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4

2024-09-02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819

【自考课程名称】训诂学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四部分   训诂专书

◆ 模块一   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一)训诂专书的性质

训诂专书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目的、体例。集中而系统地解释字词的形、音、义的专门著 作。

(二)训诂专书编纂的不同目的和材料的意义

训诂专书的编纂有不同的目的和材料, 目的的不同决定其对教材的处理方式、训释体例的不同, 相应决定其 性质和所属类型的区别。

(三)训诂专书的编纂目的

1.集中材料以查用。《尔雅》《方言》《小尔雅》《广雅》《经典释文》、《经典纂诂》等训诂专书的编纂 属于这一类,即包括上述书面和口语训诂材料两种纂集。

2.在明确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指导下对字词的原创性解释。 《说文解字》 《释名》等书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四)根据不同目的和材料将训诂专书分为 3 类

书面训诂材料纂集,口语材料调查纂集,理论分析归纳定义。

书面训诂材料纂集、口语材料调查纂集,这两种的训释及其来源主要是客观的, 编纂者只是用一定的体例予 以编排、集中;理论分析归纳定义的训释是在客观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具有理论性和独创性。前两种的 出现标志训诂工作发展到了总结的阶段,第三种的出现,标志学科的质的发展。

书面训诂材料纂集、口语材料调查纂集的出现标志训诂工作发展到了总结的阶段,理论分析归纳定义的出 现,标志学科的质的发展。

(五)早期训诂工作的特点

训诂专书是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早期的训诂工作以注释的方式进行,训诂材料散见于随文释义的字 里行间, 看不到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便于应用,也不便于训诂工作的深入。

(六)战国秦汉时期, 出现《尔雅》《方言》《释名》等著作的两方面条件

到战国秦汉时期, 出现了《尔雅》《方言》 《说文解字》《释名》等一批训诂著作。这是由两方面条件促成 的:从应用上说,任何一个考据都需要综合运用材料, 随着训诂工作的深入,将训诂材料汇集起来综合利用便提 到了日程上;

从理论上说,该时期刑讯、义训、声讯等各种训诂方式已经出现,通过注释方式积累的训诂材料已经非常丰 富,为训诂纂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二   《尔雅》的性质、体例和编纂目的

(一)《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

(二)刘熙主张《尔雅》的编纂目的(得名原因)

刘熙主张《尔雅》的编纂目的:是为了沟通各地的方言, 使它接近于雅言。

(三)综合黄侃和荀子主张《尔雅》编纂目的

综合黄侃和荀子主张《尔雅》编纂目的;《尔雅》是一部古代经典的词语解释之书, 它的目的就是集中先秦 古训,以便做到以标准语释方言俗语,以常用语释难僻词语,以当代语言释古语。

(四)《尔雅》首次将零散在经典正文或随文注释之中的训释材料纂集在一起

在《尔雅》之前,  训释材料只是散见于经典正文或随文注释之中, 《尔雅》首次把它们纂集在一起,为训诂 应用提供方便。

(五)《尔雅》的编排原则

《尔雅》及后来的续广之作——”雅书“系列主要按事物类别分篇,《尔雅》将纂集材料分为  19 篇, 19 篇在编次时是把相关物类排在一起的。

知识点三   《方言》的作者、性质和编纂目的

(一) 《方言》 13 卷, 是汉代学者对各方言区活语言词汇汇集调查的总集, 作者一般认为是西汉末年的扬雄。

(二)扬雄自述《方言》本旨,可以得出 3 点结论

1.古今语与方言,是一致的,今之方言就是古语的演变或遗留,今之雅言就是古之方言的综合。

2.古代典籍(“旧书雅记”)即书面语言,都保留着古代方言的成分。就是说,经典文献中就有方言。《诗 经》有十五国风。《春秋》为鲁国史记,《公羊》为齐言之传·····都是方言。

3.古代的方言词汇不同,汉代有的相同了,因为相同了, 因此保留在“旧书雅记”那些不同的方言, 汉代人 不认识了,所以要为它们作解释。

(三)扬雄作《方言》的目的

扬雄作《方言》, 主观上就是为了给”旧书雅记不失其方“的古方言作注释, 说明它们的来源和意义关系。

(四)《方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从书名看,《方言》包括两部分内容: 绝代语释和别国方 言。

(五)绝代语释的内容角度

绝代语释指从历时角度对前代语言的解释

(六)别国方言的内容角度

“别国方言”指从共时角度对不同地域方言的解释。

知识点四   《经籍纂诂》的编纂者、内容和编撰目的

《经籍纂诂》 是清阮元在浙江督学时请几十位文士集体编写的一部字书。共 106 卷。成书于 1798 年(嘉庆 三年)。该书把有关经传的各家注释汇为一编,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 106 部,以一韵为一卷。虽只解释字义而不 注音,但对查找原书和研究古汉语还是有帮助的。

知识点五   《说文解字》的作者、编纂目的、体例及其所证明的理论

(一)《说文解字》的概述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 它集中了秦代规范的小篆、周秦时期的古文、籀文, 以形为纲,从 9353 正篆 中分析归纳出  540 部首, 以部首统系所从之字, “分别部居”,用“六书”的理论,分析字形来讲解字义、字 音,同时融会贯通经典中的大量训释,揭示了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集中体现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

(二)许慎的《说文解字》 的背景

许慎之所以作《说文解字》 ,有深刻的时代、学术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曾经焚灭经书,涤除旧典, 到 许慎所处的东汉中叶, 能够认识古文字的人已经极少, 当时社会通行的是隶书,人们就隶书字形随意讲解字义, 附会经典。

