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第一节 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1. 率先把“美育 ”一词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1901 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 ” 的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他倡导“ 以美育代宗教”。
2. 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
3.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4. 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
(1) 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2) 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查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 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3) 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
(1) 蔡元培率先引入“美育 ”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 宗教”。
(2) 梁启超是中国控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 立存在的价值。
(3) 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并称为 “四育“。
5. 寓教于乐: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 ”原则,认为文
艺必须具有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首先教育统一的结果, 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更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6. 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7. 柏拉图的美育观: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来看待美育的。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模 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8. 席勒在发表《美育书简》后,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
9. 席勒的美育观:1795 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在书中, 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 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他的美 育理论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
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明确提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和回答了完满人 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10. 马克思的美育观: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
育的基本任务。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他还指出,审美教 育也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在不能解决基本温饱的情况下奢谈审美教育是不现实的。同时,没有 能力获得基本艺术修养的人,对于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难以接受的。
11. 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
和净化。他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作用,这种代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 到净化的作用也是一种情感的陶冶。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但他是将其艺 术的审美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对古罗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有一
定的影响。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
1. 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2.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 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 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3. 正确理解美育的内涵应该遵循的原则。
(1) 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一方面,审美教育不是以知识 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充分有效地实现对象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审美 的教育作用为指归;另一方面,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以审美作为其特殊的教育手 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审美与教育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以审美吞没教育, 把审美教育变成一种消遣、娱乐活动,又不能不顾艺术和美自身的审美特性,而导致 审美教育主旨的丧失。把审美与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确定审美教育独特内涵 的基本出发点。
(2) 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确定审美教育的内涵,必 须同时兼顾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两个方面,舍弃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走向片面。美育 是情感教育的规定只揭示了美育的中介因素,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也只揭示了美育 的主要形式,二者都忽视了审美教育终极的价值指向。美育是人格教育的规定虽然揭 示了审美教育的间接效应,但却显得过于宽泛。
(3) 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 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有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 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4. (论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 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审美教育 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我们却不能把它
们简单地混同起来。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
(1) 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 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性行为,它是一 个按照预先拟定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
(2) 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 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 建构、生成的过程。而审美教育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 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 过程。
5. (论述)美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内涵的三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 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而实际上美育与他们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与美育相关,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 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南,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
其次,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 育独有的价值目标。
再次,美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 定只是提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
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美感教育则是要达到全面培 养人的目的。
6.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 互推动的辩证关系。
区别:如果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锤炼人的首先品 质,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的话,那么,美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
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塑造,以不断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