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11、钱钟书《围城》的思想意蕴、主要艺术特色
答:一、《围城》的思想意蕴是多层次的 ,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
(1)社会批判层面。作品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足迹,展示了战时上层知识分子中的形形色色人物: 这里有在国外买假博士头衔回国招摇撞骗的韩学愈,有趁上任之机携带药品高价出售给学校发国难财的教 授李梅亭,有依靠亲属的政治背景当上文学系主任的汪处厚等,这些人物构成了当时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 知识界的腐败景观。
(2)文化批判层面。《围城》中的人物 ,大多患有崇洋症 ,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作品中 的方鸿渐先后同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发生感情纠葛 ,但却在一场又一场的爱情冲突中败北, 他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的束缚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 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至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在她身上也可看出旧 式女性的面孔。由此作品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反思,揭示出近代文明本身的诸多弱点,特别是当这种文明 一旦落在一个非常讲究传统的国度里所起的种种畸变。
(3)哲学反思层面。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剧《围城》的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 围在城 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致如此”。确实,《围城》对 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思考 ,已从形而下的层面跃上了形而上的层面。“围城”这一意象深刻地道出了现 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主要艺术特色: (1)杰出的讽刺艺术。《围城》中的讽刺不是用夸张人物行为的方法 ,而是精细地透视 他们的五脏六腑,乃至每一根颤抖的神经;从中挖掘那与光彩体面的外观相矛盾的因素,揭示人物内心的 阴暗、丑恶和言不由衷。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化的有机融合。作者熔古今中外的知识于一炉,用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把渊博的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中,使画面变得新鲜、生动、厚实,也将讽刺艺术的知识化、 生活化、趣味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丰富的表现手法。《围城》广泛地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 ,尤其精妙地将它们与高超的讽 刺艺术结合起来 ,既妥帖传神 ,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精湛的语言艺术。《围城》的语言清新、传神、精辟、畅达,虽移用了大量西洋典故但无欧化气息。 尽管夹杂着不少洋文但读来仍流畅自如 ,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型作家的艺术才力与功力。
12、艾青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独特的情调以及在诗歌艺术上的独特建树
答:(1)艾青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有 :①写出了民族的悲哀,
人民的苦难。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中反复出现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 „„这两句诗,以及诗中对生活在死亡恐怖之中的北方人民的描写,都深深地道出了我们民族和人民所面临 的灾难。
②艾青的诗在描写苦难的同时 ,还非常注重从中挖掘在苦难中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
③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诗中永远唱不完的主题,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 动人的是《我爱这土地》,诗中表示 ,无论祖国多么贫穷落后 ,但这毕竟是自己的祖国, 因此即使痛苦到 死也不愿意离开这里 ,传达出了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伟大而深沉的爱国感情。
④表现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不息的追求。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是艾青几十 年如一日热情讴歌的“永恒”主题。这在“太阳组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在艰难的抗战时期,这些诗起 到了鼓舞人心 ,激励人民斗志的作用。
(2)艾青的诗歌突出地表现着一种独特的情调,这便是浓浓的忧郁情绪。可以说,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 ,是构成诗人诗歌艺术个性的重要元素之一。有人将之称为“艾青式的忧郁”。形成艾 青诗歌这种忧郁情绪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是由艾青早年独特的生活经历所决定的。诗人从小被父母 寄养在一个叫做大叶荷的农民家里,为了哺育艾青,这位贫苦的农妇把自己的女儿溺死,这使得艾青多年 以来一直感到十分痛苦和愧疚,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再加之后来诗人一个人在法国学画,长时期地 咀嚼着异国游子孤寂的心情 ,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忧郁的气质。
②是由艾青所秉承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所决定的。在抗战的炮火中,当艾青辗转于中国的 “北方”,他不仅理解了“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的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 ,而且对这“古老的国土” 所“养育”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 ,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③来自艾青对时代现实生活的忠实与严肃的思索。抗战初期 ,当大多数诗人还沉湎于廉价的乐观中, 预言着轻而易举的胜利时,艾青却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很快从盲目乐观的情绪中冷静下来,他 在“全民抗战”的热闹场面中看见了阴影和危机,看见祖国大地的贫穷和人民生活的苦难,对中华民族新 生历程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④与艾青吸取的西方文化与艺术养分也有关系。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所表现的大都是个人在现代 社会中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对宁静古老乡村风光的追念等,这都对艾青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 述,艾青诗歌的忧郁特征应当是由上述诸种因素复合而成的产物,并且.艾青的忧郁并不表示他对生活的 绝望 ,而是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认真、执著和信念。
