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十四部分 报告文学与纪实性写作
◆ 模块一 从报告文学到纪实文学
知识点一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定义及变迁
(一)报告文学
1、报告文学的概念
从文体的发生看 ,报告文学本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性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散文体裁 ,也是一种以文 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2、报告文学的变迁
报告文学从散文文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新的独立文体 ,是近代工业发展的产物。
( 1 )19 世纪的晚清时期 ,现代报刊在中国出现 ,形成一种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写法 ,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 学雏形的作品。
( 2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 ,鲁迅、冰心、瞿秋白、柔石等作家写作了大量介绍世界见闻的新闻体游记。
( 3 )“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直到 1930 年才正式被引进。1932 年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第一部 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 ,对“报告文学”这一新兴体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4 )30 年代初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兴盛期。题材开拓 ,思想、技巧、文体等方面也日趋成熟。30 年代中后期 , 丰收的成熟时期 ,出现了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 ,在思想和艺术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 ,有夏衍《包身工》、萧 乾《流民图》、宋之的《 1936 年在太原》、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苏联见闻录》等。
( 5 )抗战爆发后 ,报告文学成为时代文学的主流。如范长江《卢沟桥畔》系列战地报告文学等。同时 ,解放区 报告文学创作积极反映劳动人民中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如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片段》等。
( 6 )新中国成立后的报告文学多以讴歌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 ,抗美援朝是 50 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题材。同时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传记、回忆录、通讯、特写等也大量涌现 ,成为纪实文学 的先声。之后 ,报告文学受政治气候影响 ,出现低潮。
( 7 )新时期 ,《人民文学》在 1978 年 1 月号头条位置刊发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 复苏与繁荣的序幕。这一时期 ,通过撰写科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真理的英雄这三类人物 ,掀起了 报告文学复兴的热潮。紧接着改革开放 ,报告文学家们贴近生活 ,紧跟现实 ,开始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新纪元。
( 8 )随着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不仅出现了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的写作样式 ,并且不断扩展其 写实性的表现领域。
( 二 )纪实文学
1、纪实文学的概念
从报告文学这一面看 ,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 ,亦称报告小说 ,是报 告文学化的小说 ,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事为基础 ,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 ,但对虚构有一定的限制。
从正统的文学观念一面看 ,李辉提出“纪实文学 ,是指借助个人体验方式(亲历、采访等)或使用历史文献 ( 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 ,以非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 , 其中包括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这样纪实文学的外延就更大了 ,不仅包括报告文学 , 还有很多非虚构类的文学创作。
2、纪实文学在形式上有多种称谓 ,有称纪实小说、报告小说、口述实录文学 ,还有以新新闻体小说、非虚构小 说来命名。
3、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关系
纪实文学更趋向于文学性创作 ,主要人物和主干情节是纪实的 ,细枝末节存在虚构的成分。其表现领域可以 是最近发生的新闻性事件 ,也可以是最近发现的历史性事件 ,相对报告文学而言纪实文学扩大了社会表现的内容。
4、纪实文学作品与变迁
( 1 )80 年代中后期 ,如张辛欣、桑晔的口述实录文学《北京人》 ,刘心武的《 5·19 长镜头》、《公共汽车咏 叹调》 ,梁晓声的《父亲》、《京华见闻录》等。
( 2 )新时期以来 ,有以知青题材和文革历史题材的纪实小说作品。如邓贤《中国知青梦》、冯骥才《一百个人 的十年》、老鬼《血色黄昏》、成坚《审问灵魂》等。历史纪实类作品更多。
在其他题材领域 ,纪实文学也有较大成就。如黄传会、何建明等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关注 ,陈桂棣、春桃夫妇 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关注等。
( 3 )在世纪之交 ,一些史志型纪实文学和新传记体文学陆续登场。如杨绛《我们仨》、老鬼《母亲杨沫》等。 同时 ,影视文学领域出现一股纪实文学的潮流。如《唐山大地震》、《孔繁森》、《周恩来外交风云》等。
( 三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联系
1、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报告文学不仅出现了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的写作样式 ,而且不断 地扩展其写实性的表现领域 ,深入到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 ,并借助丰富的文学手段 ,向更为宽泛的纪实性写作 延展。
2、纪实文学的兴盛把报告文学文体带入到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文学领地。
知识点二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分类
(一)报告文学的分类
1、按内容 :人物性报告文学、事件性报告文学。
( 1 )人物性报告文学 :指以人物叙写为中心 ,完整地塑造一个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或群体的报告文学。
( 2 )事件性报告文学 :是指以反映重大事件为中心 ,叙述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的经过、原因和 社会意义。
2、按篇幅 :长篇、中篇、短篇、微型报告文学等。
3、按性质 :歌颂性、揭露性、问题型报告文学等。
4、按题材 :工业报告文学、农业报告文学、军事报告文学、生态报告文学、历史题材报告文学等。
( 二 )纪实文学的分类
1、纪实性较强的文体 :纪实散文、回忆录、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文学性强的通讯与调查报告。
2、有点虚构倾向和情感色彩的纪实类创作 :纪实小说、新闻体小说、 口述实录小说等。
