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2

2024-09-13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27039

【自考课程名称】鲁迅研究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 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 1898 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鲁迅 ”是他 1918 年 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起用的笔名,“鲁 ”取自母姓。鲁迅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诞生于浙江绍 兴。1936 年 10 月 19 日凌晨辞世于上海。

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的经历,直接地促成了他从小就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其一,家庭的变 故使鲁迅目睹旧社会的腐败,对上层社会产生了极端的憎恶;其二,鲁迅从小就与农民亲近, 与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熟悉农民的生活,并同情他们的不幸;其三,鲁迅从小接触民 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 ”的书籍,一方面使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社会,接受了文学的熏 陶,另一方面则更激起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鲁迅从小受到祖母、母亲和“长妈妈 ”的影响。于 7 岁开蒙,12 岁到“三味书屋 ”读书(塾 师寿镜吾)。在南京,鲁迅学习到了新鲜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的 影响。

1898 年 5 月,鲁迅以“周树人 ”的名字,进入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翌年,他考 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学校开设了许多介绍自然科学的课程;阅览室还有梁启超主 编的《时务报》等。(在南京,鲁迅读了《天演论》。)鲁迅在这里学到了前所未见的自然科学知 识,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接受了进化论思想。1902 年,鲁迅毕业于路矿学堂。在日本,鲁迅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先是选择了“医学救国 ”这一人生道路。

鲁迅先在东京弘文书院学日语,1904 年秋季,进了仙台医专(这里有对他寄望颇高的藤野 严九郎先生)。

在东京,1908 年直接就学于章太炎先生,在政治观念、学术思想上都深受其影响。另一方  面,他潜心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提倡文艺,并曾创办刊物,取名《新生》。从 1907 年开始, 在河南留学生所办的杂志《河南》上发表文言论文(其中,《人之历史》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  论;《科学史教篇》介绍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并从科学哲学的高度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 《文化偏至论》批判了维新派的“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 ”;《摩罗诗力说》介绍  和赞扬欧洲文学史上“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此外,鲁迅还  与周作人翻译了许多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于 1908 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 二册。

鲁迅这一阶段的思想历程终结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爆发之后。

1911 年冬,鲁迅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作品描绘辛亥革命前夜社会动荡中农村各阶层人 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初步表现出反封建的精神和讽刺的艺术才能。

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首先,鲁迅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十分顽固并且 狡猾,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他们的打击却软弱无力;其次,鲁迅发现革命党人自身缺乏 革命的彻底性,革命成功后很快就腐化倒退了;再次,鲁迅还发现革命党人不去发动群众,以 致革命到来时群众对革命全无所知。

第二节 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915 年 9 月,陈独秀等人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 烈的以“ 民主 ”与“科学 ”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1917 年 1 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 良刍议》,2 月,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四文学革命 拉开了序幕。1918 年 5 月,鲁迅在《新青年》上以“鲁迅 ”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

“五四 ”前夕至大革命期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业绩:第一,鲁迅创作了 大量的小说、杂文,集中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 ”时代精神,卓越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

绩。第二,鲁迅积极参加对封建复古派的思想斗争,痛打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 ”。(1919 年与 林纾为代表的“ 国粹派 ”,1921 年与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 ”,1925 年与以章士钊为代表的“ 甲 寅派 ”等复古派别展开论争。20 年代中期与胡适支持下的陈西滢、徐志摩、唐有壬等“现代评 论派 ”展开论争。)第三,在爱国群众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中,鲁迅全力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 斗争,捍卫新文化统一战线思想上的纯洁性。第四,鲁迅带领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办新文学 杂志,组织新文学社团,扩大新文学的阵地,壮大了新文学的作家队伍。

1924 年成立语丝社,创办《语丝》杂志,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 伏园、川岛等,鲁迅被称为“语丝派 ”的主将。1925 年成立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鲁迅是发起人 和领导者(莽原社主要成员还有高长虹、向培良、荆有麟、韦素园等,所创办《莽原》杂志提 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未名社成员还有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是一个 着重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他到厦门大学任教后,支持厦门和厦大的 青年成立文艺团体“泱泱社 ”和“鼓浪社 ”,出版文学刊物《波艇》和《鼓浪》。

《无花的蔷薇之二》(称 1926 年 3 月 18 日是“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表示“血债必须  以同物偿还 ”)、《论“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 ”的革命口号)、《纪念刘和珍君》 (高度赞扬死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意义)、《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惊  人的洞察力)。

