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16、20 世纪 40 年代的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九叶诗派”
答:一、九叶诗派 ,是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 ,聚集了辛笛、陈敬容、杭约赫、、袁可嘉、穆旦等一群 诗人。该诗派主要有九位代表诗人 ,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
二、九叶诗派一方面“扎根现实”,用诗歌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 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厌倦现实政治纷争,渴望宁静与和平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艺术上,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 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他们把诗歌的审美原则建 构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重叠点上,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超越,蕴涵着很强的现代主义诗歌 因素。
17、新歌剧的创造及其代表性作品《白毛女》
答:一、延安文艺工作者在广泛吸收秧歌剧、地方戏曲和西洋歌剧的长处的基础上 ,创造了新歌剧。《白 毛女》、《血泪仇》、《《刘胡兰》等是新歌剧的代表性作品。
二、《白毛女》以流传于民间的“ 白毛仙姑”传说为素材 ,经过改造 ,融进了歌颂新政权、穷人得解 放的思想内容 ,塑造了杨白劳、喜儿、大春等农民形象。喜儿的生活道路 ,表现了“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白毛女》继承了秧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 ,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的抒 情唱段;同时参照中国古典戏曲的手段,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 ,以推进剧情,适合大众欣赏习惯;还 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的形式以及音乐的戏剧性、性格化的传统,在广泛的继承借鉴中 创造了新型现代民族歌剧的经典。
18、20 世纪 50—70 年代台湾小说创作的几种形态
答 :(1)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 ,以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七等生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2)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现实主义意味 ,以林海音、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3)表现海外中国人生活的作品 ,以於梨华、聂华苓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4)通俗文学作品 ,以琼瑶的创作为代表。
19、《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与“文艺黑线专政论”
答:一、l966 年 2 月 2 日至 20 日,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 工作座谈会纪要》,紧锣密鼓地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使一场政治灾难与文学灾难。从一开始就 难解难分。
二、《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是摧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宣言书,是在文化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纲领。它打着“文化革命 ”的旗号 ,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污蔑文艺界 1949 年以来 ,基 本上没有执行党的方针 ,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
三、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 20 世纪 30 年代文艺的结 合。这一论断 ,践踏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 ,全盘否定了我国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 ,以及“十七 年”的文艺成就 ,为推行文化虚无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制造了理论根据。
20、“文革”结束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答:“文革”结束后 ,文艺界结束了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局面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文艺界面临的首 要任务。 1978 年 5 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 ,中断十 年之久的全国文联及其所属的各个协会从此恢复工作。l979 年 10 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这 是在经历了 30 年的风风雨雨之后 ,文艺工作者的一次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五世同堂”的盛会。邓小平同 志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了《祝词》,肯定了文艺工作者的成绩 ,并提出了任务和发展方向 ,从而使得这次 大会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1、新时期文学呈现的主要发展态势
答 :(1)从现实主义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超越。饱受创伤的作家刚刚从“文革”的梦魇中解放出来, 一拿起手中的笔,就用他们的作品预示着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新时期的文学应该恢复和发扬现实主义精 神,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灵魂,是大家的共识,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了在新时期应有的地位。 现代主义文学 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但这并不代表现实主义受到冷落。从新时期开始时的“伤痕”文学到 l996 年出 现的现实主义新浪潮 ,现实主义文学一直不乏鼎力之作。
(2)现代主义的“登陆”与繁荣。有关现代派文学的观点就在中国得到了翻译、介绍和研究。 1985 年 是现代派文学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的意义不仅是出现了《你别无选择》的作者刘索拉,还因为出现了 马原和残雪。他们是真正在中国本土孕育的现代派作家。由于他们的出现,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开始在中国 形成阵势。但是 ,即便如此 ,中国的现代文学还是需要寻找自己的哲学支点,也由于这个原因 ,中国的现 代派要形成自己的艺术气度还有待时日。
20 世纪 90 年代文学所呈现出的多种形态、多元格局是前所未有的。开放之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与起源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由对形式的实验探索而兴起的先锋派创作继续勃兴 ,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两 道风景。 口头实录文学、纪实小说等的悄然兴起,以及新时期以来一直方兴未艾、蔚为大观的报告文学代 表了另一种文艺观念。
