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3

2024-09-13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27039

【自考课程名称】鲁迅研究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

鲁迅对文化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鲁迅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重视人 ”这个根本,并以 此来确立 对民族文化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他考察过当时两种比较流行的关于“人的价值 ”的 观念,一种是鲁迅称之为“社会民主之倾向 ”的观念,另一种称之为“极端之个人主义 ”的倾 向。在鲁迅看来,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角度看,应重视人的社会责任;但从人性个性解放 的角度看,则应把人性解放看作社会解放的前提。五四时期是一个文化反拨时期,鲁迅认为在 当时首先应强调人的个性解放。而当时代发展到 30 年代,普遍的社会革命日益高涨,使社会革 命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化发展的关键,在这个时期,强调个性解放服从于社会解放的要求,又是 十分恰当的。因此,在 30 年代,鲁迅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辩证统一起来,从而依据时代的需 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说,对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价值,使人真正成其为人,是鲁迅进行文 化反省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而且还是他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的价值依据。

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鲁迅认为,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的问题,因此,所谓文 化的发展也必然是人自身的发展,即人的内心要求和人的能力的发展。这时鲁迅的文化发展观 的核心。他认为,我们应当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东西,不是等别人来同化我们, 而是我们自觉地拿来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向高的方向发展。鲁 迅的这种注重人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文化发展观,在他的文化反省中是始终被贯彻着的。

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方法特征:第一,鲁迅文化反省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特征;第二,鲁 迅文化反省的批判性特征;第三,鲁迅文化反省的辩证性特征;第四,鲁迅文化反省的过渡性 特征。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鲁迅的“立人 ”思想:鲁迅的“立人 ”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鲁迅早 期的“立人 ”思想中带有“茫漠 ”的“人性解放 ”的空想性质,他想通过“立人 ”建立强盛的 “人国 ”。到了后期,鲁迅不再简单化地主张通过“立人 ”来建立“人国 ”,而是对“人 ”、“人 性 ”注入了阶级性内涵,并把人的改造与社会改造、把“人 ”的解放与社会解放密切地联系起 来。与“立人‘思想密切相关,鲁迅早期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致力于揭露和攻打国民性的弱点及其病根;而在后期,则能运用阶级观点分析国民性,不仅揭露缺点,而且注重揭示民族性 中的优点,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而且无论是批评缺点还是张扬优点,均能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去把握问题的实质。

鲁迅所提的“ 国民性 ”含义:从鲁迅作品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鲁迅所提的“ 国民性 ”问 题,一般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国民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也就是民族性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谈“ 国民性 ”时总是把统治阶级也被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来看待。

鲁迅批判了“ 国民性 ”的哪些弱点:第一是“瞒和骗 ”;第二,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 ”; 第三,“做戏 ”和“讲体面 ”;第四,“看客 ”式的无聊;第五,卑怯和势利;第六,因自利而不 惜破坏公众利益,乃至对断送国家、民族也无动于衷;第七,安于命运、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 此外,还有诸如“五分钟热 ”、“中庸折衷 ”、“骄和谄相结合 ”的洋奴思想等等,也都是鲁迅所 痛心疾首并竭力加以抨击的国民性弱点。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鲁迅所揭露和解剖的国民性的弱点 ,正是中国国民的一种精 神病症的深刻反映,因而具有尖锐的、强烈的现实意义。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的深刻性, 不仅表现在对国民性种种弱点的揭示和披露上,而且还表现在他对病根的探究方面。(对于国民 性弱点产生的原因,鲁迅谈得最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封建等级制度;其次是封建思想 的毒害;第三,鲁迅把我们民族屡受外来侵略看成是形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原因。)鲁迅的改造 国民性思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一方面是肯定和发扬国民 性的某些优点,其目的都是在促进一种新的、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的诞生。

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鲁迅对封建伦常的批判: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与他紧紧抓住“反封建伦常 的大题目 ”分不开的。正是鲁迅在批判封建伦理文化方面所取得的突出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 国新文化史上的地位。在一个由人伦关系构成网络的社会中,社会道德也只有在人伦关系中才 发生意义,而所有的道德观念都无不具体地体现在某一种人生依附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 长幼之间所谓理想的道德关系是忠、孝、节、悌,这里没有平等可言,只有依据一定的人伦关 系而必须单向遵循的礼教。对此,鲁迅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

鲁迅对封建家族制度弊端的解剖:鲁迅对以家族制为本位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深刻的 认识,他曾就这种文化氛围必然产生的社会后果作过精到的分析。鲁迅指出,以差等的人伦关 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形态中,必然产生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性的奴隶主义。专制性和奴性这两 种对立的性格特点常常紧密地统一于一人身上,成为深藏于中国人身上的某种根性。在鲁迅看 来,正是由于这种伦理中心主义文化的长期浸染,使得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因而特别缺乏两样 东西:一是与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民主意识;一是与奴隶主义相对的自主意识。鲁迅的分析,从 中国文化特性中所缺乏的因素方面,为在中国提倡民主科学的迫切性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鲁迅对封建“孝道 ”观念的分析批判:鲁迅提倡平等的社会道德规范,为此,他对一些具 体的“伦常 ”关系进行了认真的解剖,从而使伦理文化批判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鲁迅 首先从“父子 ”关系入手,分析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中的“孝道 ”。鲁迅认为,“孝道 ”是一种 以长者为本位的“古传的谬误思想 ”。为了从根本上批倒所谓“孝道 ”,鲁迅对“孝道 ”赖以成 立的所谓“依据 ”进行了彻底清算。鲁迅对“孝道 ”的批判,十分合乎逻辑地上升到了社会进 化和文化发展的高度,因而是雄辩、有力的。

