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6

2024-09-02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819

【自考课程名称】训诂学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五部分   注释原理

◆ 模块一   字与词的关系

知识点一   词与字的含义以及古人对字词关系的理解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以它的字形将已具备语言、语义的词记录下来, 因而成为形、音、义的统一体。

由于古代汉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饰以单音词为主的,训诂材料又是针对书面文献的,因此我们所见到的 用汉字记录下来的训诂材料,绝大部分一字即一词,所以在古人心中, 对字词没有明确的区分。

知识点二   字与词的本质区别

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义的运用单位;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相对于语言中的词来说,字是第二性的。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知识点三   字词的对应关系

首先,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其对应关系有下列几种情况: 1.一个字记录一个单音词;

2.一个字记录多音词的一个语素;

3.一个字记录多音节语素中的一个音节; 4.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拼合。

其次,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能变化的。汉字一旦比较固定地记录了某一语词后,形音义关系是相对稳定的, 这样汉字才能克服时空的障碍,发挥作用。文献中用字统一、规范始终是主流。然而汉语词汇的音与义都在历史  的发展中发生变化,语言的变化常常会影响到汉字的变化。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系统, 有其自身不受语言制约的演变规律和使用规律。字词对应关系的复杂多变正是训诂学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语言  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清醒地认识字词关系,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知识点四   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对字词对应关系的影响

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 形成一字记录多词的现象。 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多词的现象。

因汉字存在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

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 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 或不相关。

知识点五   词义训释工作蕴含的基本道理的各个方面

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客观的对象即语言材料和主观的行为即注释工作两方面。具体说,注释的结果体现为 被训词与训释词(在义界的训释中则是被训词与义界)的关系,它们产生、存在的时地条件是不同的,外延和内 涵也不是等同的,被训释和训释词双方都存在着贮存义和注释当时使用义的矛盾:注释的语境类型有文义训释和 词义训释;注释的形式类型有直训和义界;注释的材料根据和目的类型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注释还存在着书 写形式与言语内涵的矛盾。注释原理就是要把这些关系和矛盾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从而有利于理解注释的工作和 利用注释的成果。

◆ 模块二   直训与义界的关系

知识点一   直训与义界的含义

古代训诂的形式,从训释词与被训词意义的对应关系,一般分为直训和义界。简单地说,直训就是单字相训, 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义界就是用下定义的形式,用一个短语或句子解释一个词。

知识点二   直训的形式

1.直训可以有并列式。从训诂的实质上说,直训的并列式就是面对同一个词的两个直训, 这种并列关系与单 字直训实质相同;直训的并列式中, 有一种变体, 即用对反的两个词并列起来表示一个最小的意义。

2.直训有否定式。

3.直训的并列式与否定式加起来,就有直训的否定并列式。

知识点三   义界的形式

义界有偏正式、否定式。

知识点四   直训与义界的关系

直训与义训注释形式不同,对词义的阐发也有简约和详细的区别。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但是作为对同样 对象的解释,直训和义界必然有其共同之处。直训只有一个(并列时可多个) 训释词,义界则有多个训释词;

1.义界的义值差和主训词两个部分, 用表示词的性质特点和概念的方式,界定了词义。那么,直训的训释词  有表示概念、所指的,有表示性质特点的、它们可以分别与义界的主训词和义值差对应。直训是表示概念、所指, 还是表示词义特点,是根据被训词的使用情况以及训释者的训释旨趣而定的。

2.义界和直训中两个成分的任何一个,都可以阐明被训词的所指,也可以阐明词义特点。从而,对直训和义 界,都不能只看形式, 要透过形式深入分析注释所阐发的意义内涵。

知识点五   否定词来帮助定义的三个原因或条件

1.训和被训都是当时最基本、常见的词,并且都是训诂中的基本、常用训释词(可称常训词) ,它们已经是 处在交流的最基本层次。即最明白易懂的层次,没有更底层、更明白的词语可以解释它们;

2.意义系统中有相应的对反关系,它们分别处于对反关系的两边,从而可以用相互的对立面说明对方; 3.在训释词系统中,“不~”是一个最小的意义单元, 它占据一个位置。

◆ 模块三   义与训的关系

知识点一   义与训的关系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义与训的关系, 大致地 说就是被训词与训释词或义界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义与训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有贮存义和使用义, 对使用中的词的训释指明其使用义,对语言材料库的词训释其贮存义;

2.训释的需要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差别导致理解的困难,所以, 义与训两者处在相对不同的语言系统中。

3.由于个人理解和水平的原因,对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训释,这是人为的原因,是读古人注释时需要了解 的,但不属于学科原理的内容。

知识点二   词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语义而言,词通常以两种状态存在:贮存状态与使用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的词义是不同的,使用状 态的词义更是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做出不同的训释, 因此,历代辞书中,词义和训释可能存在较复杂的现象, 或是同义不同训,反过来又形成同训不同义。

