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1. 古希腊美学的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
2.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3. 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这在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4. 经验主义美学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休谟,他的主要特点是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 动。
5. 现代美学在审美经验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的分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可以划分为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
6. 西方现代的人本主义美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直观主义和解释学这两在传统。
7. 审美经验的性质。
(1) 审美经验在根本上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 生实践,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实践相统一的。这就决定 了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
(2) 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3) 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审美经验 帮助人们净化自身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首先水平,从而对人们的人 生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8. 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 重要形式。
9.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直观性、非功利性、超越性。
10. 直观:在汉语中通常被看做感性认识的同义词,《辞海》对该词的注释就是:“即感性认识, 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其特点是生动 性、具体性和直接性。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 质。因此要真正认识事物,必须由生动的直观进到抽象的思维。”
在西方思想中,直观还有另一种更为常见的含义,指的是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 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11. 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不是抽象思维,直接而非间 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呈现 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12. 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
审美经验之所以具有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 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 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其次,从审美主体和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人 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 损害或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13. 审美经验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1. 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几种基本要素。
2. 感知:感知活动实际上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知 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不过,在具体的经验活 动中,感觉和知觉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
3. 与一般的感知活动相比,审美感知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特点。
首先,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具有自己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特点。审美感 知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其次,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高度社会化了的审美感知已经具有了智性的因素,能够 积极地对对象的属性作出自己的选择。这是因为,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要求人们 能够敏锐地把握到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而这种形式无疑又是千变万化、神妙莫测的。
再次,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概念。所谓完形乃是格式 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人的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这包含着两方 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的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相加,而是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对象 的;另一方面则是指知觉活动总是倾向于通过修正和改造感觉材料来把握对象的完整形式。格 式塔心理学认为,有人的知觉能力和对象的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对应关系,正是这种关 系使主体与对象之间获得了统一。
4. 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处于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状态下的经验。
5. 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其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又可以划分为接近 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想象的高级形式则包含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形式。
6. 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形式。它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 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7. 在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
8. 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9. 主观论者对于情感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观点的主要代表是里普斯的“移情说”。
10. 移情说:是主观论者对于情感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 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 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11. 同构说把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其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
12. 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
(1) 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由于在反思判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而必 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 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
(2) 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14. 在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感知是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
15. 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是同化一调节规律。
16.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思想。
在皮亚杰看来,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 一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 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 知图式。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 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审美经验可以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 评价阶段。
2. 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3. 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起关键作用的是审美感知。
4. 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起关键作用的是审美想象。
5. 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 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