3、一切非虚构类的作品 :略有文学色彩的新闻通讯和调查报告、有更多虚构成分但又有历史事实依据的文学创 作。前者可能接近新闻文体 ,后者更接近纯文学创作。
◆ 模块二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特征
知识点一 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1、新闻的功效
报告文学从文体意义上说 ,具有交叉性。它具有新闻文体的特征 ,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的文体。在 社会文化传播中要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2、文学的风格
从文学文体的角度上看 ,报告文学最早萌芽于新闻性的游记 ,最终脱胎于散文门类 ,成为独立的文学文体。 报告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是通过文学的魅力来实现的 ,需要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生动真切地反映社会 生活事件 ,塑造现实人物形象。
3、政论的色彩
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思想的高度 ,去敏感地触及和探讨社会上受关注的真人真事 ,这就要 求作者带有一定的思想评判标准 ,分析问题的角度来审察写作的对象 ,并最终得出自我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的 思考。作者需要以政论性的语言特色对社会时代生活作出理性的反映。
知识点二 纪实文学的美学特征(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的异同)
1、纪实性
忠实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是纪实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与报告文学严格的真实性相比 ,纪实文学允许有一定的虚构 ,尤其是在一些次要人物、情节或细节上有一 定的可塑性空间。纪实文学取材上较为广泛 ,不追求时效性 ,。既可以关注现实 ,也可以沉入历史 ,进行富于审 美价值和阅读效果的写作。
2、文学性
与报告文学比较 :从对文学性的运用程度上看 ,报告文学虽然可以借助多种文学表现手段 ,但受真实性的制 约比较大 ;而纪实文学则在人物塑造、环境渲染、细节刻画 ,甚至心理描写上融入更多的小说笔法 ,并允许作者 在真实的基本框架上进行一定程度的适当虚构 ,表现出作者个人更多的创作自由度和艺术想象力。所以 ,纪实文 学的文学色彩比报告文学更浓厚。
3、论说性
纪实文学在对生活内容的表现上 ,具有较强的作家主体意识的渗透。在这一特点上 ,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具 有比较接近的表现形态。作者均可以对现实生活进行比较直接和强烈的干预 ,具有较鲜明的现实立场和是非评判 标准。更细微地比较 ,则报告文学作者更多地站在社会时代的理性层面作出判断 ,纪实文学作者较多表现出个人 的社会见识和情感倾向性。
从以上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特征看 ,二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与兼容性 ,没有明显的界限 ,体现出两种文体 之间的同中有异。
◆ 模块三 报告文学的写作
知识点一 加强自身的社会关怀与政论水平
1、报告文学写作者的素质要求
( 1 )需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敢于面对现实中的人和事进行客观的报道。
( 2 )要有高度的政论水平和对问题的真知灼见。
( 3 )要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艺术处理能力。
知识点二 报告文学的写作程序
(一)报告文学写作的步骤与过程
1、写作者要深入体验生活 ,收集写作材料。
材料的收集途径与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观察、调查。具体方法有开调查会、个别访问、亲自实践等。二是 查阅。当代报告文学家理由曾说过 :“六分跑 ,三分想 ,一分写。”
2、写作者要对材料进行筛选、甄别和加工。
实用文体的写作一般坚持两条原则 :一、尽量采用第一手材料 ,准确核实间接材料 ;二、纵横兼顾 ,正反对 比 ,点面结合。
3、写作者要掌握具体的撰写方式。包括标题、正文和结尾的写作规范。
( 1 )标题
报告文学的标题比较灵活 ,既用一般公文式标题(事由+文种 )的方式 ,如何建明的《中国高考报告》 ;又 用新闻式的双标题 ,如张胜友、胡平等的《世界大串联——中国出国潮纪实》 ;还可以像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设 置标题 ,如理由的《扬眉剑出鞘》。
( 2 )正文
报告文学的主体部分依然要讲究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的双重特性 ,即清晰性和生动性。所以 ,在具体的行文 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结构安排 ;二是典型事例的运用。
结构上的清晰安排使得报道的内容清楚、完整 ,主体部分的写作还需要增加报道的生动性 ,提高作品的感染 力。需要恰当地选取典型事例 ,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表现。
( 3 )结尾
报告文学的结尾多以议论收尾 ,或深化主题 ,进行哲理性的总结 ;或展望未来 ,提出鼓舞和希望 ;或强化问 题意识 ,提出进一步关注的期待。
( 二 )具体行文
1、开头的方式
( 1 )说明式 :把报道的对象简要交代清楚 ,鲜明扼要地亮出报道的主题 ,或首先交代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最常 见的实用文体式的开头方式。
( 2 )叙述式 :将事件的高潮或结局事先讲述出来 ,造成一种叙述上的悬念感 ,增加阅读的效果。
( 3 )描写式 :描绘一个真实生动的场面 ,带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实感。
( 4 )议论式 :通过对事件或人物的评论 ,首先揭示出报道对象的重大意义。
( 5 )提问式 :把报道中所要反映的问题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来 ,引起读者的注意。
( 6 )数据摘要式 :将最重要的数字摘录下来 ,突出事件的结果或意义。
2、报告文学的结构方式
( 1 )历时性结构 :指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 ,或按事件发展的因果逻辑来展开。
( 2 )共时性结构 :指围绕一个主题 ,同时报道几个人物 ,或几件事情 ,根据人物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 行文的结构方式。
( 3 )时空交错式结构 :指在报道复杂的事件状况或丰富的人物阅历时 ,在历时性的线索中时常穿插共时性的事 件 ,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报告的主题。
知识点三 多重文学手法的运用
除了不能过于虚构 ,报告文学的写法非常自由。
1、可以将叙事、写人、状物、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如萧乾《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中书写哀鸿遍野的难民状况。 2、可以充分借鉴小说的叙述技巧、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等。
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采用倒叙、平叙、跳跃、穿插等叙述手法 ,大量运用剪辑、组合、时空转换 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 ,显示一种救人的迫不及待和齐心协力的叙述效果。
3、可以运用诗歌的表现方式 ,增加文章的阅读性和感染力。如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充满诗的语言和节奏。
总之 ,报告文学的写作不同于实用报告的写作 ,可以充分发挥写作者的主体意识 ,在不损害报告的真实性的 前提下 ,适当拉近报道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增强文本的阅读效果 ,从而充分满足读者对文学文体的接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