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21、20 世纪 50 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
答:颂歌主潮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 亦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 T 作的“传 声筒”倾向已在部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 的描绘而回避“ 自我”形象的抒写;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凡此种 种 ,均导致 20 世纪 50 年代前中期的诗坛未能摆脱“大一统”的创作格局 ,而作品艺术风格的趋同 ,诗人艺术个性的萎缩 ,都是不利于诗歌的健康发展的。
22、“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答:首先 ,散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难看出 ,20 世纪 50 年代前中期通讯报告的兴盛, 具备政通人和的社会背景;抒情散文的两度潮涌,也与 1956 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 20 世纪 60 年代初 文艺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而 l957 年反右之后杂文的冷寂 ,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政治风雨对文学创作的 摧残。
其次 ,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 1949 年以后 ,耕耘在散文园地的 ,既有久负盛名的 文坛宿将,又有才思横溢的文学新秀;既有多才多艺的诗人、小说家,又有阅历丰富的学者和教育家。正 是他们体现在创作中的个性色彩 ,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散文艺术风格的单调重复。
最后,“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势必遏制散文的多元功能。散文创作本应十分自由 ,但在“文艺必须 服务于政治”等口号的束缚下 ,它却变得不能“干预生活”、触及时弊;不能暴露阴暗、抨击丑恶;不能 表现个性,袒露真实情感。作家们只好被迫收缩思想空间 ,专注于现实中的“光明”面 ,以清一色的“颂 歌”取代散文(尤其是杂文)的讽刺、批判功能。这种“ 自我封闭”状态对于创作主体 ,对于散文创作的繁 荣 ,都是十分有害的。
23、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答:思想内容: 杨朔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 ,他常常“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 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常常从普通劳动者的言行中发掘美质, 赞颂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作无私奉献的情操。《茶花赋》中的普之仁 ,是个“双手满是茧子 ,沾着新鲜泥 土”的养花人。在作者心目中,这位平凡劳动者的崇高,便在于他积年累月地用自己的汗水培植花木,美 化着我们的生活。
艺术风格: 首先,寻求诗意的艺术构思。他善于缘物生情,托物言志,常常从细微处落墨,通过比兴 或象征手法营构诗意形象 ,创造诗的意境 ,借以表达深远的旨意。
其次,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他讲究剪裁布局,又谙识艺术辩证法,行文时云遮雾障 ,峰回路转,每在“转弯”后升华 ,卒章显其志。
24、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答:思想主题: 秦牧的散文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他善于凭借精细 的观察叙述.什么东西一旦出现在他的笔下,便能平中见奇.不同凡响.且寄寓着一定的见解与思想。秦 牧的散文虽也旁征博引地表现宇宙之大,草芥之微,但它却并非那种供人茶余饭后摩挲把玩的“小摆设”, 而总是给读者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和健康的审美熏陶 ,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中包含着积极的思想主题。
艺术成就: 首先,纵横联想,能放善收。他的联想与想象的笔触如天马行空.驰骋自由。文中诸多知 识性材料看似纷呈无序.实际上却能依靠思想或抒情的线索而“ 向心”地凝聚起来,做到杂而不乱,散而 归一。
其次,文笔生动,声情并茂。他经常采用林中散步、灯下谈心的行文方式,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的交 流。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或用一串排比造成语言的气势,或借贴切的比喻营构传神的形象,或引用 精警的谚语、诗词留给读者深长的回味 ,因此,无论叙事绘景,还是状物抒情,都能产生色彩斑斓、妙趣 横生的审美效应。
最后 ,秦牧散文的风格特征是多姿多彩的。概括地说 ,或劲健、或潇洒、或机智、或深沉、或平易、 或幽默 ,均能富有情趣、引人人胜。
25、刘白羽散文的时代气息和艺术特色
答 :时代气息: 刘白羽的散文擅长抒写激情 ,表现理想 ,政治色彩鲜明 ,时代气息浓郁。《日出》采用独 特的视角,带着饱满的激情.从万仞高空来描绘云蒸霞蔚的日出景观。在作者的心目中,那“火一般鲜红, 火一般强烈”的旭日 ,分明是战胜了黑暗的伟大祖国朝气蓬勃、前景灿烂的写照。
艺术特色: 首先 ,他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 ,表达新颖深刻的主题。 其次 ,他擅长融情人景 ,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 ,显示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长江三日》叙 写“江津号”轮船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航程。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沿途绚丽如画的景致。无论是巍巍群山、 浩浩江流,还是稠密灯火、灿烂阳光,都寄寓着作者思索革命航向和生活底蕴的豪迈激情。而激情与画面
的两相交融 ,便形成了一种壮美的艺术境界 ,令人读之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