(3)艾青诗歌在艺术上的独特建树表现在:①注重诗歌意象的选取和诗歌形象的创造。在艾青的诗中, 特别注重采用独特、生动、具体可感而又具有丰富底蕴的意象,把一些抽象的东西给以形象化地表述。艾 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在“土地”意象里 ,蕴涵着艾青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 爱,对劳动人民——大地的儿子最深厚的情感;在“太阳”意象里,则凝聚着艾青对光明、理想、美好生 活的热烈的不息追求。
②注重感觉印象与所宣泄的主观感情的有机融合。
③对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的追求。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地抒写,诗歌中不仅意象纷呈,而且容纳了大量的现实生活细节,辅之以有规律的排比和反复,造成了和谐的节奏与回荡的旋律。呈现出别样的音 乐美。
13、赵树理小说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塑造和评书体的小说形式的创造
答:一、赵树理的小说多取材于他所熟悉的生活,多以反映农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为主题,大多是“问题 小说”。他小说的主题 ,往往是他“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 ,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 题”。
二、赵树理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传神的人物形象。《小二黑结婚》中写得最传神的是二诸葛和 三仙姑这两个落后的人物形象。二诸葛老实、善良、胆小怕事,然而封建思想、家长作风严重。这是一个 在封建思想统治、封建势力压迫下十分软弱、迂腐的农民形象。三仙姑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但她义不 同于二诸葛,她是一个被封建糟粕严重腐蚀、已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女性形象。她游手好闲,贪图享乐,生 活作风轻浮,竞还和女儿争风吃醋 ,固然她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她变态的性格又给家人带来更 大的伤害。二诸葛、三仙姑是赵树理给中国新文学的两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三、赵树理对中国传统的评书体形式加以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中国现代 小说的民族化。在小说写法上,赵树理的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或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和完整 的写法,抛弃了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这在较大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农民的欣赏习惯。在人物塑造上,赵 树理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 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展现人物的性格,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小说表现 手法的重要特点。赵树理的小说无论是在形象体系还是在情节结构上 ,往往其有明显的对称性。
14、孙犁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一、孙犁的小说基本上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冀中地区人民的斗争生活。他热爱故乡和故乡的人民,对冀中水乡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以及对人民在 斗争中焕发出来的高尚情操和人情美、人性美有着深切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他把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所表 现出来的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用充满诗意的笔致来加以表现。他的小说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也很少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往往是抓取个别的生活 片断、场景,渲染上或浓或淡的主观情感的色彩,这形成了他小说所特有的诗意抒情的风格。他的小说在 创作方法上虽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却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气息。这种艺术的追求。就使他的小说往往充满 诗情画意.颇具写意画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的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他努力表 现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宽阔的胸襟和在艰苦环境中所持有 的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着力描画翻身农民在艰苦斗争生活中所追寻的诗意人生,揭示他们平凡而又 丰富的内心世界。孙犁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着意刻画和赞美的主人公都是妇女,如《荷花淀》中的 水生嫂。
三、孙犁擅长以散文的手法来写小说,往往是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用饱含诗 情而又灵巧轻捷的笔触加以精雕细琢,将写景叙事、抒情和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 美的光华。孙犁小说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不仅洋溢着冀中平原淳厚的泥土气息和水淀荷花的幽幽清香, 而且与人物的心境、情节的发展相契合。孙犁很注意小说语言的优美,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 人,而人物语言也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化。总之,孙犁的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充溢着既深沉又明 丽的诗的情调。
15、“十七年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实绩和明显不足
答:一、总体来看,“十七年”的文学是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直接延续。各种 体裁的文学创作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特别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期,无论是历史题材还 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剧、电影,都曾涌现过一批较好的作品,显示了现实主义文 学创作的实绩。
二、“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其明显不足的一面。不少作品因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 约而被迫付出真实性受损的代价。一系列政治性批判运动之后,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不能表 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几乎已成为作家们不可违拗的创作原则。受“大跃进”的影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带有浓重的理想化乃至空想化的倾向。一些作品严重脱离现实,助长 了浮夸风和共产风。这不仅影响了现实主义的深化,而且对现实主义创作构成了逆向冲击。1962 年以后,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势 ,更是造成了现实主义之路越走越窄的局面。