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1.结合实例说明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 1 )审美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人生意味的诗意世界。
(2)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为其突出特点 。(不同的人,审美活动是不 一样的。)
(3)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是 一次性不可重复的。(即便是一个人,对于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时期,审美活动也是不同 的)
(4)审美的体验过程既是瞬间的,也可以是终身的体验,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永远随人生 而不断变迁、深化和丰富。
2.试论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 1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 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 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 的特殊活动,就是说,它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无功利性,既具有自律性,又具有他律性,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就恰恰在于它是诸多矛盾因素的辩证统一。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正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 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 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活动又具有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 的世界。
3.如何理解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 1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体现着人生价值,具有价值性。它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
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与一般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①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所追寻的是② 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③“真”、“善”——它所创造的是一个个性丰满、生命充盈的人的世界。是对主体存在的充分肯定。
4.结合具体的审美实践,阐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 1 )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5.简述审美需要的特征。
( 1 )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 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 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6.简述审美体验的整体性特征。
( 1 )是诸种人生体验的浓缩和凝聚
(2)是各种实际的人生体验的净化和升华
(3)是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的领悟和玩味
7.简述审美惊异产生的条件。
①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的客观条件。
②从主体方面说,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
③从对象方面说,也必需具备某种独特之处,否则就不可能使人产生真正的惊异。
8.简述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
(2)线条。是构成客体审美条件的一种重要的感性材料。
(3)形状。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
(4)音响。是人的一种听觉对象,也是客体审美条件的构成要素。
9.简述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原则。
( 1 )多样统一是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寓多于一,在变化中显统一, 在统一中见变化。
(2)所谓多样性,是指审美对象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
(3)所谓统一性,是指审美对象各个部分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的内在关系。
10.简析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 的状态中。
( 1 )惊异把客体对象从世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2)体验是主体在审美中被对象所吸引、震撼。
(3)澄明是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和谐。
11.简述生物本能说的缺点。
( 1 )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 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2)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 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