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四章 鲁迅的文艺观
第一节 鲁迅的文艺本质论
鲁迅早期对文艺本质的认识:在“五四 ”以前,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见解主要反映在《摩罗 诗力说》和《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两篇论文中。这个时期,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第一,鲁迅注意到了文艺的社会功利性,看到了文艺能改变人的精神;第二,鲁迅 也认识到了文艺的愉悦作用(为了强调这一点,他有时甚至把文艺看成是与个人、国家的存亡无直接关系、无实利性的东西);第三,鲁迅看到了文艺区别于科学的独特性。鲁迅这时期对文 艺本质的认识出现了矛盾现象,一方面他肯定文艺的社会功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的目的只 在于“兴感怡悦 ”,与国家存亡“无所系属 ”。总之,鲁迅在“五四 ”之前对文艺本质的论述, 基本上还是零散的,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
鲁迅对文艺审美特性的强调:鲁迅特别强调文艺的审美特性,认为文艺的社会功用是通过 文艺的美感作用来实现的。鲁迅在顺应时代要求, 自觉地将文艺当作无产阶级斗争的武器的同 时,一直注意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 ”,即不要忽视文艺的自身规律。他辩证地分 析了文艺的审美特性与它的社会功用之间的关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越到后期越加深刻、 全面。他不再是割裂地来看待文艺的本质,而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文艺社会功用与审美 特性的关系。可以说,鲁迅在其文艺思想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唯物的辩证的文艺本质论。
鲁迅功利主义文艺观的主要内容:“五四 ”以后一直到 30 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 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并且 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 ”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并 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 关于文学的阶级性问题,鲁迅反复强调一点:既然文学创作都是通过作者头脑对现实所作出的 或直接或间接、或正确或歪曲的反映,那么就必然与作者的“思想和眼光 ”有关,与作者的阶 级“地位 ”,“尤其是厉害 ”有密切的关系。即作家的阶级性决定了文艺作品必然带有阶级性。 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 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 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
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 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 30 年 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他 抑优美,扬崇高,是从他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 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 ”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 与之相应的好境遇的。(3)鲁迅的悲剧观。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 ”。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其次,鲁迅 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 ”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 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 主张。(4)鲁迅的喜剧观。他曾说过:“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对喜剧的实质作 了明确的揭示。首先,他认为喜剧描写的对象是“无价值 ”的东西。其次,鲁迅还通过探求分 析,指出了之所以“无价值 ”的原因(鲁迅指出,喜剧所描写的事情,虽然是公然和常见的, 但“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其三,鲁迅还指出,喜剧 对象的独特性在于它不是赤裸裸的丑恶事物,而是“把自己的过错加以隐瞒而勉强作出一派正 经的面孔 ”,即以假象掩盖本质的事物、事情。其四,鲁迅指出,揭穿“伪善 ”假象,是喜剧的 任务。(喜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幽默、讽刺等。鲁迅对幽默的论述较少,有关讽刺的论述很 多。鲁迅认为,讽刺是喜剧的重要形式,“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 ”,因此在鲁迅的论述中,讽刺 与喜剧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其美学特征——以笑为特点的喜剧美——也是一致的。)
第二节 鲁迅的文艺创作论
鲁迅对文艺创作独特性的认识:鲁迅认为文艺创作的独特性(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创作抒 写自己的心 ”)就在于它的情感性;创作根源于人的情感,必须是有感而发;创作过程也是人的 情感活动的过程,因此,创作必须遵循情感活动的规律。