前人认识到贮存义与使用义及其各自训释的区别,从西汉开始, 训诂学就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即随文释义 的注释书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近代黄侃认为训诂专书的内容属于“小学之训诂”,而注释书属于“经学之训 诂”。

知识点三   贮存状态的词的特点及与其训释的关系

贮存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贮存状态的词义及其意 义训释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词义训释多是从词的理性意义出发,每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每个义项又都是 经过概括的。

知识点四   使用状态的词的特点

使用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 它不但有具体涵义和固定所指,还可 能带着说、写者个人的经验和感情色彩,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产生的具体的、特定的或临时的意义。对使用状 态的词的训释以传、笺、章句、义疏等多种训释形式出现,训释的目的在于沟通, 所训释的往往是词的具体义、引申义, 甚至是临时义,因而通常只适用于某一语言环境,不能普遍应用。

知识点五   随文释义的三个任务

针对使用状态的词义特点,随文释义的任务主要有三个:

(一)确定义项

大部分词在贮存状态时是多义的,当它们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时,仅使用诸多义项中的一个,其他义项被 排除。

(二)明确指向

贮存状态的词义由于是多次语言事实的概括,因而是广义的;使用状态的词义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 通常带 有单一的指向、具体的对象。

(三)陈述具体义值

指向单一的必然结果是含义的具体化,它与语言环境、甚至说写者的个人经验、感情都有更密切的联系。

知识点六   被训释词与训释词

文献注释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所以区别被训词和训释词的不同时地系统,才能对古人注释有 更准确的理解。

知识点七   上古的词汇与它的训释词

上古汉语的词汇是一个各阶层人士使用的, 经历时空积淀的、存在若干层次的系统。简单归纳如下:截面: 专门/基本层次;纵向:古/今层次;横向:方言/通语层次。用几百个常用训释词应对这个复杂的系统, 常用训 释词必然是同时居于截面的基本层次,又居于纵向的今语层次, 又居于横向的通语层次。即训释词具有基本性、 现行性和通用性。

知识点八   被训词与训释词的意义关系

训释词与被训词并不是等值的。它们的内涵有差异,从词源意义的揭示来说,被训词意象所表示的意义特征 被模糊、忽略了,训释词与之对应的是一个理性的、宽泛的意义类别。训释词的理性意义要比被训词宽大。被训 词往往是多义词,可以被不止一个训释词训释。训释词除了要分析它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还要分析它是在解释意 义,还是在说明现象。

知识点九   训释词的意义特性

1.常训词首先表示的是相当概括抽象的意义,与具体所指的意义相对。 2.常训词的意义在宽度上承载多个被训词的意义。

知识点十   训释词的义位

训释词可以包括相关的不同意义。关于被训词与训释词的关系,以及常训词的意义含量及其与被训词之间的 意义关系,可以归纳三个规律:

1.一个词可以被若干个常训词训释; 2.同一个常训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3.不同的常训词可以有相同的意义。

知识点十一   训释词应对被训词意义的原则

1.被训词与训释词相交的意义为被训义;

2.被训词与训释词相交的意义有常用义时, 此常用义是被训释的对象;

3.被训词与训释词相交的意义中有被训词的源义位,则此源义位是被训的意义;

4.同一个词在不同地方被同一个训释词训释,也有可能表示相关但不是相同的意义。

知识点十二   随文释义的注释书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两种体式的差异

随文释义的注释书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两种体式在训释词义的目的、方法和释词范围方面各有差异: 1.随文释义的注释重在沟通,通释语义的专著重在贮存。

2.训释方法方面,两种训诂体式共同使用直接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训释的方法、区别特征的比较方法、描写方 法等。二者的差异在于训诂专书更侧重于对词义由来的解释,重视形、音、义关系的分析; 而注释书重在解释具 体文句中的词义,因而更多采用较为简捷的直训方法。

3.就解词范围而言,训诂专书收录、解释的词汇是十分广泛的, 常用词更是主要部分;注释书解释的对象仅 是可能产生阅读障碍的词。随文而释的注释为训诂专书提供了大量的训诂材料, 是训诂专书搜集原始资料、概括 词义的基础。注释书中为确定义项而做的训释,很多可以直接用于贮存。为明确指向和具体含义而做的训释,一 部分经过概括也可以进入贮存。训诂专书对词汇贮存意义的训释, 则为社会使用提供了依据, 为词义演变历史的 研究提供了材料。因此,这两种训诂体式是互为源流, 相辅相成的。


◆ 模块四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

知识点一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

形训、声训和义训是从注释所根据或利用的不同材料线索, 以及注释的不同目的旨趣来分别的, 但它们又是 相互联系的。形训和声训是根据字词的外部形式。形训根据词所寄寓的字形结构,通过解释字义来解释词义,依 据的是汉字形义统一的原则;声训根据词的语音线索来解释词义,根据的是音义相关的原则。字形结构所表示、 象征的词义,与语音线索所表示、联系的词义,是不同性质的意义,但它们都是属于词的意义内涵的重要部分, 它们与用义训方式解释的义互为表里。原则上一个词同时可以进行形训、声训和义训,把三者得到的意义综合互 观,既分别又整体把握,才有可能接近词义的真实和全部。

