纽; 发音部位相邻的声纽之间的关系为邻纽。

知识点二   考证词义的手段

考证古音与考证字形是考证词义的手段。

知识点三   考证字形的工作实质

考证字形的工作就是溯本与复形的工作。

知识点四   考定词音的相同或相近的方法

衡量古汉语词音相同或相近必须用上古音。考定词音的相同或相近首先要运用公认的音韵学的成果,其次还可以 运用自己掌握的文字、音韵、训诂材料作为补充, 以解决特殊的问题。

知识点五   字词古音的考求及其关系的判定

判断古音的相同或相近,首先要逐一求得每一个字词的古音,然后根据上古声类关系和韵部关系,确定字词的古 音关系。

知识点六   考证古音的材料

1.上古韵文:主要是《诗经》。谐声。重文:重文是《说文解字》 的叫法,也就是异体字。

2.注音:包括直接注音,以及“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这些注音材料不论是否有意义问题在内,声 音相同或相近是可以肯定的。

3.异文: 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义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以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 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4.声训: 声训一般是同源词互释, 即使是错误的声训, 也仅仅是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 是相同或相近的。

5.重文: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

6.谐声:根据段玉裁“凡同声必同部”的主张,同声符的形声字上古同韵。

7.假借:古代训诂往往以本字释假借字。假借材料可以研究古韵,也可以研究古声。

知识点七   考证词义及词汇关系的材料有三个方面

1.古代文献中的词汇的意义;

2.文献语言中词语的换用、对用、连用;

3.训诂家根据上述材料作出的义训。

知识点八   义训材料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1.训释词与被释词有时不在一个概念层次上,因而训释词与被释词不一定都是同义词; 2.递训中有时相承的不是同一个义项,因而具有递训关系的词不一定全是同义词;

3.同训词有时取的不是同一个义项, 因而具有同训关系的词也不一定是同义词。

知识点九   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表现

1.外延宽窄; 2.程度深浅; 3.使用对象;

4.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知识点十   词汇学的方法

(1)全面比较, 即把同义词各自所有的义项都列出来,比较它们的义项同异;

(2)语境置换, 即将同义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比较;

(3)对立比较, 即借助不同的反义词来辨析同义词的差异。

知识点十一   词源学的方法

(1)义列比较, 即将同义词相同的义项放在各自的引申义列中观察比较, 看它们在各自义列中的地位,可以较 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2)词源意义比较,即考求并比较它们各自的词源意义。

知识点十二   训诂家对词义的解释的两种类型

训诂家对词义的认识,最主要最根本的是从大量文献的语言运用中把握词汇的意义。在得出对词的总的基本认识 后,再根据具体语境阐释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训诂家对词义的解释,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具体语言环境下的 随文释义,一是建立在对词义总体认识基础上的训诂专书的词义训释。前一种工作是后一种的基础, 后一种工作 是前一种的总结。

知识点十三   同义词之间的区别

1.义项不同。同义词常常是在一个(有时不止一个)义项上同义,而其他的义项可能并不相同。

2.同义词之间的相同义项,各个词也不是完全一样,而是有多种区别: 外延宽窄;程度深浅;使用对象之别;搭 配不同; 色彩不同。

知识点十四   义通的考证

词义的引申、同源词的系联、声训的确定都需要义通的条件。证明义通最重要的是看意义关系是否符合古汉 语词义引申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