鲁迅对文艺创作方法的论述: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 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 种多样的创作方法。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 现法 ”,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可 以采用“拿来 ”的办法。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 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鲁迅对文艺创作真实性问题的阐述:鲁迅所论述的文艺创作中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作家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的真实性,二是作为情感表达载体的描写对象的真实性。情感的真 实主要指作家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必须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情感经验和真诚的生活感受, 同时在表达这种感情的过程中必须有诚心和勇气。描写对象的真实则依据不同性质(写实或非 写实)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要求,但都必须在规定的艺术情境中符合事理的真实。
鲁迅对文学创作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 ”问题的阐述:写什么的问题,就是文艺创作题材 的问题。鲁迅对写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是强调必须写作家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作家写自 己所熟悉的生活,能写什么就写什么,这与文艺作品反映时代风貌并不矛盾,因为时代风貌可 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加以反映,写时代重大题材以及取重大社会矛盾加以直接表现并不 是反映时代的唯一途径。出于丰富文艺创作内容的考虑,鲁迅认为文艺创作的题材应该是多种 多样的,从社会欣赏要求来看,也切忌单调。至于“怎样写 ”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指 写作技巧的问题。鲁迅很重视文艺创作中的技巧问题。他认为,所谓技巧,最重要的是在于对 表现对象有“ 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的能力 ”。鲁迅谈论得最多的是关于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的有关 技巧:其一,作品中所写出的人物,必须是作者在心目中充分酝酿后的产物;其二,要注意写 出人物的灵魂来;其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的方法来塑造人物。
第三节 鲁迅的文学文体论
鲁迅在文体选择中体现出的文体意识:诗歌、小说、散文、杂感文等文体形式,在鲁迅的 创作中都曾先后被采用过,但他对杂感文特别钟爱。鲁迅对杂感文的选择,应看作是他追求时 代性与文学性相统一、“功能意识 ”与“文体意识 ”双重价值实现的必然结果。是鲁迅独创了杂 感文这一文体形式。
鲁迅对新诗文体的思考:鲁迅对诗歌这一文体形式的自身要求有着明确的认识,对新诗在 白话文运动之后所可能遭逢的命运有深切的了悟。在鲁迅看来,新诗的形式问题,最基本的方 面就在于它的节调和音韵,“白话要压韵而又自然,是颇不容易的 ”。鲁迅写的新诗数量很少, 且主要集中于五四初期那一段时间,而此前此后在诗歌创作方面均以写旧体诗为主,不仅数量 远远超过白话新诗,而且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也以旧体诗为多。鲁迅分明意识到,诗歌这一文 学种类,其文体要求的实现事实上还要受制于特殊的时代条件。
鲁迅对小说文体的理解:鲁迅之于小说,其文体意识是很自觉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鲁迅很注重对白话语言的提炼和加工;第二,鲁迅很强调“读得顺口 ”、“总希望有人会 懂 ”。这两点都标示了鲁迅的现代白话小说与“五四 ”那场语言革命的关系。鲁迅对小说的文体 要求有着明确而精到的理解。但鲁迅感觉到,受制于时代条件,小说的文体要求同样是难以完 满实现的:一方面,鲁迅明知小说自身的文体要求是重形象塑造而忌议论过多,重含蓄和忌直 说的;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创作中,鲁迅自己似乎也很难摆脱议论与直说。在鲁迅的小说创 作中,议论性笔调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他最初的小说创作。
鲁迅对杂文文体特点的论述:对于杂感文的理性化、直语性、逻辑性等等特点,鲁迅有过 诸多议论。他曾说, 自己的杂感文“凡有所说所写,只是就平日见闻的事理里面,取一点心以 为然的东西 ”,这是突出杂感文的“理趣 ”特征。鲁迅常说自己写杂感文是“论时事不留面子, 砭锢蔽常取类型 ”。总之,杂感文是以其“议论 ”为主要特征的,注重的是“理趣 ”,是思维的 理性化、陈述的直接性和行文的逻辑性等等。这些文体特征,要求用于杂感文的语言也必须相 应地具有直语性、精确性、明示性、界定性。鲁迅对杂感文这一文体形式的选择,正包含了上 述对杂感文文体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杂感文形式成了他努力追寻“功能意识 ”与“文体意识 ” 双重价值实现的一条途径。
第四节 鲁迅的文学欣赏论
鲁迅对读者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的阐述:鲁迅曾提出“作者和读者互为因果 ”的命题。 鲁迅的文学欣赏观,集中体现为对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的重视和尊重。他重视和尊重读者的最 终目的,仍在于使文学作品更好地为最广大的读者群服务,以使文学作品真正成为作家和读者 进行情感交流的渠道,是文学的价值得以实现。
