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科学实验是如何发现思维可以先于语言而产生和脱离语言而存在的证据的?
(1)从人类的系统发生学来探索。人和猿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这种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必须有相当高的思维水平。现在的研究证实,最早的人类在三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据现代解剖学对三十万年前到五万年前早期智人头盖骨的声道模拟分析,那时的人还不能发出最简单的元音,那时人类至少还没有有声语言。
(2)从人类的个体发生学来推测。儿童一般在两岁前还没有掌握语言,但婴儿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科学实验还表明,儿童在没有掌握物体类名的情况下,就能够将图片上的- -些物体按类归堆。这事实上已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而这--过程并没有借助语言。
(3)从失语症的病理学研究和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患失语症的人由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受损,不会说话或说话很困难。但实验证明,他们的思维能力不一定因此受到影响。实验也证明,先天聋哑人在没有任何语言能力的情况下,仍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结合实例说明非理性意义在词义构成中的地位以及非理性意义的类型。
答:地位: (1)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它即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应,又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他附加色彩。因此,词义可以说是由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构成的。
(2)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因此它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类型:词的非理性意义主要有三种类型: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形象色彩。
(3)感情色彩,即词义所带有的对现实对象的主观态度。主要有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褒义色彩表现的是对词义反映对象的肯定、赞许、喜爱的态度;贬义色彩表现的是对词义反映对象的否定、贬斥、厌恶的态度。如“爱护”和“庇护”都有保护的意思,但前者含褒义,后者带有贬义。
(4)语体色彩,指某些词语只用于或常用于某种语体之中,就会带上这种语体的色彩。主要有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如“脑袋”和“头颅”都指人的头部,前者用于口头,后者见于书面,二者语体色彩不同。
(5)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部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比如,同是描写黄颜色,“杏黄”会使人联想到杏的颜色,“金黄”会使人联想到金子的颜色,这种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联想就是词的形象色彩。
举例说明双语现象 的性质以及双语同语言转用的关系。
答: (1)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是指个别人使用双语的现象,如单语社会里可能有个别会两种语言的翻译人员,而是指一个言语社团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社会上实际使用双语的情况,后者指的是某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在一个单语制的国家内,社会的双语程度可能很高。如菲律宾的官方语言是菲律宾语,但整个社会既说官方语言又说土语、既说官方语言又说英语或西班牙语的双语现象十分普遍。在一个双语制的国家内,社会的双语程度也很可能很低。如比利时实行双语制,讲佛兰芒语的主要在北部,讲法语的在南部,能够双语并用的人比例并不高。
(3)语言转用指--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换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语言转用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双语是语言转用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在语言转用的过程总,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中断。如我国的土家族、畲族、仡佬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在转用汉语的过程总,毫无例外都经历过一-个双语程度很高的阶段。
(4)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个民族兼用其他名族语言的双语现象可能长期、稳定的存在下去,因为语言转用的发生还要受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聚居程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白族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有不少人兼用汉语,但至今仍处于比较稳定的双语阶段。
简述偏正词组的类型。
偏正词组有两个类型,一种是以词体性词语为中心语的定中偏正词组,--种是以谓词性词语为中心语的状中偏正词组。
为什么说“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不完全是一-模-样的”?结合实例予以简要说明。
答: (1)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有了文字之后,语言就有了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即书面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可以直接观察到。(2)语言学家研究的是经过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词典中记录的词汇,语法书中描写的语法成分和语法格式都是经过主观概括的抽象实体。例如,汉语中的动词“走”,不同的人说出来,发音不可能完全一样, 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会存在各种细微差别,但这些发音冉、意思有异的“走”在语言学家看来是同-一个语言成分,这显然是主观概括的结果。可见,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