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七章 鲁迅的散文
第一节 《野草》的文学史地位
《野草》:共收写于 1924 年 9 月至 1926 年 4 月的散文诗 23 篇,这些作品曾陆续发表于《语 丝》周刊,1927 年 4 月在广州编定,并写《题辞》。
《自言自语》;1919 年八九月间,鲁迅创作并发表了总题为《自言自语》的七篇散文诗,这 是他写作散文诗的最早尝试。
鲁迅创作《野草》受到外国象征主义影响的概况:鲁迅不仅早就接触、关心波特莱尔、屠 格涅夫的散文诗,而且还翻译过波特莱尔散文诗的文章。
《野草》问世前中国现代散文诗集出版情况:1925 年出版的焦菊隐的《夜哭》,1926 年出 版的高长虹的诗与散文诗合集《心的探险》。这两个集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郁闷痛苦 的呼声,艺术上也各有特色,但其思想尚欠深刻,艺术上也缺乏更多的创新。
《野草》的文学史地位:《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在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中国散文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心灵矛盾与时代斗争紧相联系的典范; 是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艺术范本。
《野草》与波特莱尔象征主义诗作的联系与区别:鲁迅尽管受到波特莱尔散文诗象征主义 的影响,但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波特莱尔在创作中表现的是资本阶级“世纪末 ”颓废、厌世 的思想和情绪,而鲁迅此时却是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尽管彷徨、苦闷,但总趋向是积极 向上。但这并不排斥他对波特莱尔散文诗艺术的借鉴。这种借鉴是采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 使作品抹上了浓烈的象征主义色彩。
第二节 《野草》的思想内容
《野草》连同《题辞》共 24 篇,按每篇思想的主题倾向,可分为三类:(1)揭露社会的黑 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揭露聪明人以虚有的希望麻痹人们的思想,批判奴才毕竟是奴才, 歌颂傻子为奴才地位而表现出的勇于改革的精神。
《复仇》: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 ”。
《颓败线的颤动》: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对母亲忘恩负义的子女,而且广及社会上普遍的忘恩负义的青年。
《秋夜》:赞颂枣树决意制敌于死命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过客》: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这样的战士》: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
《墓碣碑》:不仅袒露了自己的心境,更是为了彻底埋葬消极、绝望,虚无的旧我。 《雪》:向往、赞美南方的雪景,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爱憎。
《过客》中的过客形象:是一个坚韧不拔的探索者的形象。
《这样的战士》中的战士形象:是一个头脑清醒、韧性战斗的叛逆者形象。
《野草》对社会的黑暗和病态的揭露:(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 (2)嘲讽“ 中庸 ”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3)抨击精神 麻木的“戏剧的看客 ”(《复仇》、《复仇(其二)》);(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 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5)揭穿“正人君子 ”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
《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赞美坚忍不 拔的探索精神(《过客》);(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第三节 《野草》的艺术成就
《野草》的艺术成就:精巧奇特的构思;浓郁的诗情与深警的哲理结合;大量运用象征主 义手法;优美瑰丽的语言艺术。
《野草》的奇特构思:《野草》中许多篇章的构思都很奇特,各具特色,互放异彩,显示了 作者非凡的想像力,从而表现出艺术独创性。首先,作者总能奇幻地构想出常人意想不到的故 事;其次,作者善于发挥神奇的想像,设想新奇的画面和细节;再次,作者特别擅长描写种种 奇特的梦。
《野草》中的象征主义: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 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 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 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 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 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 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 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野草》中的对 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管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 美,常用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尤其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
第四节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所收均属回忆性散文。这些作品写于 1926 年 2 月至同年 11 月,共 10 篇,曾 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总题目为《旧事重提》,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1)学龄以前生活的回忆:《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深情地描述了长妈妈的纯 朴与善良)、《二十四孝图》(作者从儿童阅读此书所感到的恶心与恐惧的描述中批判了反动、荒 谬的封建孝道,并联系现实,猛烈抨击了那些反对白话、毒害儿童的封建读物)。
(2)私塾阶段生活印象的描绘:《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判了封建 教育制度)。
(3)记述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父亲的病》(回忆少年时为父亲寻找各种“奇特的药引 ” 和“特别的丸散 ”所作的徒劳奔走,揭露庸医骗人、害人的罪恶行径)、《琐记》(回忆、描述一 位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对孩子的欺骗、戏弄和伤害)。
(4)怀师恋友,回顾“从文 ”经历:《藤野先生》(深切地怀念、歌颂那位对中国人民有着 友好感情,严谨热诚,诲人不倦的藤野先生)、《范爱农》(回忆和悼念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既为旧友的遭遇鸣不平,更沉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未予反动势力以致命的打击的不彻底性)。
鲁迅创作《朝花夕拾》的动机:鲁迅写这组回忆性散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紧张的战斗空隙,反顾自己所走的生活道路。其二,在现实斗争直接触发下,兼用这组文章参与对 现实的斗争。其三,更重要的是给青年提供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教材。
《朝花夕拾》的文献价值:首先,它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其次,《朝花夕拾》 作为参考文献,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鲁迅小说提供了重要的、有用的资料;再次,《朝花夕拾》为 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比一般历史记载更为鲜明和准确的形象化的社会资料。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1)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的融合:(2)叙事与议论、抒情的结 合;(3)清新活泼与讽刺幽默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