鲁迅对“趣味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的强调:(鲁迅曾把读者分为两种:“一是职业的 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鲁迅认为,谈欣赏,必须理直气壮地讲“趣味 ”。他认为,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 ”。 为了提高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兴趣,鲁迅还充分注意到了欣赏兴趣的消解问题。但他同时指出,“迎 合大众,媚悦大众 ”,是“不会于大众有益 ”的,尤其是对一些不正确的欣赏态度和不健康的欣 赏趣味,作家不但不能迎合,而且还应对之开展批评和引导。
鲁迅对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问题的论述:鲁迅认为,应该正视文学欣赏 活动中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因为欣赏者正是在这种“再创造 ”中感受到艺术欣赏的乐趣,与 作者“一样的感受到创作的欢喜 ”。因此,尊重读者,重视读者,实际上也应包括对读者欣赏过 程中的艺术再创作能力的尊重和重视。鲁迅希望文学作品能贴近读者,引发读者的参与意识, 但却很反对读者对作品的过于“钻入 ”。鲁迅认为文学欣赏要尽可能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功用, 就必须努力抑止欣赏中负效应的产生,这也再次昭示了其文学欣赏观与他的整体的社会功利性 文学观的同一性。
鲁迅对文学欣赏的复杂性和差异性问题的阐述:文学欣赏在某种意义上是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 的活动,所以在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欣赏中,也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复杂性和差异 性。鲁迅指出,由于读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地位的不同,以及由于读者经历、心境、欣赏习 惯、艺术偏好、审美趣味等等的不同,便会形成欣赏效果的差异。
鲁迅从那些方面阐述了文学欣赏活动的主要特点:鲁迅从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对“趣 味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 文学欣赏的复杂性和 差异性等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深入地揭示了文学欣赏的特点,而且特别注重从这些 特点出发,进而向作者和读者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鲁迅有着明确的借文学启蒙民众的社会功 利性目的,因而他对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给予高度的重视,他的文学欣赏研究,更多地是以为 读者设想、争取更大的读者层为出发点的。因此,鲁迅的文学欣赏观无疑也是他的社会功利性 的整体文学观的具体显现。
第五节 鲁迅的文学批评论
鲁迅对文学批评作用的论述:鲁迅十分重视文学批评的作用,他认为,“文艺必须有批评 ”, “必须更有真切的批评,这才是真的新文艺和新批评产生的希望 ”。这里,鲁迅是把文艺批评与 文艺创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看待的。鲁迅认为,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进行选择,可以帮 助读者深入理解那些有益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批评不仅对于读者来说是重要的, 而且对于作家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鲁迅对文学批评任务的论述:鲁迅曾说:他“所希望于批评家的,实在有三点:一,指出 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这里所谈及的,正是文学批评的任务。 说到底,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通过揭示文学作品的美点和缺点,从而达到促进文学健康发展的 目的。文学批评的任务不仅是指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它还应该包括作家的“反批评 ”。
鲁迅对文学批评标准的论述:关于文学的批评标准的问题,鲁迅强调两点:一是强调文学 批评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二是强调文学批评标准的正确性要求。在论及文艺批评标准时,鲁 迅首先强调的是批评家的定见和批评标准的明晰性、确定性。在鲁迅看来,能否正确使用批评 标准,起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看使用标准的批评家本身的素质如何,他是否有锐利 的眼光,是否有使用该标准所相应要求的修养;二是看使用的标准与批评对象是否契合。
鲁迅对批评家应有的科学态度的阐述:鲁迅大力提倡“真切的批评 ”,坚决主张在文学批评 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指出,批评家要有独立的自主意识,要敢于讲真话,鲁迅不赞 成那种“不关痛痒的文章 ”。在提倡论争的同时,也提出了论争中批评家应实事求是,并无卑劣 行为的问题。鲁迅曾批评过种种“浅薄卑劣荒谬 ”的批评态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乱捧和乱骂 式的批评。鲁迅称赞那些甘作护花泥土的批评家为“不容易做 ”的“艰苦卓绝者 ”。他主张,对 文学新人的新作,批评家应尽可能持宽容的态度。在培养文学新人方面,他一方面亲自做大量 工作;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广大文学批评家能有实事求是的批评态度,希望文学批评家能够起 到助文学新人成长、发展的作用。
鲁迅对文学批评方法的阐述:鲁迅很重视文学批评的方法问题,希望批评家能以科学的方 法去进行批评。他对批评方法的论述主要涉及下面几个问题:第一,鲁迅主张全面地看问题; 第二,鲁迅主张历史地看问题;第三,鲁迅主张辩证地看问题;第四,鲁迅主张有比较地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