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5

2024-09-13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27039

【自考课程名称】鲁迅研究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五章 鲁迅的小说

第一节 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鲁迅创作白话小说之前的小说创作概况:1903 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翻译了文言小说《斯 巴达之魂》;1911 年冬,鲁迅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

鲁迅用白话创作小说开始于 1918 年 5 月。其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结集为《呐喊》和《彷 徨》;后来所写的取材于历史、神话和传说的作品,则结集为《故事新编》。

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小说,是鲁迅作为伟大文学家的奠基作品。鲁迅小说应时而出, 在很短的时间里,在思想与艺术两个方面都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登上了世界小说艺术 的峰峦,对我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成熟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迅凭他为数不多的小说, 牢牢地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所占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历史地位。鲁迅小说充分发挥了推 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思潮、流派的典范,并完成了对中 国传统小说的革命,为中国现代小说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

鲁迅小说创作的历史使命感:鲁迅小说肩负起以文学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使命。首先,鲁 迅更新了小说观念,确立了利用小说“来改造社会 ”的创作目的;其次,鲁迅的小说是彻底的 面向现实的;再次,鲁迅的小说传达着时代的最强音。

鲁迅对创作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贡献:鲁迅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 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 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 ”,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 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 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 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 深情挚。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 Q 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 极大的普遍意义。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 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第二节 《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呐喊》收入 1918 年至 1922 年所写的 14 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为《呐喊》,意思是 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听“前驱者 ”的“将领 ”而“呐喊几声 ”。《呐喊》中的小说具有充 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与“五四 ”的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这些作 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描写了劳动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不幸, 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彷徨》收入 1924 年至 1925 年所写的 11 篇小说。《彷 徨》的反封建内容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这些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 更加细致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沉浮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 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狂人日记》“吃人 ”主题在《呐喊》、《彷徨》其他各篇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得到 了延伸与扩展。从“吃人 ”的手段来说,有用“钢刀子 ”杀人的,也有用“软刀子杀人 ”的; 就“吃 ”的对象来说,鲁迅展现了广泛的社会阶层和多样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孔乙己》和《白 光》展示了封建社会下层旧式知识分子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吃 ”的命运,《阿 Q 正传》、《药》、《故 乡》、《明天》、《祝福》等篇广泛地描写了各类劳苦大众被“软刀子 ”杀害的残酷情景,鲁迅笔 下的劳动妇女的命运特别值得注意。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夏瑜、华老栓夫妇、华小栓)、《白光》(陈士成)、《故乡》 (闰土、杨二嫂)、《阿 Q 正传》、《祝福》(祥林嫂、鲁四老爷)、《明天》(单四嫂子、宝儿)、《在  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子君、涓生)、《离婚》(爱姑、七大人)、《肥  皂》(四铭)、《高老夫子》(高干亭)、《长明灯》(青年疯子)、《示众》、《一件小事》(人力车夫)、《弟兄》(张沛君)、《端午节》(方玄绰)、《幸福的家庭》(贫穷的青年作家)、《头发的故事》(N 先生)《风波》(船夫七斤、赵七爷、九斤老太)

鲁迅在小说中关心农民命运的原因: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华民族的主体, 他们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 自小就忧国忧民的鲁迅必然对他们特 别关注;其次,鲁迅从少年时期起就与农民有较多接触,与农家孩子建立了友谊,对农民的状 况尤其是他们的不幸与痛苦有所了解。

鲁迅的劳动人民题材小说的特点:鲁迅在描写劳动农民时表现出独特的视角。其一,鲁迅  在表现劳动人民的不觉悟时,往往以之与改造国民性的问题联系起来。其二,鲁迅的小说在描  写农民“不幸 ”、“不争 ”的时候,常常与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批判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方面便于从群众对革命的认识与态度的角度,揭示劳动人民的不觉悟,另一方面便于  抓住革命者对群众的态度这一要害问题,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而探索有效的革命道路。)

《药》描写的辛亥革命四年前的故事。作品命名为《药》,用心良苦。这“药 ”的故事告诫 人们,我们多么急需一种思想上的良“药 ”来医治广大民众精神上的疾病。

《风波》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六年以后,描写了张勋复辟在江南农村各阶层中引起的反 映。作品以“风波 ”命名,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风波》里面有风波,而所有的风波都不成其 风波,这恰恰证明辛亥革命未能解决中国当时的根本问题——中国农村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大变 动。只有一场真正的人民革命的风波,才能扫荡广大农村的封建复辟势力,荡涤广大农民思想 上、精神上、心理上所受的毒害,从而给中国带来希望。

鲁迅小说把新型知识分子作为重要描写对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反映 出诸多时代动向;其次,鲁迅早年就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这种“战士 ”主要出自知识阶层; 再次,“五四 ”前后活跃在鲁迅身边的正是知识阶层,鲁迅对他们感受至深。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两大系列: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大体可分为旧式与新式两大 系列。旧式系列是封建型的知识分子,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封建卫道者、文化流氓之类,另 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崇拜者和殉葬品。属于新式系列的是一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这时鲁迅描写的主要对象。

