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六章 鲁迅的杂文
鲁迅一生共创作杂文 700 多篇,结为 16 集,约 135 万字,在其 170 万字的全部著作中,占 将近百分之八十。
第一节 鲁迅杂文的文学史地位
鲁迅杂文的文学史地位:鲁迅通过一生艰苦卓绝的实践,创作了大量的杂文精品,在我国现代文学百花园的杂文领域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鲁迅杂文的中、外艺术渊源:鲁迅的杂文出色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散文中的杂文因素。以《庄 子》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对于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无疑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鲁迅是继承我 国古代散文、杂文的光辉榜样;鲁迅的杂文之所以特别丰富、脱俗,其重要原因是它深深地扎 根于我国古代散文的土壤之中。鲁迅的杂文也取法、借鉴了外国散文中类似文体的艺术经验。 英国的随笔, 日本的小品,德国尼采的格言,俄国屠格涅夫的散文诗等,都对鲁迅的杂文创作 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鲁迅的杂文理论:鲁迅在创作杂文的同时,十分注意总结和建立杂文艺术的理论体系,除 了在每一个杂文集的前言、后记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杂文理论以外,还写了许多关于杂文艺术 的专论,如《小品文的危机》、《小品文的生机》、《杂谈小品文》、《做“杂文 ”也不易》、《徐懋 庸作〈打杂集〉序》等。鲁迅建立的杂文理论相当丰富而完整,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其一, 杂文是“ 匕首 ”、是“投枪 ”,而不是“小摆设 ”,具有独特的战斗性;其二,杂文不仅以理服人, 而且“移人情 ”,以情动人,无论议论还是描叙,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其三,杂文中常须塑造 形象,其方法“常取类型 ”;其四,杂文,在内容上是“纵意而谈 ”,在形式则灵活多变,写法 上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皆成文章。
鲁迅杂文是展示“时代眉目 ”的“诗史 ”: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 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凡在中国现代史上被大书特书的社会动向和事件,乃至国际范围内的 若干动向,在鲁迅的杂文中都有及时的反映和精辟的评述。鲁迅的杂文几乎是一部生动形象的 中国现代史)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再次,鲁迅的 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最后,鲁迅的杂文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 验。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 ”,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 史 ”。
第二节 鲁迅前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鲁迅的前期杂文是指写于 1918 年至 1926 年间的杂文,主要收入《热风》、《坟》、《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中。这些集子的名称都有深刻的寓意:
《热风》:指作者改革愿望之“热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社会环境之“冷 ”;冷冽的环境催发 了“热风 ”,其中颇含辩证法则。
《坟》: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华盖 ”为名,含有自嘲、反讽之意。
《我之节烈观》:(写于 1918 年 7 月)批判了以封建“节烈 ”观念为集中表现的封建伦理道 德,提倡以平等、民主为核心的新道德。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写于 1919 年 12 月)主要批判封建孝道和父权观念,提倡以“儿 童本位 ”为代表的平等、民主、进化的思想。
《娜拉走后怎样》:(发表于 1923 年 12 月)看到了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不可分 离的关系。
《智识即罪恶》;对反改革势力为了维持愚民政策,诋毁西方科学的险恶用心和浅薄花招作 了形象的揭露。
《春末闲谈》、《灯下漫笔》:批判愚弱的国民性。 《估〈学衡〉》:对“学衡派 ”攻击新文学的回击。
《答 KS 君》、《十四年的“读经 ”》:对“ 甲寅派 ”复古行为的揭露。
《无花的蔷薇之二》、《记念刘和珍君》:斥责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的凶残 ”,揭露为政府 当局辩护的文人即“流言者的卑劣 ”,并深刻总结斗争经验,表现出不妥协的韧性战斗精神。《论 “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深刻地总结了历史上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血的经验教训,提出“痛打落 水狗 ”的重要原则。
鲁迅前期杂文主要内容特点:(1)批判封建道德,宣扬民主思想;(2)批判封建迷信,提 倡科学精神;(3)批判愚弱的国民性,启发国民觉醒;(4)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5)反 对北洋军阀政府及为其辩护的文人,总结斗争的经验与教训。
鲁迅前期杂文对愚弱的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写了许多杂文批判愚弱的国民性的种种表现: 其一,盲目自大;其二,瞒和骗;其三,满足于“暂时做稳了奴隶 ”的现状;其四,即便不满于奴隶地位,也只图消极泄愤。鲁迅还挖掘出导致国民愚弱的原因:首先在于封建的等级制度; 其次在于封建“文明 ”的统治。鲁迅还一再启发国人觉醒,鼓励人们奋起反抗。
鲁迅前期杂文中对复古派所作的斗争:1919 年以林纾为代表的“ 国粹派 ”攻击白话文,鲁 迅在《随感录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中揭露了他们对待白话态度的虚伪相;1921 年以吴宓为 代表的“学衡派 ”攻击新文学,鲁迅在《估〈学衡〉》中予以回击;1925 年,以章士钊为首的“ 甲 寅派 ”充当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鲁迅写了《答 KS 君》、《十四年的“读经 ”》等文予以揭露; 1923 年,在胡适支持的“整理国故 ”运动中,鲁迅撰写了一系列杂文剖析这一运动的实质与危 害。