知识点二   形训

(一)形训的根据与原理

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一般是说明本义的。形训反映了汉字形义统一的规律。早期汉字是根 据汉语的词义来构形的,汉字的形体在通常情况下与其所反映的词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使得通过字形来 探究和证明词义成为可能。

(二)形训与六书的关系

“六书”是根据古文字总结归纳的造字的法则,后人理解这些法则,就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和理论,从而有利 于通过分析字形掌握词义。“六书”中转注、假借不反映造字的字形结构。象形、指事、会意为一类, 它们都利 用所记录词义的某一具体方面来直接绘形,形与义的联系具体; 形声造字法自成一类,形声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 是间接的、带有概括性的, 而且是成批的。

知识点二   声训

(一)声训的根据与原理

声训就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用音同音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词的得名根据或词义内涵。古人声训的声音 根据可分为: 1.双声, 2.叠词, 3.声韵。皆有相同或相近关系。讨论声韵皆有关系的声训,这种声训,从词汇系 统的角度讲,就是同源关系研究。

(二)秦汉时期的声训的类别及其关系

这一方法萌芽于先秦, 汉代开始广泛使用。秦汉时期的声训从目的和内容分为三类:

1.理据声训。理据声训是推求词的理据, 即词义中有关词源学的内容。根据词的理据的性质和表现形式, 理 据声训可分源词声训和特征声训两种。

2.字用声训。字用声训解释字与字之间使用时的通假关系。 3.转语声训。转语声训解释同一个词的方俗或古今语转。

这三种声训,虽然都属于“因声求义”,但字用声训属于文献用字问题的探讨, 其余两种即理据声训和转语 声训,才属于同源词研究的范围。而秦汉声训中真正能反映同源词意义关系认识的则是理据声训。

(三)东汉末年《释名》所使用的声训

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全面使用声训方法说明词义。早期声训除了音同音近以外,缺乏其他根据。因此, 对同一词可能有若干种解释。早期声训不可能建立在自觉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不能算作严格意 义的声训。

知识点三   义训

(一)宋代“右文说”

宋代王圣美提出“右文说”,认识到通常在形声字字形右边的声符也表示意义。“右文说”注意到语音与语 义的联系,也反映了一部分汉字的声符表义现象, 有可取之处。但又存在严重的缺陷。

(二)清人对音近义通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清人在“右文说”的基础上摆脱了形体的拘限,研究语言文字本身音近义通的普遍现象和规律。其主要代表 人物有明末清初的黄生,清代的戴震、程瑶田、段玉裁、王念孙、郝懿行、黄承吉、陈澧等人。

(三)义训的根据与原理

不专门利用字音字形,直接考察、阐释词义内涵和外延,因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语言表达中的意义大致相 当,居同一层次的则可以相互替代,这种解释词语方法叫义训。义训以被训词的一个义项为单位, 目的在于揭示 和巩固词的客观内容。

(四)义训的词语关系

就词语关系而言,义训主要有以下内容: 以今语释古语。

以通语释方言。

以共名释专名,以专名释共名。专名所指事物有特别的属性,如果要阐释这种特别属性,需要较详细的义界, 而且有时需要进行辨析。用共名释专名,以上位概念释下位概念,现在看起来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对于  生疏的词,它起码给出一定的范围,避免与其他类概念混淆。专名是不等于共名的,以专名释共名必须根据具体  的语意。

以基本词语释专门词语。语言中常用的、词汇底层是基本词语,也是一般词语,专门、专科的词语属专门词。

(五)特征声训与源词声训的重要区别

特征声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双方音近义通, 它不表明或强调谁是源谁是流,这是它与源词声训的一个重要 区别。

(六) 理据声训、字用声训、语转声训的地位、关系

理据声训是寻求词语的命名缘由、根据。字用声训解决的是语言与书写形式的一个矛盾。转语声训解决的 是语词的时地变异。所以,这三种声训,虽然都属于后人所说的“因声求义”的内容,但字用声训属于文献用字 问题的探讨,其余两种即理据声训和转语声训,才属于同源词研究的范围。而其中,转语声训推求得到的, 是与 一个方言词对应的通语词或与一个古语对应的今语,被训释词与训释词之间的不同,是由于时地变化而导致的词 语形式的变化,意义上没有不同。所以,语转声训并未涉及对同源词意义关系的认识问题。秦汉声训中能反映对 同源词意义关系认识的,是理据声训,即理据声训中包括的源词声训与特征声训。

(七)词的理据的表现形式

词的理据可以分别为两种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的东西。一种表现形式是源词,即一个词所由派生的直 接源头。这种形式的声训,被训释词大多是名词;训释词大多是动词、形容词、也有名词。我们把这种形式的理 据声训称作源词声训。词的理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词的抽象的事物特征。词义所表示的事物不同而其中的形状 特征相同,音义相通。我们把这种揭示词义特征的理据声训称特征声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