22、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台湾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 :(1)新一代乡土文学作家登上文坛。 (2)报道文学崛起。 (3)政治文学勃兴。 (4)都市文学兴盛。
(5)女性主义文学有了新的发展。 (6)“另类”文学登场。 (7)留学生文学继续延伸。 (8)探索戏剧得到 重视。
(9)原住民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10)艺术形式的创新层出不穷。
23、莫言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的探索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的主要贡献
答:奠言的作品中充满着幻象,这种幻象充满着浪漫色彩和诗的意境。这种美学效果的产生,有赖于作家 运用童话、寓言的手法,把幻象与现实糅合在一起,精确地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主观世界奇特 的心理过程,这也构成了莫言小说“忧郁的主调”之下“一方面是凄楚、苍凉、沉滞、压抑,另一方面则 是欢乐、激情、抗争”的独特的叙事风格。
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受到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 廉·福克纳的影响 ,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 ,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
24、新时期诗歌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形态
答:中国当代诗歌在新时期之初的主要任务在于重新继承中国现代新诗的优良传统,恢复诗歌的现实主义 品格。这一任务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得以完成的:一是对诗歌现实主义品格的丧失进行严肃自觉的反思。二 是一些诗人勇敢地对现实、历史和自我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出现了一大批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
1979 年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便已产生、以“今天派”为主要创作群体的“朦胧诗”开始公开在 诗坛上出现。它的出现,打破了诗歌领域现实主义独领风骚的一元化局面,并且对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进 行了超越性的变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诗坛上开始出现更加年轻的一代诗人,评论界大都将其称为“第三代诗人”、“后 朦胧诗群”、“后崛起诗群”或“新生代诗人”。“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在精神意识和艺术表现方法方面 不仅与此前的“艨胧诗”人存在着很大差异 ,而且其自身也是一个相当混杂的群体 ,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虽然如此,但其文学史意义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中间尚未出现像艾青和北岛那样有着世界性影响的诗人, 但是他们丰富、驳杂的艺术实践,却打破了此前诗坛现实主义诗歌和“朦胧诗”二元对峙的文学局面,将 中国当代文学 ,特别是诗歌的美学形态带入了多元化的历史时期。
25、新时期诗歌在艺术上的多向探索
答:新时期诗歌普遍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现实主义诗歌和“朦胧诗”的抒情主体明显强化,诗人纷纷 追求“表现自我”,努力表现自己的独特遭遇和心灵历程、倾诉自我的内心情感、塑造自己独异的人格形 象。“第三代诗歌” 中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的作品 ,虽然存在着主体性的衰落和自我的消解等倾向 ,但是 诗人仍然在寻找各自独特的个人话语方式 ,这在“非非主义”诗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表现技巧上,“朦胧诗”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 ,如象征、暗示、隐喻、变形、通感、 幻觉、直觉等 ,其中的不少技法也为现实主义诗歌所采用。“第三代诗歌”的艺术探索更加丰富多样 ,甚 至更加放荡不羁 ,他们在诗体、语言等方面的探索更加前卫 ,也更具实验性。 口语化、语言还原、谐谑、 荒诞、反美、反象征、反意象等方法经常为他们所采用。
26、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答:一、散文本来就属于最不规则、最自由的文体。新时期的散文既贯通古代传统和“艾革”之后由西方 传人的文学理论.义融会了诗歌、小说、电影等各种体裁的特点 ,在整体上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
二、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可贵特色就是.一些已有的范式和传统的禁区已被冲破,“五四”散文以作家 个性为本位的传统得到恢复。作家的创作思想、审美意识、文体观念都大大解放 ,写作技巧也日益成熟。 他们用各种方式自由自在地抒写自己的思想情感,充分表露自己的精神个性,使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从题材 到内容都有了极大的自由空间。
27、“荒诞尉”《屋外有热流》
答:是由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合作的《屋外有热流》,这部发表在《剧本》上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相 当强烈的反响 ,并获得“勇于创新奖”。这部剧作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放弃了传统的写实手法 ,而用荒诞、 象征等现代戏剧技巧组织剧情。在外在环境“冷”与“热”的背景上 ,展示人内心的“热”与“冷”,从 而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转化成了一种直觉舞台形象。
剧作通过哥哥赵长康与弟弟妹妹生活环境、生存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反差对比,歌颂了一种高尚人格与 奉献精神 ,同时贬斥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等个人主义的风气。为保护抗寒稻种而牺牲 的哥哥,虽身处严寒的东北,却充满对生活的热烈期待,而身居都市(温室)的弟弟妹妹,在互相的算计中, 感受到的是无法抵抗的寒冷。剧作就这样在“热”与“冷”的渲染中展开了一场关于生与死、金钱与正义、 欲望与良知的追问。
28、海子的诗集
答:海子生前出版有诗集《土地》,死后有《海子诗全编》(1997)出版。海子的诗歌主要有抒情短诗和“史 诗”两种类型。海子的抒情短诗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诗人古朴、纯真地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 渴望,诗歌语言素朴、纯净,熠熠生辉。“麦地”、“村庄”、“母亲”、“太阳”和“黑夜”、“骨头”、“死亡” 等典型意象所表现的,是一个大地赤子对于人类精神始源的永恒念想以及在对此念想的追寻之中所产生的 太阳般燃烧的、真纯、凄凉而又绝望的精神焦虑,海子的抒情短诗有《亚洲铜》、《阿尔的太阳》、《村庄》、 《麦地》(1997)等。海子的长篇“史诗”有《河流》、《传说》、《但是水、水》、《太阳·七部书》等。特别是 他的《太阳·七部书》,充分体现了诗人将叙事与抒情、激情与理性、个人的精神体验和人类文化精神进行 融合的追求与努力。海子曾经说过:“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 ,我不想成为一个 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 结合 ,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