第三节 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鲁迅的后期杂文指的是写于 1927 年至 1936 年间的杂文。这些杂文集的名称也有一定的寓 意:
《而已集》:包含着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指斥和抗议。
《三闲集》:对成仿吾错误指责鲁迅为“有闲阶级 ”的反讽。 《二心集》:表示自己是反动统治阶级的“逆子贰臣 ”。
《南腔北调集》:表示决不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闲文人同腔合调。 《伪自由书》:对国民党反动派钳制人民言论自由的揭露。
《准风月谈》表示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高压政策的反抗。 《花边文学》:有对攻击者加以揶揄的意思。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且介亭 ”意为“半租界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愤怒声讨国民党反动派扼杀左翼文学,屠杀左翼革 命作家的残暴罪行,全面揭露反动当局种种卑劣的手段。
《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向世界揭露暴行的真相。
《为了忘却的记念》:再次谴责刽子手的血腥罪行,赞扬先烈的高贵品质。
《答国际文学社问》、《“友邦惊诧 ”论》、《文章与题目》: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外消极抵抗, 对内积极反共的丑恶行径。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与命运》:揭露“民族主义文学 ”充当国民党反动文艺别动队的本质。 《“硬译 ”与“文学的阶级性 ”》:批判梁实秋竭力鼓吹的“人性论 ”。
《论“第三种人 ”》:指出“文艺自由论 ”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的。 《小品文的危机》:批评林语堂“性灵说 ”的理论。
《文艺与革命》:对如何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作出了颇有说服力 的分析。
《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批评以“辱骂 ”与“恐吓 ”代替战斗的不良风气。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对自己创作经历的总结、回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谴责当权者的屈膝投降,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并不失 掉自信力 ”的仁人志士。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揭露托派用心,公开赞扬“毛泽东先生们 ”的理论。 《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鲁迅后期杂文主要内容特点:(1)愤怒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祸国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 略罪行;(2)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斗争;(3)大力倡导和扶植左翼文艺;(4)歌颂中国共产 党并庄严地宣示自己的政治信仰;(5)丰富、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 ”和“文明批评 ”。
鲁迅后期杂文对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卖国罪行的揭露:鲁迅写了大量的杂文揭露国民党反动 派对外消极抵抗,对内积极剿共的丑恶行径。写了《答国际文学社问》、《“友邦惊诧 ”论》、《文 章与题目》等杂文予以揭露与声讨。
从鲁迅后期杂文看鲁迅对左翼文艺的倡导和扶植:鲁迅作为左翼文化的英勇旗手,扶植左 翼文艺有多种途径:其一,在 1928 年的“革命文学 ”论争中,鲁迅尽管是“革命文学 ”倡导者 的论敌,但他却在《文艺与革命》等文中对如何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 其二,从“左联 ”成立之日起,鲁迅即为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三,为了扶植青年作家队伍,繁荣左翼文学的创作,鲁迅替许多青年作家的作品撰写过序言。其四, 鲁迅常常总结、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回答、总结与创作、翻译有关的问题,为左翼文学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与理论。
第四节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如何理解鲁迅杂文集中所收文章的文体:鲁迅的各种文体合在一起成了“杂 ”的文章,并 非现在的文体概念上的杂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 样性;(6)常用曲笔。
鲁迅杂文的讽刺手法: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
鲁迅杂文的“ 曲笔 ”:曲笔是杂文常用的手法之一,而鲁迅用得更多,更“ 曲 ”,这与他所 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使用曲笔,增添了读者对鲁迅杂文阅读、理解的难度,但也给鲁迅的杂 文艺术增添了特异的光彩。
鲁迅杂文的形象性含义及手法:杂文的形象性也就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也可以说是形 象化地说道理。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比喻;其二,说故事;其三,生 动地描叙完整的日常生活现象或情景,突出其象征意义,催人联想,发人深思;其四,描摹零 星的人物神情、事态、情景,插入说理之中。鲁迅杂文形象化的手法多样,运用灵活,与论证 说理融为一体,使抽象的道理显得新鲜活泼,生动感人。
鲁迅杂文的抒情格调:鲁迅杂文一向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常常运用各种抒情手段,造成 丰富多变的抒情格调。在大多数情况下,鲁迅的感情并不外溢,而是蕴藏在论述、描叙之中。 有 时直抒胸臆,怒不可遏,愤怒的激情如火山爆发的熔岩。有时虽然也直抒胸臆,但却是抒发对 友人、对先烈的无限崇敬、深深怀念之情。有时通篇如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