(三)许慎关于古文字的观点

许慎认为古文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为了纠正当时人们因不明字例之条而随意曲解字形的谬 误,许慎通过仍保持着原始造字意图的小篆来解说字义,条分缕析,证明了字义是字形的构造依据,字形可以反 映字义信息。

(四)许慎被誉为“五经无双”, 《说文解字》 训释对经籍阅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五)《说文解字》的编排原则

《说文解字》全书采用”分别部居“的方式, 将所收的 9353 个正篆归入 540 部首中, 这 540 部首是 540  个分类单位。540 部首在总体上又采取”据形系联“的方式关联在一起,即根据部首形体的相近、相关依次编排。

知识点六   《释名》的作者、编纂目的、体例及其所证明的理论

(一)刘熙作《释名》的目的

《释名》的作者是东汉刘熙, 刘熙作其目的是:对老百姓日常称说但不知其来源的语词进行探源。怎么探? 到音同、音近而意义相关的词那里去探。

(二)《释名》撰写声训的意义

《释名》撰写大量声训,既说明了事物命名的理据,同时也证明了以声音为线索探求名源的原理。

知识点七   《广韵》的编排原则

《广韵》将所收之字按声音分为 206 韵, 206 韵又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平声字多, 分为两卷, 所  以全书共五卷。这 206 韵与四声就是它的分类类聚单位。而每一韵内则采取”依韵归字“的办法,每韵所收的  字韵(包括主元音和韵尾, 不论介音) 和声调相同。韵内、再把声母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小韵“或”纽“。

知识点八      训诂专书的意义

训诂专书已经进入语言学范畴; 训诂专书具有工具书的功能

(一)如何在训诂专书中查找某个训释

训诂专书采取分类类聚与相关系联的原则将散见的训诂材料分层次纂集在一起,要想查找某个训释,只要根 据物类、义类、形体或声音这些类聚方法按图索骥就可以了。

(二)训诂专书已经进入语言学范畴

纂集使字、词、义脱离它所依靠的语言环境, 成为相互依靠的一群, 它显示语言系统,体现了综合研究的 趋势,非纂集类专书是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研究结果,本身就包含理论课题,这些都说明训诂专书已进入了语言 学范畴。在类聚材料的过程中,有时编纂者会对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 以使脱离语境的文意训释成为更具独立性 的词义, 这就是在做词义的整理工作了。训诂专书将训释从语境中剥离出来, 将同义、同类的内容纂集在一起, 就可以显示词汇的系统性, 这位为进一步综合考查和比较它们的异同提供了条件。

(三)训诂专书具有工具书的功能

工具书是把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用的图书。训诂专  书编写目的将散见的字、词、义、训类聚在一起,按照字形、字音、物类等属性编排,我们就可以通过字词的形、 音、义等属性找到要查到的内容。《说文解字》是通过分析字形以解释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的, 阅读古书和研究  词义的变化发展,就要了解本义, 人们往往以《说文解字》为依据。《广韵》是按韵编排的书, 当时是人们作诗  押韵的根据,相押的韵脚字必须在同一韵内,或在官方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内。现在,  人们利用《广韵》可以  研究中古乃至上古的语音, 更可以了解中古诗文的韵律。

(四)作为工具书,训诂专书与现代辞书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工具书, 训诂专书与现代辞书的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训诂专书是现代辞书的前身, 它们都可以作为阅读 古代文献的工具,这一点是相同的;并且,古代训诂专书的材料经常是现代辞书取材的来源,它们给现代辞书提 供的经验和方法是非常宝贵的,研究辞书学的人不可不对训诂专书给予特殊的关注。训诂专书又与现代的辞书有 很大的区别,从编纂整理语言文字的自觉意识与体例的细密程度来说,第一种目的是训诂专书低于现代辞书;而 从证实某种理论的明确目的来说,第二种目的的训诂专书则高于现代辞书。

(五)在词语的纂集和训释上,《方言》与《尔雅》的异同

在词语的纂集和训释上,《方言》与《尔雅》的类似之处: 每一条都是以一个通用词(或以一个母题)为主, 把若干词联系起来。主要的不同是,《方言》因为是对逐个词进行调查,所以具体说明它是何处方言; 它的用字  很多是具有标音性的。这些都是它的重要价值所在。

(六)纂集材料的形成方式

人们将散见的训释材料通过一定的方式类聚起来, 就成为纂集材料。

(七)理论系统的专著形成过程

在纂集的基础上再按一定的理论加以分析归纳,给予新的定义,就成为有理论系统的专著。

(八)训诂专书编排

1、基本原则

分类类聚与相关系联是训诂专书编排的基本原则。

2、训诂专书编排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训诂专书是按一定的原则编排起来的。纂集类的材料散见各处,非纂集类材料则属各门各类,训诂专书编排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过什么方式把它们类聚与系联在一起。

(九)分类与系联方法的选择原则

分类与系联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字词的形、音、义等都可以成为类聚与系联的方法,而具体采用什么方法, 则与要达到的编纂目的相关。

(十)黄侃的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 按其解释对象,分为哪三类

黄侃先生曾举出“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按其解释对象,分为三种:义书:《尔雅》《小尔雅》《方 言》《释名》《广雅》;形书: 《说文解字》 《玉篇》《类篇》;音书:《广韵》《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