1926 年 8 月,鲁迅将写于前两年的 11 篇小说结集,题名《彷徨》,扉页上引有屈原《离骚》 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33 年他曾写《题〈彷徨〉》一诗,可以视为对  上述题句的阐释:“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1924 年至 1926 年间鲁迅在彷徨中求索而获得的新的思想认识:第一,他对各社会阶层在中 国革命中作用的认识更清楚了;第二,他对中国革命道路与方式的理解逐步明朗了;第三,他 对自己的思想状况更为了解了。这一切表明,鲁迅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观察 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指南,标志着鲁迅思想开始了新的飞跃。

第三节 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给鲁迅以极大震动的“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是作为鲁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左翼文化英勇 旗手的起点。

促使鲁迅完成思想转变并趋向成熟的原因:首先,触目惊心的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 论,确立了阶级论;其次,鲁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使自己的信念、思想在理论 上趋于完备并实现升华。总之,血写的事实,系统的理论研讨,终于使鲁迅实现了从革命民主 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飞跃。

《答有恒先生》(包含着对自己以往的思想、信念,经过无情解剖,发现严重弊端与错误以   后的惊讶和自悔)、《惯于长夜过春时》(纪念牺牲的“左联 ”五烈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和前驱的血》(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屠伯们杀戮革命作家的罪行,热情讴歌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在腥风血雨中诞生)、《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应史沫莱特之约,将国民党当局的暴行公之   于世界舆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一针见血地指出,“左翼 ”作家其实是很容易成为   “右翼 ”作家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公开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 ” 团结抗日的理论)。

鲁迅与“左联 ”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及陈赓、瞿秋白、方志敏 等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

鲁迅还参加了多个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反帝反战、争取民主自由的群众团体,如革命 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积极参与这些团体发起组织 的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暴行的活动。

对于 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鲁迅一方面撰文揭露其帝国主义面目和野心,一方 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策,歌颂党领导的民众抗日斗争。1936 年初,中国工农红 军东征获得胜利,鲁迅闻讯,立即致函表示祝贺。面对托派分子的挑拨,鲁迅愤然写了《答托 洛斯基派的信》,公开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 ”团结抗日的理论。

1930 年,鲁迅与“ 民族主义文学 ”(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黄震遐 等)展开论争,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统治的愤怒,他写了《“民族主义文学 ”的任务和命运》等文章,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他们的反动实质。1928 年,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 ” 进行论争。1931 年与以胡秋原为代表的“ 自由人 ”、1932 年与苏汶(杜衡)为代表的“第三种  人 ”论争,鲁迅写了《论“第三种人 ”》、《又论“第三种人 ”》等文,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想当  超阶级、“非政治 ”、“为艺术而艺术 ”的绝对的“ 自由人 ”与“第三种人 ”,是不现实的。

鲁迅十分关心左翼青年作家的成长,他将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叶紫 的《丰收》编入特意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 ”,并分别为之作序。此外,鲁迅还撰写了《徐懋 庸作〈打杂集〉序》、《白莽作〈孩儿塔〉序》等。

“两个口号 ”的论争:1936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文艺界的基层组织根据第三国际中共 代表王明的指令,决定解散“左联 ”,着手筹建文艺界联合抗日的团体,负责人周扬等人提出了 “ 国防文学 ”的口号,作为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口号。鲁迅为了弥补“ 国防文学 ”口号的“不明 了 ”之处,他与冯雪峰、胡风一起商定,提出了“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的口号。于是, 上海左翼文艺界内部发生了一场很不愉快的关于“两个口号 ”的论争。

1928 年至 1936 年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战斗业绩的几个方面:第一,鲁迅赞同中国共产党的 意见,参与筹建“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并为“左联 ”的健康成长而不断对之纠偏反正;第二, 鲁迅坚持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为左翼文艺的发展扫清道路;第三,鲁迅继续创作大量的文学 作品,发展了“五四 ”文学的成果,成为左翼战斗文学的光辉典范;第四,鲁迅还致力于翻译、 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和苏俄等国家的进步文学作品,为左翼文学的发展“窃得火来 ”,提供 借鉴;第五,鲁迅为壮大左翼作家队伍而继续热心扶植青年作家、艺术家;第六,鲁迅再次响 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自觉地加入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并为统一战线的建立,从理论上、组 织上作出贡献。总之,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在文化战线上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英 勇奋战,无愧为左翼文学英勇的旗手。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4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1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密训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密训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密训1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5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4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1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填空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单项选择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双项选择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述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8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7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6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5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4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3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2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1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0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9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8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7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6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5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4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3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2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9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8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7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6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5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4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