鲁迅新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特点:第一,鲁迅笔下的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是悲剧形象; 第二,鲁迅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寻路 ”的特点。

《在酒楼上》:作品批判了吕纬甫对生活理解的肤浅,面对现实斗争时的脆弱,随之而来的 苟活、颓唐、无聊,从“歧路 ”走进了“穷途 ”;作品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 顽固,社会变革之艰难。

《孤独者》:首先,告诉人们,旧中国封建势力残忍无情,它使人思想扭曲,性格变形。其 次,魏连殳的悲剧还告诉人们,知识分子如果不接触广大群众,不选择正确的反抗方式,那么, “反抗 ”得越顽强,就会越背离原先的志向,自己的心灵的伤痛也越深。

《幸福的家庭》:这个轻松活泼的故事颇为发人深思。第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这样的社会决无幸福可言;第二,嘲讽了庸俗的幸福观、恋爱观;第三,讽刺了可笑的、脱离 生活实际的、媚俗的创作思想和态度;第四,批判了知识分子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不正视现实、 不求切实人生之路的态度,希望他们走出“歧途 ”。

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描写与思考鲁迅小说对新型知识分子走入人生“歧途 ”与“穷途 ”的态度的描写与思考

第三节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鲁迅小说艺术成就的主要方面:(1)在总体构思上选材严、开掘深,作品简洁而凝重;(2) 在人物刻划上,“杂取种种人 ”,“烂熟于心 ”,塑造了出色的艺术典型;(3)情节结构单纯质朴  而又灵活多变;(4)艺术手法以传神的白描为主,富有民族特色;(5)作品语言简朴,含蓄而  又幽默;(6)悲、喜剧因素的奇妙融合。

鲁迅小说白描、传神手法的表现:白描、传神方法的统一,渗透在鲁迅小说的方方面面。 在人物刻画上,人物的主导性格特征便是“神 ”。由于鲁迅总能把握、突出这“神 ”,所以,鲁 迅笔下的人物个个都生龙活虎,栩栩如生,鲁迅具体描写中,总是不铺张,不虚饰,而以简朴 的文字,以寥寥几笔,显示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传出其“神 ”。背景文字不多,不长,十分简练,像水墨画,淡淡几笔,不仅体现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更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传神 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使《呐喊》、《彷徨》显得特别朴素、简洁,富有民族特色。

鲁迅小说深入开掘主题的经验:鲁迅善于选择最佳角度,向纵深开掘;往往将平凡的故事 摆在重大的背景下加以考察;非常注意对老中国社会人情世态的描写;有时还运用象征手法, 使作品更为意味无穷,令人读后触目惊心。由于鲁迅选材严格,深入开掘,使作品显得特别简 洁而凝重,虽貌似平淡,但其味无穷。

《呐喊》、《彷徨》主要刻划了三个人物形象系列,每个系列都有一批出色的人物形象。其 一,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各色人等,如鲁四老爷、赵太爷、四铭等;其二,是劳动人民,其中以 阿 Q、祥林嫂、爱姑、九斤老太等形象最为出色;其三,是知识分子,孔乙己、狂人、吕纬甫、 魏连殳、涓生、子君等便是其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

第四节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共收小说 8 篇,写作时间从 1922 年到 1935 年,历时 13 年。其中《补天》、《奔 月》、《铸剑》三篇写于 1922 年至 1926 年,属于鲁迅的前期作品;《理水》、《采薇》、《出关》、《非 攻》和《起死》五篇写于 1934 年至 1935 年,是鲁迅后期之作。

(1)《补天》(女娲、“小东西 ”、颛顼、共工)取材于女娲开天辟地,以黄土抟人、采石补 天的神话。《奔月》(羿、嫦娥、逢蒙)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神话。《铸剑》(眉间尺、 宴之敖者)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2)《非攻》(墨子、楚王、公输般)和《理水》(大禹)是歌颂性小说。《采薇》(伯夷、 叔齐、小穷奇、小丙君、婢女阿金姐)、《出关》(老子、孔子)、《起死》(庄子、骷髅)三篇小 说以批判为主,是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来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

学术界对《故事新编》文体性质的几种意见:其一,认为《故事新编》不是历史小说,而 是以“故事 ”形式写的讽刺现实的杂文、寓言、小品,是卓越的讽刺文学;其二,认为《故事 新编》是历史小说;其三,认为《故事新编》是“故 ”事“新 ”编。

《补天》、《奔月》、《铸剑》的共同主题:通过“改造 ”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 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 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俗和庸俗作风等等。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 ”的利弊:“油滑 ”之利,首先在于这些糅入古人古事中的现代细 节可以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丑恶、迂腐的现象和人物的憎恶;其次,创造了独特 的艺术效果,在历史小说的体裁上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油滑 ”之弊也是多方面的。其一, 作为历史小说,其现实战斗性主要在于主题对现实的渗透与深入,而不在让一些人物、细节游 离古代环境生硬地与现实“接轨 ”,否则就失之于浅;其二,神话、传说、历史题材与过多的明 明白白的生活细节混杂,有损于艺术的完整性,冲淡了典型环境与主要人物性格的关系。