鲁迅从哪些方面批判了封建“女德 ”:鲁迅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妇女所有的桎梏太多 ”。 在强加于妇女身上的诸多“桎梏 ”中,最野蛮、最不人道的的,就是对女子的“贞操 ”观和“节 烈 ”观。所谓的“女德 ”实际上仅仅是对于女性的“苛酷 ”。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切强 加于女性的、要求女性单方面遵循的道德规范,都是极不人道的,这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畸形的 体现。

鲁迅对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鲁迅提出了建立新型的道德观念的主张。他认为,新的道德 观念应是建立在人格独立、相互间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他倡导的新型的“爱 ”的道德,这 种爱的道德,鲁迅将它具体化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宗第一,便是理解 ”;“第二,便是指导 ”; “第三,便是解放 ”。针对畸形的女性道德,鲁迅指出,“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

生命创造者 ”,提倡夫妇间“完全的平等 ”、“相互的关怀 ”、“深切的爱 ”。

鲁迅伦理文化观的主要内容:鲁迅的伦理文化观中,具有特别丰厚的内容。这里面既有对 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深刻认识,又有对具体伦常关系及其相应的封建道德观念的精到分析和尖 锐批判;既有针对封建伦理道德“畸形 ”、“野蛮 ”的特征所提出的建立新的伦理道德的主张, 又有鲁迅对新道德的亲自实践。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鲁迅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鲁迅对宗教文化的态度是特别谨慎的,其否定性态度远不如 对待其他领域的封建文化那么强烈、决绝、干脆。鲁迅在整体格局上对宗教文化进行批判的同 时,在有些场合是对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持肯定和“拿来 ”的态度的。

鲁迅与佛教文化的关系:鲁迅真正开始接触佛教,是在日本留学时师从章太炎,受其影响, 开始重视佛学研究。鲁迅之接触佛教文化,是想从中汲取人生哲理的启悟,或是其他精神养料   的。(从反对儒家思想为主要精神支柱的专制制度和非人的伦理道德出发,鲁迅强调佛教中的平   等观念;为呼吁反封建的勇猛的精神界战士,鲁迅希望佛教所张扬的“普度众生 ”、“唯识无境 ” 等观点能够强化先觉们的对外界压力的承受心理和主观战斗精神;而从改造国民性的愿望出发, 鲁迅则又看到了佛教的“充足人心向上之需要 ”的一面。)在鲁迅的人格,如对自己信仰的忠贞, 反对朝令夕改的无特操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佛教的积极影响。在人生观上,我们亦可看出鲁   迅所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还在某些方面带来了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某种深刻性。 这种深刻性不仅体现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上,也体现在他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分析上。

鲁迅对道教文化的态度:与对待佛教的态度不同,关于道教,无论是其思想,还是仪式和 方法等各个方面,鲁迅都是坚决反对的。鲁迅论道教文化,通常是将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 “道士思想 ”,一是指“道家(老庄)思想 ”。 鲁迅通过对“道士思想 ”的批判,一方面揭示了 道教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通过批判道士思想来达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鲁迅曾指出,老庄道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鲁迅对它在生活理想和处世态度上对中国人的影响进行了批判。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鲁迅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早在 1913 年,鲁迅就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出对“ 民俗学 ” 研究的看法。气候,他开展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到了 30 年代,鲁迅则更为自觉地把民俗文化研  究与对社会改革问题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对民俗文化中的诸如“风俗 ”、“习惯 ”等给予重视, 并将这方面的改革视为社会改革和文化革新的重要工作,并告诫人们,若不改革旧有的风俗和  习惯,则任何革命“ 即等于无成 ”。

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鲁迅的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比较明显,更为重要 的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受绍兴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创作素材上:在鲁迅 的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民俗文化的资料。鲁迅的文学创作之于民俗文化,还体现在创作技 巧上所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分析鲁迅艺术渊源的构成时,绝然离不开他对民间艺 术养分的吸收。鲁迅热心地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民俗,并在技巧中吸收民间艺术养分,这多少也 有着鲁迅对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某种思考。

鲁迅对民俗文化的解析和研究:鲁迅对民俗文化的思考,正是他对整个中国文化思考的一 个组成部分。他发现,由民俗文化所养育成的“风俗 ”和“习惯 ”,在造成最广大阶层的民众对 改革的抗拒性心理。他得出结论:风俗和习惯的改革,将是更深层次的、更加艰难的改革。在 鲁迅的有关论述中,对于作为民俗文化重要内容的“风俗和习惯 ”,主要是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去 加以认识的,即主要是抓住其“黑暗面 ”进行剖析的。当然,鲁迅对民俗文化的论述和分析, 与他对洽谈文化领域的研究和阐释相比,尚欠系统性。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4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考场门口速背1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密训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密训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密训1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5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4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1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填空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单项选择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双项选择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论述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简答题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8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7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6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5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4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3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2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考前押题1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0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9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8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7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6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5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4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3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2 ☆ 鲁迅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9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8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7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6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5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4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3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2 ☆ 鲁迅研究(江苏)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