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二、名词解释题
1、阿 Q 现象:它所包含的社会思想内涵是极其广阔的,从这一现象中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仍然起着潜在 支配作用的落后文化意识。如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所反映的文化传统的落后面,阿 Q 的恨洋鬼子等所反映出 的盲目排外的文化心态,阿 Q 的恨尼姑、恨和尚等所反映出的中国人的人生哲学的潜隐意识,还有阿 Q 的 “革命理想”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帝王情结”等等。 P16
2、五四文学革命:指从 1917 年初至 1919 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 革。1917 年 1 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2 月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 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P44
3、《语丝》/语丝体:1924 年成立的语丝社,创办《语丝》杂志,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
语堂、孙伏园、川岛等,鲁迅被称为“语丝派 ”的主将。《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了生动、 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P48
4、莽原社:1925 年成立,鲁迅是发起人和领导者。主要成员除鲁迅外,还有高长虹、向培良、荆有麟、 韦素园等,该社创办了《莽原》杂志。《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语丝》站在一条战线,向 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P48
5、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 1930 年 3 月 2 日成立于上海。主办《萌芽》《北斗》《前哨》《文学月报》等刊物。积极组织左翼文艺创作,培养 青年作家,对国民党政府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进行了有力的斗争,推动了革命文艺运动的深入发展,在 当时文化战线上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1935 年底解散。 P60
6、民族魂:在鲁迅的棺木上覆盖着一面神圣洁白的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这三个黑色大字,它郑重宣 示:鲁迅的一生卓越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鲁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鲁迅的 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上,鲁迅的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前进。 P66-67
7、国民性:鲁迅最早在《摩罗诗力说》 中两处使用“国民性”一词。鲁迅所提的“国民性”问题, 一般是 指一定历史时期国民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也就是民族性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他谈“国民性”时总是 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来考察的。 P80-81
8、精神胜利法:以夸耀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来掩饰当下的落后现状,甚至 以丑恶骄人,以“国粹”的 “祖传老病”为荣光,只要是祖传的,哪怕是疮疤,也“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这体现了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阿 Q 正传》中的阿 Q,是“精神胜利法”的集中代表。P82-83
9、道士思想:鲁迅所谓的道士思想,不是整体的“道教”思想,它不包括道教中形而上的思想理论,而主 要只是指道教中形而下的“方士”思想。鲁迅指出,“方士的最高理想是仙道”。这个“仙道”实质上是 极端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体现。P116
10、国民文术: 1913 年,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提出: “ 国民文术, 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 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鲁迅所 列的“国民文术 ”的内容,属于民俗文化内容。这篇文章, 曾被许多民俗学家认为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民 俗学”的文章。P124
11、力之美:是鲁迅对艺术美审美形态的认识,是一种崇高、伟美的艺术形态。崇高,也有称作雄伟、壮 美、伟美的,亦即中国美学思想史上所说的 “阳刚之美” 。艺术的崇高,是指艺术作品中,不但显示出一 般的美,而且还带有一种特殊的威力,能引起人们的敬畏、赞叹和紧张的情绪,使人们产生一种高居于平 庸和渺小之上的感情,催人奋发,促使人们去同卑鄙的事物进行斗争。P143
12、笑中有刺:鲁迅曾用“笑中有刺”四字, 对讽刺的美学特征作了最精确的概括。这里包含着两个方面 的意思:第一,对丑恶的事物进行的鞭挞、贬斥是通过“笑”来体现的,“以笑叱正世态”,通过所引起 的“笑”来达到批判时弊、发人深思、引起疗救注意的社会效果。第二,既然是笑中有“刺”,那么在对 “隐情”进行揭露时,就必须具有尖锐性,不调和,不折中,不遮掩,不姑息,以匕首般的锋利,“撕得 鲜血淋漓”,“使麒麟皮下露出了马脚”,“露出真价值来”。 P149
13、《呐喊》: 是鲁迅第一个小说集。1923 年 8 月出版。收入 1918 年至 1922 年所写的 14 篇小说。 (初版 时收入 15 篇,1930 年 1 月第 13 次印刷时将《不周山》抽出, 后转入《故事新编》, 改题《补天》)。《呐 喊》中的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与“五四 ”的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 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描写了劳动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不幸,揭 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P45、233-234
14、《彷徨》: 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 1924 年至 1925 年所写的 11 篇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 上》《孤独者》《伤逝》等。这一时期,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所以精神上有“寂 莫”“彷徨”之感。这些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 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P45、234
15、《故事新编》: 共收八篇小说,写作时间 从 1922 年到 1935 年,历时十三年。 《补天》《奔月》《铸 剑》写于 1922 年至 1926 年,是鲁迅前期的作品; 《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写于 1934 年至 1935 年,是鲁迅后期之作。 P267
16、《热风》: 鲁迅的杂文集。《热风》指作者改革愿望之“热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环境之“冷 ”; 冷冽的环境催发了“热风”,其中颇含辩证法则。P308
17、《野草》:共收写于 1924 年 9 月至 1926 年 4 月的散文诗 23 篇,这些作品曾陆续发表于《语丝》周刊; 1927 年 4 月在广州编定,并写《题辞》 。P335
18、《过客》: 《过客》 是《野草》的代表作。这是个诗剧。作品主人公过客是一个坚韧不拔的探索者的 形象。P344
19、《朝花夕拾》: 鲁迅称《朝花夕拾》的素材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所以该集所收,均属回忆散文。 这些作品写于 1926 年 2 月至同年 11 月,共 10 篇,曾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总题目为《旧事重提》, 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P357
20、“活剥”古诗: “活剥”一语, 出于《文子》 :“其文好者皮必剥。”后人遂称模仿别人的诗文形式 为“活剥”。“活剥 ”的古诗,都被巧妙地注入新意, 以 “古今杂糅 ”的风致呈示了独特的讽刺力量。 P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