第五节 鲁迅小说名篇分析

《狂人日记》:(1)1918 年 5 月发表于《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2)《狂人日记》对“吃人 ”主题的描写:小说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内心的感受和活动, 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为了充分表现这一主题, 作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狂人的心理活动。作品还通过狂人的感受,写出对中国封建社会 及其“文明 ”之本质的判断,这一判断极为准确、深刻而又形象。作品从现实到历史,从他人 到自我、到全民族,从被“吃 ”到“吃人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作了鞭辟入里的揭露。

(3)《狂人日记》的象征手法对表现“吃人 ”主题的作用;作品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 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深刻开掘,得力于这两 者的结合,其奥妙全在于狂人形象的塑造。作品将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社会与礼教“吃人 ”,将 狂人的妄想症引申为对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靠的是象征主义。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 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反封建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 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注了催人联想事物和情景,突出其象征意义。

(4)狂人的思想特征:首先,狂人思维敏捷,具有五四时代的怀疑与否定精神;其次,狂 人具有清醒的认识,这时他习惯于怀疑传统、独立思考的结果;再次,狂人具有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

《阿 Q 正传》:(1)小说共九章,最初分章发表于 1921 年 12 月 4 日至 1922 年 2 月 12 日的 《晨报副刊》。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最杰出的成就,是列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的不朽作品。

(2)阿 Q 的性格特征:阿 Q 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同时,阿 Q 又是一 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 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同时又妄自尊大;他身上有“看客 ”式的无聊和冷酷;他 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阿 Q 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3)《阿 Q 正传》的思想意义: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 作品通过对阿 Q 的遭遇和阿 Q 式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 训。《阿 Q 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 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的效果。它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 Q 精神 ”作 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 ”,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 ”, 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 ”而时时警戒。

      (4)《阿 Q 正传》的艺术特色:一是外冷内热;二是以讽抒情;三是形喜实悲。

《祝福》:(1)写于 1924 年 2 月,是鲁迅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2)“祝福 ”是指那些买得起福礼爆竹之类的人家必须举行的年终大典。乞丐祥林嫂偏偏 就死在这富人祝福,烟气缭绕的街头,一喜一悲,使祥林嫂的悲剧获得了强烈的对照,使其命 运悲上加悲,使这个社会显得冷而又冷,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神权,对那些剥夺了别人幸 福还永不满足,又正在贪婪“祝福 ”的人们的无比憎恨。

(3)《祝福》对“吃人 ”主题的开掘:《祝福》通过祥林嫂命运的一波三折,全面揭露了代 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 ”对劳动人民的迫害,重点 突出了夫权和神权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残酷压迫和无情摧残,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入揭露了封 建主义“吃人 ”的罪恶。《祝福》主题的深刻性与独创性还表现在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权力 之所以有如此“吃人 ”神威的原因:其一,它有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权力的制订者和执行 者;其二,它有以善女人柳妈为代表的鲁镇民众作为群众基础;其三,受害者祥林嫂本人也自 觉就范,按封建“ 四权 ”来规范自己的思想。

(4)祥林嫂性格的反抗性与奴隶性;作者精心刻画了祥林嫂倔强、反抗的性格,她有追求, 有主见,肯努力,不服从别人对她命运的安排,希望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独立自主的生活。 为此,她一次又一次地向命运抗争。但潜伏在祥林嫂顽强、抗争性格背后的是奴隶性。她固然 有理想,有追求,但这种理想与追求又是十分渺小和可怜的,她是“从一而终 ”封建道德的忠 实实践者。

《伤逝》:(1)写于 1925 年 10 月,是鲁迅唯一以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2)《伤逝》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手法:首先,作者采用“手记体 ”,给作品带来了浓郁的抒 情色彩;其次,作品一系列真实的细节描写极为生动而感人。

(3)从酿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看《伤逝》的思想意义:《伤逝》的独特意义就在 于深刻地揭示了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显示了深远的思想意义:造成涓生、子君爱 情悲剧原因之一,就是家庭之外有一个可怕的社会。鲁迅通过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表达了 对旧社会的愤怒。涓生、子君的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基本上是爱情的盲者。 《伤逝》悲剧的成因,还在于男女主人公过高地估计了个人的力量。涓生与子君的悲剧充分显 示,个性解放的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的威力,但毕竟不是锐不可当的武器,在社会尚未解放 之前,个性不可能获得彻底的解放。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4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1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密训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密训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密训1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5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4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1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填空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单项选择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双项选择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述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8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7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6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5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4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3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2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1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0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9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8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7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6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5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4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3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2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9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8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7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6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5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4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