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三)

2024-08-26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037

【自考课程名称】美学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1.    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 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    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

3.    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 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

4.    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 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令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5.    审美形态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活动进行的反思和总结。

6.    对审美形态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有:(1)美的形态;(2)审美风格;(3)审美类型;(4)审美范畴;(5)人生境界说。

7.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需要的基本标准有:(1)广泛性或普适性;(2)统摄性;(3)历 史性。

8.    审美形态的特征。

(1) 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2) 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地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3) 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4) 二重性:主要是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1.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审美活动作为特殊的人生存在的实践,是人的全部存在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人生实践 所具有的社会历史特征,决定了审美实践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审美形态的历史特征。

(1)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定 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理想的反映。

(2)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这种 变化使得审美形态在历史性中具有了当代性,从而赋予审美形态以新的时代内涵。

2.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

3.    柏拉图的“回忆说”把纯粹精神性的真与善看成是美的至境。

4.    (论述)审美形态与思维的关系。

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类各民族在实践活动 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的特点。

(1) 就中西思维方式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   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享出来,其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   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触类旁通、 神与物游。重视通过对于象的描绘来把握隐藏于现实世界之后的意义。从而产生老子   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观点。

(2) 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 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概 念,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逻辑归纳和演绎。而且,这个过程和方法必须借助语词来实 现。逻辑思维的成就以系统知识的成就反映出来,也就是把现实事物看成是无限细小 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成了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其目的是透过 客观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本质和规律。西方美与丑、悲剧与喜剧等体现二元对立的 审美形态的产生,与上述抽象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5.    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与人类生活、思维、哲学以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按照 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 此这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不同程度地影 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

(1)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地可以分为表间和表意文字。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 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紧密结合,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意象,它本身融合了人 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而拼音文字的能指和所指是完全随意性的,是理性的产物。汉语高度重视词汇,其结果是通过思维中丰富的想象力凝聚语言。

(2) 西方语言重视语法,把语言引向了哲学本体论,凝聚语言的是逻辑性。表现在兔子形 态上,汉语多数是简单句,富于跳跃性,可以称之为诗性,属于抒情语言;西语则多 冗长的复句,句子之间粘连紧密,充满逻辑的力量,长于叙事和论证。

总的来说,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更具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这样的特点表 现在文学创作中,潜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维深处,影响着审美形态的演进。

6.    (论述)审美形态与文化的关系。

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 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东西方由于文化精神的差异,导致审美形态也有所不同,具体 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关系方面,哲学思想更为重要。

(1) 审美形态与宗教的关系,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西方古代长期受到西伯莱教和基督教的影响,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上帝和理 性成为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两极,审美活动最初也与宗教活动密切相联,如悲喜剧就 与酒神和日神精神的关。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西方相比,审美形 态的形成发展与宗教关系并不密切。

(2) 审美形态与哲学的关系,西方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 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是千年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完善和修改,天地、 天人、阴阳、文武、文质、情采都贯穿了“中和”思想,形成“中和”的审美形态。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

1.    优美与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2.    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明确地把美分为“秀美”和“威严”两大类。

3.    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 松弛、舒缓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优美感,表现为个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

4.    认为“美就是感性的理念显现”的是黑格尔。

5.    优美的特征。

(1) 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2) 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3) 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4) 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6.    里普斯认为优美以一种柔和的力给人以喜悦。

7.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里认为优美能够“ 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8.    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9.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道出了诗歌与优美的关系。

10.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雄伟的气势,经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朝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  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11.  真正把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来研究的是 18 世纪的英国美学家博克。

12.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专章分析崇高,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

13.  崇高的基本特征。

(1) 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2) 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3) 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4) 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14.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

15.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并举。

16.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

17.  (论述)康德的崇高观。

康德是首位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美学家。

(1) 他认为有两种意义的形式,一种是我们凭借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另一种是 我们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度的形式,前者包括了优美,后者是属于 崇高。但两者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审美的快悦。

(2) 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在形式上是无限的没有秩序的。他认为巨大不等于崇 高,崇高属于伟大的东西,但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 的崇高,一是力学的崇高。

(3) 他认为人的生命体验会形成许多理性的观念,当这种观念涉及崇高时,就很难找到完   全适合于自己的形式,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 崇高首先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   力的阻碍。

18.  (论述)黑格尔的崇高观。

(1) 黑格尔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 表达无限的对象”。

(2) 崇高应当存在于艺术之中,具体来说,就是存在于他所说的“象征型艺术”之中。他 认为崇高是内容大于形式,形式只是内容的象征。

(3) 他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 一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19.  (论述)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崇高与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从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出发,优美与崇高是人在社会实践   中呈现出来的两种存在状态。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 平衡、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呈现出来的一  种和合化一的境界。而崇高则不然,它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  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   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超越。正因为如此,优美与崇高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  种人生境界。那么,这种内在的冲突与和谐,其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各不相同,也就形成  了优美与崇高不同的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的形式。


美学自考资料
☆ 美学自考资料-主观题必背核心考点(六) ☆ 美学自考资料-主观题必背核心考点(五) ☆ 美学自考资料-主观题必背核心考点(四) ☆ 美学自考资料-主观题必背核心考点(三) ☆ 美学自考资料-主观题必背核心考点(二) ☆ 美学自考资料-主观题必背核心考点(一)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十一)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十)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九)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八)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七)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六)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五)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四)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三)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二) ☆ 美学自考资料-各章节核心考点(一)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中名词解释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十二)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十一)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十)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九)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八)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七)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六)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五)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四)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三)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二) ☆ 美学自考资料-自考大纲必背考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