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二章 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
节 | 知识点 | 主观题 |
第一节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 | 疏不破 注★★ | 疏不破注(名词解释)唐代义疏遵循的原则,它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 发,但不能另立新说,只能墨守旧说。 |
征引类★ | 征引类(名词解释)征引的训诂体式是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 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 |
章句★ | 章句(名词解释)训诂学术语之一,指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串讲文义。 |
音义之 间的关 系特征★ | 概括说明“音义之间的关系特征”。(简答题)主要有六方面: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 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约定性:音义之 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使用语言 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回授性:早起的音义关系对后起的音义关系 产生“回授”作用。延展性:同一事物名称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 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类聚性;认识类聚性,有利于语源 的探求。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 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
第二 节 | 析言★ | 析言(名词解释)相对于“浑言”而言,指分析地说,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区别义时所用 |
随文 注释 训诂 材料 的内 容 | | 的术语。 |
| 讲解实 词的特 殊用法★ | 《孟子 ·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注释:朝是朝见。”这条注释准确吗?为什么?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简答题)不准确。这里的“朝”其实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朝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 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 原、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
| “词义褒贬”的语言因素★ | 什么是“词义褒贬”的语言因素?(简答题)由于语言内部本身的因素造成词义褒贬变化的内在原因或主体用词 指导思想的原因,常见有:(1)词义的变迁;(2)上下文的感染;(3)修辞手法的影响。 |
| 貌 ★ | 貌(名词解释)训话学术语之一,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的样子”它的基本格式为“某,某貌”,有时也用“…… 之貌”。 |
| 词义的理性引申★ | 什么是“词义的理性引申”?包括哪些类型?(简答题)它是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了引 申义。类型如下:(1)因果引申;(2)时空引申;(3)反正引申;(4)虚实引申。 |
第三节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解读 | 训条★ | 训条(名词解释)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项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 一段注文可以包含若干个训条,训条中的被注释项(注释对象)有 时可以承接原文而在注文中不明确出现。 |
第三章 训诂专书
节 | 知识点 | 主观题 |
第一节 训诂 专书 的目 的、 性质 和意义 | 训诂专 书★ | 训诂专书(名词解释)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目的、体例,集中而系统地解释字 词的形、音、义的专门著作。 |
《经籍 纂诂》★ | 《经籍纂诂》(名词解释)清阮元编,106 卷。它广泛汇集经传原文中的训诂材料、对经传的 注释以及以往纂集专书中的训释,并且完全保持了训释在原典籍中 的面貌,极大地方便了经学小学研究。该书是典型的集合贮存型的 训诂专书。 |
历史上 对《尔 雅》的 | 说明历史上对《尔雅》的注释情况。(论述题)注释《尔雅》的,自东汉至晋,有汉代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 十余家。而流传到现在的,只有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昺 |
| 注释情 况★ | 《尔雅疏》与郭璞注合为《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本)。清代研究 《尔雅》的人很多,成就最大的是邵晋涵和郝懿行两人。邵晋涵的 《尔雅正义》着重校正文字,采录古注,以古书证《尔雅》,对郭注 邢疏有所补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训诂,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求词源。王念孙作《尔雅都 注刊误》。 |
| 《 方 言》作 者、成 书过程★ | 说明《方言》作者、成书过程,论述其历史影响。(论述题)《方言》作者与成书过程:周秦时代每年八月派遣輶轩之使到 各地采集方言,回来加以编纂,藏于密室。秦亡以后,这些采集来 的资料逐渐遗失了。扬雄很喜欢爱方言,曾利用孝廉和士兵们集中 在首都的方便,广泛进行调查访问,积累了可观的材料,历时 27 年,写成了《方言》。《方言》全称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绝代语释”是书的内容之一,“别国方言” 则是书的主要内 容。价值与影响:它保存了两汉丰富的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 同,探讨古音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可以使我们从侧面了解 当时的社会现实,知道今天的某些词语有不少古代的成分;扬雄实 事求是调查人民语言的精神和研究语言现象的先进方法对今天的研 究仍有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