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
1. 美育的特点有: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2. 结合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具体阐述美育的基本特点。
(1) 诉诸感性
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 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 的目的。
①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在对人进行感化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 的感性形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育就是使人
“乐”的教育,美育是在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前提下感化人。
②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
③美育的过程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
(2) 潜移默化
美育主要是一种“化育”,中国古人虽有儒、道、禅之别,但其美育思想在这一点上 却是一致的。
(3) 能动性
在美育过程中,审美主体不只是被动地受到感发,而是有着能动性与创造性。
3. 化育:强调美育对于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熏陶和浸 染,审美主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
地影响着精神生活。
4. 在中国古人看来,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
1. 美育有怡情养性和化性起伪的作用。
2. 化性起伪:是荀子在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时所提出的,体现了美育的功能,即美育以情感 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性,从而改造人自身的弱点,使其健康发展。
3. 怡情养性:美育的功能之一,指美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感化人,影响人,使人们的修养达到 理想的境界。
4. 美育与道德制欲的关系。
(1) 美育体现着以道德制欲的原则。道,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欲,指人 的感性要求和欲望。以道制欲即通过生命的原则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 感化。
(2) 以道制欲是通过人情之常的途径对人进行造就的准则。
第五节 美育的目的
1. 美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
2. 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 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